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播种

二 播种

1.适期播种

根据发芽所需的温度,在10cm地温稳定在16℃以上时播种,确保135~150天的生姜适长时间。北方地区露地栽培一般于4月中下旬播种。

2.掰姜种

播种前进行掰姜种(图3-8),把经过催芽的大姜块掰成50~75g的小块,一般一块只保留1个短壮芽,少数根据情况保留2个,其余幼芽全部去除,以便使养分集中供应主芽,保证苗壮苗旺。掰姜种时如果发现幼芽基部发黑或掰开的姜块断面褐变应予以淘汰,掰姜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块选和芽选的过程。种姜越大,出苗越早,苗越壮,产量越高,一般每亩用种量400~500kg。

3.浸种

(1)药剂浸种 为了预防种姜带菌,播种前应对种姜进行消毒处理,浸种后再取出晾干备播。常用浸种消毒方法如下。

1)用1%波尔多液浸种20min(图3-9)。

978-7-111-48286-4-Chapter03-8.jpg

图3-8 掰姜种

978-7-111-48286-4-Chapter03-9.jpg

图3-9 波尔多液浸种

2)用甲醛100倍液浸种6h。

3)用草木灰浸出液浸种20min或1%石灰水浸种30min。

4)其他种姜浸种消毒方法:用77%多宁(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浸种30min、根叶康1000倍液浸种25~30min、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种姜1~2h及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浸种姜15~30min等。

(2)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 播种前,将掰好的姜块放在250~500mg/L的乙烯利溶液中浸泡15min,其目的是促进植株分枝、增强长势、提高产量。

4.浇底水

由于生姜发芽慢,出苗时间较长,如果土壤水分不足,将会影响幼芽的出土与生长,并且在出苗期间浇水容易造成土表板结,影响出苗。因此,为保证幼芽顺利出苗,必须在播种前浇透底水(图3-10)。浇底水一般在沟内施肥后进行,浇水量不宜过大,否则姜垄湿透,不便下地操作。

978-7-111-48286-4-Chapter03-10.jpg

图3-10 浇底水

5.摆放种姜

待底水渗下后即可将种姜按照20cm左右的株距摆放在沟内,通常有平播法和竖播法两种种姜摆放方法。平播法是将种姜压入土中,使姜芽与土面相平,并使姜芽方向保持一致。这种方法播种的种姜与新姜的姜母垂直相连,便于扒老姜。还有一种方法是竖播法,是将种姜一律竖着插入泥中,这种方法不易扒老姜(图3-11)。

978-7-111-48286-4-Chapter03-11.jpg

图3-11 摆放种姜

6.覆土

播种后为防止日晒伤芽,应立即覆土盖住姜块及姜芽。覆土应用垄上的细湿土,一般覆土厚度以4~5cm为宜(图3-12),不能太厚,否则影响姜芽出苗,也不能太薄,以免落干。

978-7-111-48286-4-Chapter03-12.jpg

图3-12 覆土

7.地膜覆盖

生姜不耐霜冻,因此,露地栽培的生姜生长期较短是限制其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地膜覆盖开始陆续应用于生姜的栽培生产。其优点是不仅可以提早播种,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还能增温保湿、抑制杂草的生长,减少中耕次数,从而省工省力,降低生产成本。具体做法是:生姜播种覆土后,趁土壤湿润时喷施除草剂,喷药时操作人员应倒退操作,喷药后保持地面湿润;将透明地膜拉紧盖于沟两侧的垄上,地膜边上用土压紧,一般一幅地膜可盖两行。种姜出苗后,待幼苗在膜下长至1~2cm时,应及时将幼苗上方的膜划破放苗出膜,并用细土将苗孔周围盖好,以利于保温、保墒。

(1)单层膜覆盖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生姜可提早25~30天播种,比不覆膜增产20%以上。具体做法:播种后用宽1.2m的地膜拉紧盖于沟两侧的垄上,取土压紧地膜,使沟底与膜的距离保持15cm左右,一幅地膜盖两行(图3-13)。幼芽出土后,待苗与地膜接触时,打孔引出幼苗。播种后先喷施除草剂,然后覆盖地膜,一般于6月下旬撤去薄膜。

978-7-111-48286-4-Chapter03-13.jpg

图3-13 地膜覆盖

(2)双层膜覆盖 还可利用透明和黑色地膜双膜覆盖,效果较好。具体做法:4月中旬在生姜播种后,随即盖上透明地膜;5月上旬生姜出苗前在透明地膜上加盖一层黑色地膜。黑膜的主要作用是遮阴,达到降温、保湿、节水、除草的目的。这种做法不但能使遮阴成本降低200~300元/亩,还能增产30%~40%,是目前值得推广的一项生姜高效栽培新技术。

8.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实现生姜高效栽培的重要条件。一般低肥水姜田,行距50cm、株距15cm,每亩种9000株左右;中肥水姜田,行距50cm、株距17cm,每亩种8000株左右;高肥水姜田,行距50cm、株距20cm,每亩种7000株左右。

提示】 确定合适的密度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比如土壤肥力状况、管理水平、种姜的品种及地区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