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保护地栽培管理技术

二 生姜保护地栽培管理技术

生姜保护地栽培和露地栽培的步骤基本相同,但保护地栽培的环境调控以及土肥水管理技术与露地栽培存在差异,现简要介绍其栽培要点

1.提早播种

华北地区保护地生姜播种适期:地膜覆盖栽培加扣小拱棚双膜覆盖可在4月上中旬播种;塑料大棚覆盖栽培在3月中下旬播种大拱棚内覆盖地膜加扣小拱棚三膜覆盖栽培在3月上旬播种;日光温室栽培可于2月下旬播种。

2.种姜处理与催芽

(1)精选种姜 严格选种,淘汰瘦弱干瘪、肉质变褐或发软的姜块,选取肥大、色泽鲜亮、不干缩、不腐烂、未受冻、质地硬、无病虫危害的健壮姜块作种姜。

(2)催芽 播种前25天左右采用远红外电热膜催芽,保持22~25℃温度条件,催芽20~25天即可达到播种要求,且幼芽饱满粗壮(图6-20)。

(3)掰种姜 掰姜时每块种姜选留一个短壮芽,少数可根据幼芽情况留两个主芽,将其余弱芽去除。掰姜时按照姜块大小和幼芽强弱进行分级(图6-21)。

978-7-111-48286-4-Chapter06-22.jpg

图6-20 远红外电热膜催芽

978-7-111-48286-4-Chapter06-23.jpg

图6-21 掰姜种和分级

(4)重施基肥 生姜保护地栽培生长期长,产量高,对肥料的需求量大,生产上应加大肥料用量,重施有机肥。小拱棚可结合整地普施优质农家腐熟肥6000~8000kg/亩,播种时沟施生姜配方专用肥20~30kg/亩。塑料大棚一般冬前每亩施充分腐熟的鸡粪3~4m3,播种时沟施有机肥200kg、复合肥50kg(图6-22)。

978-7-111-48286-4-Chapter06-24.jpg

图6-22 播种前施肥

提示】 为防地下害虫,可于整地前用辛硫磷4kg拌土15kg,播种沟内撒施灭虫。

(5)宽垄稀播 保护地栽培生姜的密度应小于露地栽培,以行距60~70cm,株距20~25cm,沟深30cm,每亩栽植5000株左右为宜。播种前1h应浇足底水,平播法播种,播后覆土4~5cm,然后耙平土面(图6-23)。

978-7-111-48286-4-Chapter06-25.jpg

图6-23 平播法播种与覆土

(6除草扣棚 播种前5~7天扣棚提升地温(图6-24)。播种覆土后,每亩用33%二甲戊灵乳油150~180mL,兑水30L,砂土地用量酌减,均匀喷在姜沟及周围地面上进行化学防草,喷药时喷药人员应倒退操作。

978-7-111-48286-4-Chapter06-26.jpg

图6-24 地膜覆盖加扣小拱棚栽培

提示】 地膜覆盖栽培应及时破膜引苗,具体方法是:幼苗在膜下长至1~2cm时,在其上方破膜放苗出膜,并用细土将苗孔封严,以利保墒保温。

(7)温度光照湿度和气体调控 棚室生姜播后出苗前宜保持室温25~30℃,此期可不必进行通风。出苗后白天温度保持22~28℃,勿高于30℃,夜间温度保持15~18℃,勿低于13℃。6月以后,外界气温很高,要昼夜全面通风。10月上中旬温度逐渐下降,棚内气温仍可达到30℃,夜间15~18℃,此期可再次覆盖棚膜以延迟生产。至11月上中旬棚内最高温度在20℃左右,夜温降至3~8℃时,可收获生姜。

生姜为耐阴性植物,不耐强光和高温。6月以后棚室生姜苗期正处在初夏季节,阳光强烈,天气炎热,应及时撤除农膜并进行遮阴(图6-25)。不同保护地栽培常用遮阴方法如图6-26所示。

978-7-111-48286-4-Chapter06-27.jpg

图6-25 夏季高温季节及时撤除农膜

978-7-111-48286-4-Chapter06-28.jpg

图6-26 不同保护地栽培常用遮阴方法

提示】 棚室生姜要注意防治姜瘟病,该病一般从7月开始发作,高温多雨时发病重。可采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及时拔除病株及其四周0.5m内的健康植株,并消毒。

当大棚密闭不通风时,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可达80%以上,夜间外界气温低,棚内相对湿度甚至达到100%而呈饱和状态。由于生姜喜湿润,因而大棚内高湿环境有利于生姜生长,但要注意适度通风,并加强对病害的预防工作。

提示】 生姜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变化规律为:棚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棚温降低,相对湿度升高。在一天内,相对湿度的最低值一般出现在13:00~14:00,最高值出现在凌晨。白天湿度变化剧烈,夜间较平稳。生产上可加以注意利用。

978-7-111-48286-4-Chapter06-29.jpg

图6-27 小拱棚不同灌溉方式

生姜大棚内的气体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节,才能使生姜高产优质。调控大棚二氧化碳含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利用通风换气提高二氧化碳含量;增施有机肥提高棚内二氧化碳含量;利用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等。防止有害气体的毒害,应选农用无毒塑料薄膜。在施用有机肥时,一定要发酵、腐熟,勿施生肥料。施用化肥应适量。土壤消毒后应把有毒气体排放干净。

(8)水肥管理 保护地生姜出苗前为防止地温降低,一般不宜浇水。出苗后浇1次透水,之后始终保持地面湿润,缺水时叶片发生卷曲,如图6-27、图6-28所示。待7月中旬撤除地膜及棚膜后,管理方法同露地栽培。棚室生姜发苗较早,追肥也应适当提前,常用追肥方法参考表6-3。

978-7-111-48286-4-Chapter06-30.jpg

图6-28 浇水不及时干旱造成叶片卷曲

6-3 生姜保护地栽培参考追肥表

978-7-111-48286-4-Chapter06-31.jpg

提示】 棚室生姜苗期应小水勤浇,保持土壤相对湿度为65%~70%,夏季浇水以早、晚为宜,暴雨后注意排涝。立秋后进入旺盛生长期需水较多,应4~6天浇水1次,保持土壤相对湿度75%~80%。

(9)中耕培土 棚室生姜培土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清明前后定植的小拱棚生姜为例,一般以培土3次为宜,如图6-29所示。

1)第一次培土(小培):在生姜有3~5个分杈,但根茎未露出地表时开始(6月下旬),培土约2cm厚。

2)第二次培土:应在第一次小培大约20天后进行,培土厚度为2~3cm。

3)第三次培土:又称“大培”,在第二次培土后15~20天(大暑前后)进行,厚度以7~8cm为宜,此次培土后原姜沟变为姜垄。

978-7-111-48286-4-Chapter06-32.jpg

图6-29 培土后原来的垄变为沟

(10)及时扣棚延迟收获 10月根据天气情况,夏季撤去棚膜的大棚需重新扣棚,控制棚内白天温度为25~30℃,夜间为15~18℃。11月下旬当棚内白天温度低于15℃,夜间温度低于5℃时,生姜生长停止,应及时进行收获。收获时选择晴天中午前后温度较高时进行,以防止姜块受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