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本章小结
本章回顾了关于“自己”回指的理论研究,梳理了关于回指的生理心理学研究,包括(无语境条件下)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回指的生理心理学研究。这些研究对于语境操纵下“自己”回指的神经加工机制的理解和解释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自己”回指的句法学派试图从纯句法学的角度,尤其是在管辖约束理论框架下来解释反身代词“自己”与其先行语之间的关系。这些句法解释模式主要包括照应指代词分析法(Mohanan,1982;Wang & Stillings,1984)、参数化分析法(Yang,1983;Manzini & Wexler,1987)、逻辑式位移分析法(Lebeaux 1983;Pica,1985,1987;Chomsky 1986)、相对化主语分析法(Progovac,1991,1992;Progovac & Frank,1992)和Giorgi(2006,2007)的时间投射理论,等等。与句法学派相反,关于“自己”回指的非句法学派认为,任何从管辖约束框架发展而来的理论都不能对“自己”回指的属性作出正确预测,“自己”回指能够完全脱离句法的限制。他们提出了关于“自己”回指的非句法理论,主要包括功能方法(Chen Ping,1992)、语用方法(新格莱斯主义理论)(Huang,1991,1994)、语义分析法(题元等级理论)(Xu Liejiong,1993,1994)、自我归属理论(Pan,1995,1997,2001)、语篇视角(Clements,1975;Sells,1987;Kuno,1987;Reinhart & Reuland,1991,1993;Yu,1991;Yan Huang,1994;Barker,1995;Pollard & Xue,2001)、动词中心论(金钟镐,2003)和认知视角(回指可及性理论),等等。关于“自己”回指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各种非句法解释模式,提供了解决“自己”(长距离)回指问题的新思路,使我们对回指的理解更加多元化(高原,2003)。但是,无论是句法的还是非句法的理论模式都面临着不能完整解释“自己”回指现象的问题。胡建华、潘海华(2002)指出“自己”回指的单一理论模式都没有综合考虑影响反身代词指称的多种因素,有着同样的局限性。因此,近来有学者用综合解释模式来解决“自己”回指问题。
目前,“自己”回指的神经加工过程还不清楚,这些理论假设仍缺少生理心理学证据的检验(Harris,Wexler & Holcomb,2000)。此外,尽管有些学者(例如,Huang,1994)已经注意到自然语言中的回指现象多为句子间的回指,回指的使用和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篇章的上下文语境,但是“自己”回指的理论研究大都局限于句内研究。如果将这些理论放在语境/语篇中进行检验,有些理论并不具有解释效力。值得注意的是,回指元素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对语境的依赖(Koornneef,2008),语境这一“自己”约束情况的直接决定因素,在“自己”回指研究中不应该被忽略。
随着语言回指的生理心理学研究的推进,回指关系/结构的加工过程以及回指加工的影响因素逐步被揭示。本章根据不同的主题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梳理。早期心理语言学家(如:Corbett & Chang,1983;Nicol & Swinney,1989;Garrod & Sanford,1994)建立的回指加工模型尤其关注回指语的识解,认为其识解主要包括联结和解决两个阶段。根据生理心理学(主要是ERP)研究的结果,Callahan(2008)和赵鸣、刘涛(2011)总结了三类回指关系的神经加工过程,而外显先行语无论与外显回指语、零型回指语还是与遗留形式回指语(包含指称移位)之间同指关系的建立大体上都包含三个阶段的加工过程:①(语义)加工或(零型)识别回指语,或存储(遗留零形式回指语)先行语;②检索和选择先行语;③回指语与先行语整合连接。
生理心理学研究证实,影响回指加工的因素主要包括句法(如先行语和回指语的句法位置、二者句法范畴一致、句法结构平行)、语义(如先行语和回指语的语义关系、谓语动词的隐含意义)、语篇语境、先行词和回指词的词频、回指语类型、先行语和回指语的距离,等等。此外,还有一些方面,如(语篇回指歧义诱发的)Nref效应的功能解释、不同因素在回指加工中的交互作用、零型照应语加工等,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赵鸣、刘涛(2011)特别指出,应该重视对汉语回指问题的研究,以便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构建和完善语言回指加工的普遍机制。关于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生理心理学研究尚非常少,这些研究显示,在无语境条件下“自己”倾向于受局部约束(高立群等,2005;刘兆静,2009),而违反管约理论A原则的长距离“自己”回指会耗费更多的大脑资源(Li & Zhou,2010)。到目前为止,语境如何影响“自己”回指的神经加工过程尚不明确,这正是本书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