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行为学和ERP研究结果简述
本书关于语境操纵下“自己”回指加工的实证研究包括行为学研究和ERP研究两部分。
本书的行为学研究通过语义启动范式探测了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在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本研究共实施了三项行为学实验。在实验中,要求被试默读长距离或短距离语境下的“自己”回指句,然后完成词汇选择任务;目标词或者与长距离先行词相关,或者与短距离先行词相关,或者为中性词。在三项行为学实验中,启动词“自己”与目标词之间的刺激间隔时间(ISI)分别被设定为0毫秒、160毫秒和370毫秒。
行为学实验1用语义启动技术探测了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初期加工阶段的特征。反应时数据显示,L目标词在长距离语境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在短距离语境下的反应时,而S目标词在短距离语境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在长距离语境下的反应时,表现出目标词在相应语境下的启动效应,说明语境信息在“自己”回指加工的初期阶段就开始起作用。此外,反应时数据还显示,在长距离语境条件下,L目标词与N目标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S目标词的反应时,而在短距离语境条件下,三种目标词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区别,表现出在长距离语境条件下L目标词的启动效应,而在短距离语境条件下却没有相应目标词(S目标词)的启动效应。这说明虽然语境信息在“自己”回指加工的初期阶段就开始起作用,但是在初期认知加工阶段,(语境)信息的加工仍然不完全/不平衡,表现出长距离回指(加工)优势。
行为学实验2用语义启动技术探测了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在刺激160毫秒后加工阶段的特征。与实验1的结果一样,实验2也探测到目标词在语义相关语境下的启动效应,说明在此加工阶段语境信息继续影响“自己”回指加工。此外,反应时数据还显示:在长距离语境条件下,L目标词与N目标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S目标词的反应时,而在短距离语境条件下,S目标词与N目标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L目标词的反应时;在长距离和短距离语境下都发现先行词对相应目标词的启动效应,说明语境信息在此阶段加工得更加深入和充分。由此推论,在刺激160毫秒后,语境影响下的“自己”回指加工进入充分的语境信息整合。
行为学实验3用语义启动技术探测了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在刺激370毫秒后(人类后知觉加工阶段)加工阶段的特征。首先,行为学实验3的反应时分析发现了与行为学实验1和2相同的效应,即L目标词在长距离语境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在短距离语境下的反应时,而S目标词在短距离语境下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在长距离语境下的反应时,表现出目标词在相应语境下的启动效应,表明在此加工阶段语境信息对“自己”回指加工的影响。行为学实验3也发现了与行为学实验2相同的效应,即在长距离语境条件下L目标词的启动效应和在短距离语境条件下S目标词的启动效应,表明在此加工阶段语境信息的充分整合。此外,行为学实验3的反应时分析探测到目标词类型主效应,S目标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L目标词和N目标词的反应时,表现出“自己”受局部约束的倾向。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在此加工阶段(刺激370毫秒后),语境影响下的“自己”回指加工进入多因素(至少包含语境因素和句法因素)综合整合阶段,而(管辖约束理论A原则的)句法约束在这一阶段起主导作用。
本书的ERP研究探测了语境影响下“自己”回指加工的特征和精确的时间进程以及语境通过什么神经机制影响“自己”回指加工。实验记录了被试在加工不同语境条件下(长距离语境、短距离语境、无语境/歧义)的“自己”回指时的ERP数据。实验发现,“自己”在长距离语境条件下比在短距离语境和歧义无语境条件下诱发了更小的N170波幅、更大P300波幅和更大的P600波幅,说明语境通过知觉专家化机制、注意加工机制和句法加工机制影响“自己”回指加工。N170效应表明,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局部(短距离)“自己”回指相对于长距离回指来说是一种专家化的(熟悉的)语言现象,从而推论,局部“自己”回指的心理表征是汉语母语者为了专家化阅读而在大脑中发展的关于“自己”回指的专家化心理表征。P300效应表明,加工非专家化的(长距离)“自己”回指比加工专家化的短距离“自己”回指调配更多的注意资源,而这个P300效应可以被解释为反映了对于基于A原则所建立的专家化(短距离)回指的心理表征和根据长距离语境所建立的长距离回指的心理表征之间不相符的探测或诊断。P600效应可能与为了修复不相符心理表征而引发的连接反身代词“自己”与违反A原则的长距离先行词的句法复审过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