2.2.3 “自己”回指的生理心理学研究

2.2.3 “自己”回指的生理心理学研究

尽管理论语言学者对于“自己”回指决定因素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是关于“自己”回指的生理心理学研究尚非常少,而且研究的都是无语境条件下的“自己”回指加工。

高立群等(2005)对无语境条件下的“自己”回指加工进行了(语义启动)行为学研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为先行词的句法位置。实验要求被试阅读“先行词1+动词1+先行词2+动词2+自己”结构的歧义“自己”回指句,如“老师让学生要相信自己”(The teacher asked the student to believe him/himself),启动词“自己”既可指称长距离先行词,也可指称短距离先行词;目标词或与长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或与短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或为中性词;目标词与启动词之间的刺激间隔时间为0毫秒;任务是词汇命名。结果显示,当启动词“自己”与目标词之间的刺激间隔时间为0毫秒时,给与短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的词汇命名比给与长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的词汇命名反应时更短,表明“自己”回指在其加工的早期阶段,在句法层面上,具有局部约束倾向。刘兆静(2009)采用了高立群等(2005)的实验设计和刺激语料,但是设置了不同的启动词-目标词刺激间隔时间,对无语境条件下的“自己”回指加工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实验任务为词汇选择。结果显示,当刺激间隔时间为160毫秒时,对与长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目标词比对与短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目标词的反应时更短,表明在这一加工阶段,“自己”倾向于受长距离约束。当刺激间隔时间为370毫秒时,对中性目标词的反应时明显短于对长距离和短距离先行词语义相关目标词的反应时,而后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区别,表明在这一阶段,长距离和短距离先行词都是通过(词汇)语义激活来启动相关目标词。“自己”回指加工在此阶段已经进入语义整合,而句法分析已经结束。这一系列的行为学研究表明,在无语境条件下,“自己”回指倾向于首先受句法因素影响,表现出与A原则相符的局部约束倾向。基于这样的结果,研究者(高立群等,2005;刘兆静,2009)进一步推论,长距离“自己”回指可能是由句法以外的(如语境或语义)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可能在回指加工的后期才起作用。

Li & Zhou(2010)对无语境条件下的“自己”回指加工进行了ERP研究,实验中要求被试阅读“先行词1+动词1+先行词2+动词2+自己”结构的“自己”回指句(如例句[2.35]、[2.36]、[2.37]),实验的唯一变量为动词2(动词2的语义控制反身代词“自己”的指称)。

[2.35] 小李让小张不要伪装自己。(局部回指)

[2.36] 小李让小张不要牵连自己。(长距离回指)

[2.37] 小李让小张不要吓唬自己。(歧义回指)

结果显示,相对于短距离回指情况,“自己”在长距离回指情况下诱发了更大的P300和P600波幅,说明尽管“自己”能够违反A原则回指局部句法域外的长距离先行词,但是长距离回指会耗费更多的(脑)加工资源。其中P300效应被认为反映了对于基于A原则建立的(短距离回指)心理表征和基于动词语义建立的(长距离回指)心理表征的不符的探测;而P600效应则可能与将“自己”与长距离先行词进行连接的第二轮句法整合过程相关。

以上关于“自己”的生理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显示,在无语境条件下,“自己”倾向于受局部约束(高立群等,2005;刘兆静,2009),而违反A原则的长距离“自己”回指会耗费更多的大脑加工资源(Li & Zhou,2010)。但是,到目前为止,语境如何影响“自己”回指的神经加工过程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将通过行为学和ERP技术来研究语境如何影响“自己”的回指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