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侵染性病害及安全防治技术
1.姜瘟病
【病原】 青枯假单胞杆菌,属变形菌门细菌。
【症状】 又称为姜腐烂病或青枯病,植株的根、茎、叶等部位均可染病。发病初期,植株叶片卷缩、萎蔫、无光泽,病叶由基部向上逐渐变为枯黄色,最后导致整株枯黄死亡。茎基部和地下根茎部发病初期受害处稍微变软,浅褐色,水渍状。如果将病茎基部或根部横切检查,病部维管束变色,用手挤压,有污白色黏液从维管束部分溢出。发病后期,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溢出灰白色汁液,残留纤维,最后凋萎并易从茎秆基部折断死亡,如彩图14所示。
【发生规律】 该病是生姜种植区最常见,并且在我国各地均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20%,重者达50%以上,甚至造成绝产,对生姜的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病菌主要在种姜病部或土壤内越冬,带菌的种姜是主要的侵染源,栽种后成为中心病株,生长期间借助雨水或灌溉水以及昆虫等媒介传播,病菌通常会从茎基部和生姜的自然裂口或机械伤口入侵。该病害发生适温为26~31℃,温度越高,发病越快 高温、多雨天气病害发生严重。华北地区,一般7月开始发病,8~9月进入发病盛期,10月天气凉爽,病情逐渐稳定。
【防治方法】姜瘟病的发病期长,可多次侵染,病菌传播途径较广,因此防治比较困难。目前没有理想的杀菌药剂,也未发现抗病品种,因此应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以切断传播途径,尽可能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1)农业措施。严格进行选种,收获时在田间严格选择无病的植株留种;播种前再进行严格挑选,以防带病种姜播种。多年种植姜的老姜田尤其是已发病的地块,实行3~4年以上的轮作。加强田间管理,防治地下害虫,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重施基肥,特别要多施草木灰。一旦发现病株、病姜,就应立即拔除,在病穴及其周围撒施石灰消毒,病株及病姜应集中处理,不能用来做堆肥。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防治: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2000~4000倍液、1∶2∶(300~400)倍波尔多液、88%水合霉素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90%新植霉素(土霉素与链霉素复配)2000~4000倍液、86.2%氧化亚铜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46.1%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27.13%碱式硫酸铜悬浮剂800倍液、47%加瑞农(加收米与碱性氯化铜复配)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8%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1000~1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60%琥铜·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47%春·氧化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采用药剂灌根或基部喷施,视病情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发现病株后将病株拔除并按照控制蔓延法处理以后,应用50%的多菌灵500倍液灌根,对治疗病害有一定的效果。姜瘟病发病期防治效果较差,一般以预防为主。
2.姜斑点病
【病原】 姜叶点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症状】 又名白星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斑细小,黄白色,呈现梭形或长圆形,长2~5mm,病斑中部变薄,易破裂或呈穿孔状。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似星星点点,影响光合作用,植株长势减弱或停止生长,发病中心明显,如彩图15所示。
【发生规律】 其分生孢子器为扁圆形或球形,黑褐色,具有孔口,当孢子成熟时随即从孔口涌出。分生孢子为椭圆形,无色,单孢,分生孢子团常呈带状或卷须状。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和再侵染源,借雨水溅射传播蔓延。温暖、高湿、株间郁闭、田间湿度大或重茬连作地块,本病易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避免连作,可行的情况下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选择排灌方便的地块种姜,不要在低洼地种植。注意氮磷钾肥的配比施用,不要偏施氮肥,也要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取以下药剂防治: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1000~1500倍液、50%醚菌酯悬浮剂2500~4000倍液等。兑水喷雾,视病情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
3.姜炭疽病
【病原】 辣椒刺盘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症状】 该病以为害生姜叶片为主,同时也为害其他大多数姜科和茄科类作物。发病初期先从叶尖和叶缘开始出现病斑,最初病斑为褐色水浸状,后开始向内逐渐扩展成梭形或椭圆形等褐斑,数个病斑会连成大片病块,使叶片发褐干枯,严重影响光合作用。空气潮湿时,病面会出现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彩图16)。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在南方分生孢子在田间寄主作物上辗转为害,只要遇到合适的寄主便会侵染,无明显越冬期。病菌分生孢子在田间借风雨或昆虫活动传播,分生孢子扩散传播需叶面有水膜存在,病害再侵染频繁,遇适宜条件极易暴发流行。发病适温为25~28℃,要求90%以上的相对湿度,属高温高湿型病害。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与其他作物轮作2年以上。种姜收获后要彻底清除植株病残体,并进行烧埋处理。重施用农家肥或有机肥,施用化肥必须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配比,不偏施氮肥。严禁田间积水,及时做好清沟排渍工作。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药剂防治: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多·福·溴菌腈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5%咪酰胺乳油1000~15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75%百菌清1000倍液等。兑水喷雾,每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4.姜叶枯病
【病原】 姜球腔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
【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产生黄褐色小斑点,后又逐渐扩大成大小不等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为黄褐色,边缘褐色。后期病斑表面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子囊座。发病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或病斑连成片,致使整个叶片变褐、枯萎,如彩图17所示。
