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 N170效应

4.4.1 N170效应

N170是一个波峰出现在刺激后160到180毫秒左右的颞枕区负波,被认为是知觉专家化机制的指标(Bentin,Allison,Puce,Perez & McCarthy,1996;Tanaka & Curran,2001);专家化(熟悉)的事物往往比非专家化(不熟悉)的事物诱发更大的N170波幅。N170效应原本被发现与面孔加工相关,面孔图片比非面孔图片会诱发更大的N170波幅,研究者认为,N170效应标志着视觉面孔信息加工,而面孔信息加工会引发促进面孔区分和辨认的感知觉加工过程(Bentin et al.,1996)。Tanaka & Curran(2001)在关于物体的专家化识别的ERP研究中发现:某领域的专家(如动物学专家)在识别本领域(如动物)的物体时比识别其他领域的物体诱发更大的N170;这一效应与面孔识别中的N170效应相仿(Bentin et al.,1996),说明在视觉神经加工的早期,熟悉的类别和不熟悉的类别就已经被区分,而N170效应是感知觉学习的直接结果;由此推论,与早期物体感知觉相关的神经活动的模式,会随着对真实世界的经验和学习而变化(Tanaka & Curran,2001)。

在一些关于语言(阅读)加工的研究中也探测到了(左脑区分布的)N170效应。比如,在ERP研究中发现:在左脑区,符合正字法的字词比不符合正字法的字词诱发了更大的N170波幅(Bentin,Mouchetant-ROstaing,Giard,Eehallier & Pernier,1999);字比非字或符号诱发了更大的N170波幅(Maurer,Brem,Bucher & Brandeis,2005);重复出现的高频词比低频词诱发了更大的N170波幅(Simon,Petit,Bemard & Rebai,2007)。研究者认为,这些与词语加工相关的N170效应说明字词的早期习得、其专家化(高熟悉度)、其高出现频率都促进了字词的整体加工(Simon,Petit,Bemard & Rebai,2007)。而且,与语言(阅读)加工相关的(左脑区分布)N170效应被称作“阅读专家化”效应,研究者将其解释为为了专家化阅读而引起的知觉系统的进步性重构(McCandliss,Cohen & Dehaene,2003)。在本ERP研究中,相比长距离语境条件,短距离语境条件下“自己”诱发了更大的N170波幅,说明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局部(短距离)“自己”回指相比长距离回指是一种专家化的(熟悉的)语言现象,从而推论,局部“自己”回指的心理表征是汉语母语者为了专家化阅读而在大脑中发展的关于“自己”回指的专家化心理表征。而短距离语境和歧义回指条件下“自己”诱发的N170波幅差异并不显著,说明在无语境条件下,“自己”回指倾向于被自动加工为专家化的短距离回指,这与A原则相符。

此外,基于与字词加工相关的N170效应反映了字词的整体加工(Simon,Petit,Bemard & Rebai,2007)这一结论,本研究推测,研究中与回指加工相关的N170效应可能反映了回指结构的整体加工,而专家化的局部回指结构相对于长距离回指结构在回指加工中应该是被优先处理的结构。Dillonet al.(2010)的研究证明在回指加工中有一个结构性探索的过程,支持了本研究的推测。Dillon et al.(2010)用SAT(Speed-Accuracy Tradeoff paradigm,高速-高精度折中范式)实验研究了先行语与回指语连接的时间进程,结果发现,在确认所指实体的过程中短距离先行语比长距离先行语更早被探测到,而长距离先行语显示出独立于回指连接的趋势。这样的结果表明:在回指加工中有一个结构性探索的过程;在与语言相关的记忆搜索中某些句法结构是优先被搜索的,比如,短距离回指结构比长距离回指结构优先被搜索。

此外,本ERP研究探测到的N170效应支持了Li & Zhou(2010)的观点,即“自己”回指加工中反应大脑资源消耗的所谓“距离效应”(回指语和先行语距离越近,回指连接建立越快)绝不仅仅与回指语和先行语之间的距离相关,而是与回指句的句法结构或管约理论A原则相关。首先,本ERP研究中的N170效应的模式与回指加工中的距离效应的模式不符。根据距离效应的模式,语境影响下的长距离“自己”回指应该比短距离回指诱发更大的ERP波幅,但是本研究探测到的N170,却是短距离回指条件比长距离回指条件诱发更大的波幅,与“距离效应”的模式相反。而且,本ERP研究中的N170效应可能反映了回指结构的整体加工,专家化的局部回指结构相对于长距离回指结构在回指加工中应该是优先被处理的结构。这与Li & Zhou(2010)关于“自己”回指加工中的距离效应与回指句的句法结构或管约理论A原则相关的观点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