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7 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神经机制和时间进程

4.4.7 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神经机制和时间进程

本研究进行了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ERP研究,发现了N170效应、P300效应和P600效应,表明语境通过知觉专家化机制、注意加工机制和句法加工机制影响“自己”回指加工。根据ERP总平均波形图,可以观察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时间进程。首先,在120—200毫秒的时间窗,波峰出现在刺激后约170毫秒的颞枕区负波清晰可辨,在语境操纵下的短距离“自己”回指和无语境的歧义回指比长距离“自己”回指诱发了更大的波幅,此成分被识别为N170。本研究中的N170效应表明,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局部(短距离)“自己”回指相比长距离回指是一种专家化的(熟悉的)语言现象,而且在刺激后170毫秒左右,专家化的(局部)“自己”回指和非专家化的(长距离)“自己”回指已经被区分。此后,在300—500毫秒的时间窗,波峰出现在刺激后约350毫秒的正波清晰可辨,语境操纵下的长距离“自己”回指比短距离回指和无语境的歧义回指诱发了更大的波幅,此成分被识别为P300效应。根据P300效应本研究推论,在刺激后约300毫秒左右,注意加工机制在语境影响下的“自己”回指加工中开始起作用,可能与对于基于A原则建立的专家化的短距离回指的心理表征和基于语境建立的长距离回指的心理表征不相符的探测相关。在400毫秒左右的时间窗,并没有观察到N400效应,说明语义加工机制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回指的加工中并非起主要作用。最后,在600—950毫秒的时间窗,一个正性漂移清晰可辨,语境操纵下的长距离“自己”回指比短距离回指和无语境的歧义回指诱发了更大的波幅,此成分被识别为P600(也被称作句法正性漂移)。本研究中的P600效应表明,在刺激约600毫秒,语境操纵下的“自己”回指加工进入句法整合,可能与将反身代词“自己”与违反A原则的长距离先行词进行连接的句法复审过程相关。根据本ERP研究的结果,语境操纵下“自己”回指加工的时间进程可以总结为:(刺激后170毫秒左右)区分专家化(短距离)回指与非专家化(长距离)回指现象——(刺激后300毫秒左右)探测或诊断基于A原则所建立的专家化(短距离)回指心理表征和根据长距离语境所建立的(长距离)回指心理表征之间的不符(刺激后400毫秒左右,语义整合)——(刺激后600毫秒左右)为了修复不相符心理表征而引起的连接反身代词“自己”与违反A原则的长距离先行词的句法复审过程。

通过本ERP研究观测到的语境纵下“自己”回指加工的精确时间进程与通过本书的行为学研究观测到的语境纵下“自己”回指加工的粗略时间进程[即(初期加工阶段)不完全(语境)信息整合阶段——(刺激160毫秒后)完全语境信息整合阶段——(刺激370毫秒后)句法约束主导的多因素综合整合阶段]基本相符。两组时间进程的关联性将在本书第6章讨论。

此外,通过本ERP研究观测到的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时间进程使笔者联想到通过对无语境条件下“自己”回指加工的ERP研究观测到的时间加工进程。Li & Zhou(2010)对无语境条件下的“自己”回指加工进行了ERP研究,实验中让被试阅读“先行词1+动词1+先行词2+动词2+自己”结构的“自己”回指句,如“老师让学生要相信自己”(The teacher asked the student to believe him/himself),实验的唯一变量为动词语义。结果发现:相对于短距离回指情况,“自己”在长距离回指情况下诱发了更大的P300和P600波幅,说明违反A原则的长距离“自己”回指会耗费更多的大脑加工资源;其中P300效应被认为反映了对于基于A原则建立的(短距离回指)心理表征和基于动词语义建立的(长距离回指)心理表征不相符的探测;而P600效应则可能与将“自己”与长距离先行词进行连接的第二轮句法整合过程相关。根据Li & Zhou(2010)的ERP研究,无语境条件下“自己”回指加工的时间进程可以总结为以P300-P600效应模式为指标的“诊断(探测)——重分析(句法复审)”过程,这与通过本ERP研究观测到的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后期阶段的时间进程相符。但是,Li & Zhou(2010)的研究并没有像本ERP研究一样报告以N170效应为指标的“自己”回指加工早期阶段的时间进程或特征。有两方面的原因可能造成这一差异。第一个原因可能与不同学者对早期ERP成分和语言加工的关系的看法不一样有关。有些学者认为,语言加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ERP早期成分往往受刺激的物理属性的影响,所以对于语言相关的ERP研究,没有必要分析早期成分;而有些学者认为,在语言相关的ERP研究中发现了早期成分,恰恰说明语言使用者在加工早期便识别了不同的语言变量,因此需要分析早期成分。那么在Li & Zhou(2010)的ERP研究中或许发现了N170成分,只是研究者没有对其进行分析。第二个原因可能与实验变量的设置相关。在Li & Zhou(2010)的ERP研究中,以动词语义来操纵“自己”的回指情况,但是动词语义不能完全操纵“自己”的回指情况。根据研究者的实验后调查问卷,实验中作为歧义指称(既能指称长距离先行词,也能指称短距离先行词)的实验语句,仅有25.6%被判断为歧义指称,而44.1%被判断为回指长距离先行词,30.3%被判断为回指短距离先行词。这一情况可能造成“自己”回指加工早期阶段指称情况区分的难度增大,造成像N170这样的早期成分缺失。尽管通过本ERP研究和Li & Zhou(2010)的研究观测的“自己”回指加工早期阶段的时间进程或特征有差异,但是,在两项ERP研究中相同的P300-P600效应模式表明,无论是有语境条件下还是无语境条件下,“自己”回指加工在后期阶段都表现出“诊断(探测)——重分析(句法复审)”的时间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