【发生规律】 该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子囊座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子囊圆柱形或棍棒形,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双胞,无色,椭圆形。无性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内含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至卵形。
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囊座在病残叶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子囊孢子,借风雨、昆虫和农事操作传播蔓延。该病害属高温高湿型,高温季节遇连续阴雨或重雾、多露天气,易于发病且使病情发展严重。此外,氮肥过量、植株徒长或过密、通风不良等均能加重病害,连作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首先可以选用莱芜生姜、密轮细肉姜、疏轮大肉姜等抗病优良品种作种姜。其次应选择地势较高地块种植,精耕细翻土地,高垄或高畦栽培。重病地与禾本科或豆类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配方施肥,施用腐熟粪肥。适时、适量灌水,注意降低田间湿度。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然后集中烧毁。如果田间发病,则要及时摘除病叶并深埋或烧毁。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药剂防治: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50%醚菌酯浮剂5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5%多果定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兑水喷雾,每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5.姜根结线虫病
【病原】 南方根结线虫,属动物界线虫门。
【症状】 姜农又称“癞皮病”“疥皮病”。生姜自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根和根茎,侵染后造成根系吸收能力下降,植株发育不良,叶小,色暗,茎萎缩,分枝少。发病植株在根部和根茎部均可产生大小不等的瘤状根结,根结一般为豆粒大小,有时连接成串状,初为黄白色突起,以后逐渐变为褐色,呈疱疹状破裂、腐烂。横切根茎,横断面能看到黄色或褐色半透明圆形斑点(彩图18)。
【发生规律】 姜根结线虫主要在土壤和病姜根茎中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越冬卵孵化,1龄幼虫留在卵内,2龄幼虫从卵中钻出进入土壤。幼虫通常从姜的幼嫩根尖或块茎伤口处侵入,刺激寄主细胞增生,使之成为根结。姜根结线虫主要靠灌溉水和雨水、带病土壤、病株及带病种姜等途径传播,每年一般可发生3代。当土壤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40%~70%时适合线虫繁殖。当土温超过40℃或低于5℃时线虫活动较少,55℃经10min可致死。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严格选用无病种姜,收获后及时清除带虫残体,降低虫口密度,带虫根茎晒干后要烧毁或深埋。冬前应深翻土壤,合理施肥,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2)药剂防治。可结合整地采用下列药剂进行土壤处理:5%阿维菌素颗粒剂3~5kg/亩、8%二氯异丙醚乳油3kg/亩、98%棉隆微粒剂3~5kg/亩、10%噻唑磷颗粒剂2~5kg/亩、10%克线丹颗粒剂3~4kg/亩等。生育期间发病,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500倍液灌根,每株25mL,每隔5~7天防治1次。
6.姜眼斑病
【病原】 德斯霉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先出现褐色的点状病斑,后又逐渐发展成梭形病斑,形似眼睛。病斑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病部四周黄晕明显或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两面生暗灰色至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彩图19)。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丛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温暖多湿的天气有利于该病发生,地势低洼、湿度大、肥料不足,尤其施钾肥偏少时,容易导致该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加强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经常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药剂防治: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倍液、30%氯氧化铜悬浮剂6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倍液等。兑水喷雾,每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7.姜病毒病
【病原】 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
【症状】 生姜在生产上长期采用无性繁殖,容易感染多种病毒病。感染了病毒病的生姜,其优良性状退化,品质下降,一般表现为叶面出现浅黄色线状条斑,引起系统花叶、褪绿、叶片皱缩,严重时植株矮化或叶片畸形,生长缓慢(彩图20)。
【发生规律】 病毒病可通过种姜传播,借蚜虫或枝叶摩擦传毒,发病适温为20~25℃。高温、干旱条件下,蚜虫、白粉虱发生严重时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培育无毒种姜。施足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自主抗病力。棚室栽培生姜的放风口安装防虫网,秋延迟茬棚膜遮盖遮阳网降温,防蚜、白粉虱和蓟马等。设置黄板诱蚜,并及时拔除病株。
2)药剂防治。蚜虫、蓟马等是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可用以下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240g/L螺虫乙酯悬浮剂4000~5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2000~3000倍液、10%抗虱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2500~5000倍液、2.5%绿色功夫水剂1500倍液、10%烯啶虫胺水剂3000~5000倍液。
发病前或初期用以下药剂防治:20%吗啉胍·乙酮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宁南霉素水剂300~500倍液、7.5%菌毒·吗啉胍水剂500~700倍液、1.5%硫铜·烷基·烷醇水乳剂300~500倍液、3.95%吗啉胍·三氮唑核苷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等。兑水喷雾,视病情每5~7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提示】 生姜叶片光滑,药液附着性差,因此喷药防治时宜添加有机硅展着剂(图8-1)或中性洗衣粉,可提高药效。
图8-1 有机硅展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