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虫害诊断与防治技术
1.姜螟
【分布】 属鳞翅目螟蛾科,又称截虫、钻心虫、食心虫。姜螟是为害生姜的主要害虫,全国各地均可发生,一般年份该虫在生姜田的危害株率为2%~5%,如果不注意防治,则会达到10%以上的危害率。
【危害与诊断】 姜螟成虫灰黄或灰褐色,体长10~15mm,翅长25~32mm,前翅灰黄色,边缘有7个黑点,后翅白色。雄蛾略小,体色和翅色较深,前额圆,触角鞭状;雌蛾的翅黑点不太明显,触角丝状。卵长12.8mm左右,宽0.78mm左右,浅黄色,扁平、椭圆形。卵粒表面有龟甲状刻印,卵块呈2行排列,产于叶片背面。幼虫体长28mm左右。初孵时乳白色,成熟后浅黄色,背面有褐色突起,两侧有紫色亚背线。气门上各有2条线,头壳、口器均为黄褐色。幼虫孵化2~3天后,从叶鞘与茎秆缝隙或心叶侵入,咬食嫩茎和叶片,使茎空心,叶片呈薄膜状,在伤处残留粪屑。叶片展开后,呈现不规则的食孔,茎、叶鞘常被咬成环痕。生姜植株被姜螟咬食后,造成茎秆空心,水分及养分运输受阻,姜苗上部叶片枯黄凋萎,茎秆易于折断,如彩图26所示。
【发生规律】 姜螟1年可发生3~4代,世代重叠,以末代老熟幼虫在作物或杂草上越冬,第二年春化蛹。成虫羽化后,白天隐藏在作物及杂草间,傍晚飞行,有趋光性,夜间交配,交配后1~2天产卵,每头成虫平均产卵100~120枚。幼虫孵化后开始咬食茎叶,华北地区一般于6月上旬开始出现幼虫,一直危害至收获,其中7~8月发生量大,危害重。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彻底清洁姜田并异地烧埋;人工捕捉幼虫或用诱虫灯诱杀成虫;用赤眼蜂、杀螟杆菌等进行生物防治。
2)药剂防治。在虫卵孵化高峰期,螟虫尚未钻入心叶蛀食之前,叶面喷施90%晶体敌百虫800~9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5%吡虫啉微乳剂1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剂1000倍液、15%茚虫威悬浮剂4000~5000倍液、5%氟虫腈悬浮剂3000~4000倍液等,也可用这些药剂注入地上茎的虫口。
【提示】 姜螟幼虫在2龄前抗药性最强,应提倡治早治小,适时进行喷药防治。
2.小地老虎
【分布】 又名土蚕、地蚕,属鳞翅目夜蛾科,在各地普遍发生,年发生代数随各地气候不同而异。
【危害与诊断】 小地老虎是生姜出苗后最先出现的虫害,为害时一般在姜苗基部伤害茎髓,造成心叶萎蔫、变黄或猝然倒地。成虫体长16~23mm,翅展42~54mm,深褐色,前翅由两条横线将全翅分为3段,具有显著的肾状斑、环形纹、棒状纹和两条黑色的剑状纹;后翅灰色,无斑纹。卵长5mm,半球形,表面具纵横隆起,初产时乳白色,后出现红色斑纹,孵化前灰黑色。幼虫体长37~47mm,灰黑色,体表布满大小不等的颗粒,臀部黄褐色,有2条深褐色纵带。蛹长18~23mm,赤褐色,有光泽,第5~7腹节背面的刻点比侧面的刻点大,臀棘为1对短刺,中间分开,如彩图27所示。
【发生规律】 小地老虎一年内可发生数代,以老熟幼虫及蛹在土壤中越冬。每年主要以第一代幼虫为害姜苗。成虫夜间交配产卵,卵产于杂草或贴近地面的叶背及嫩茎上,每头雌蛾平均产卵800~1000粒。成虫对黑光灯、糖、醋、酒等有较强的趋性。幼虫共6龄,3龄前白天潜伏土中1.5cm处,夜间出来活动,咬食姜苗,经常齐地咬断嫩茎。小地老虎喜温暖潮湿环境,适宜生存温度为15~25℃,姜田周围杂草多、蜜源植物多的,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清除田边杂草,以防小地老虎成虫产卵;用诱虫灯、糖醋液等诱杀成虫;生姜播种前,可以将小地老虎喜食的植物苦荬菜、白茅、苜蓿等堆放田边,诱杀幼虫。
2)药剂防治。可用90%晶体敌百虫500mL兑水2.5~5.0kg,喷拌铡碎的鲜草30~35kg或碾碎炒香的豆饼渣或麦麸50kg,于傍晚在行间苗根附近隔一定距离撒一小堆或在作物根际附近围施。每亩需用鲜草毒饵15~20kg、豆饼毒饵4~5kg。1~3龄幼虫期可用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等喷杀。
3.蓟马
【分布】 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蓟马是一种食性很杂的害虫,除为害生姜外,还为害百合科、葫芦科和茄科等多种蔬菜作物,以北方作物受害较重。
【危害与诊断】 蓟马的成虫和若虫均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汁液。姜叶受害后,产生很多细小的灰白色斑点,受害严重时叶片枯黄扭曲。蓟马成虫体长1~1.3mm,体色自浅黄色至深褐色,多数为浅褐色。复眼紫红色,呈粗粒状,稍突出,触角7节。雄虫无翅,雌虫有翅,翅浅黄褐色。卵肾形,黄绿色。若虫共分2龄;1龄若虫白色透明;2龄若虫体长0.9mm,形态似成虫,体色自浅黄至深黄色。蛹体形似2龄若虫,已长出翅芽,能活动,但不取食,如彩图28所示。
【发生规律】 蓟马一般每年发生3~4代,但各地实际发生代数存在差异,如山东每年发生6~10代,北京发生10代左右,长江流域发生8~10代,华南地区发生20代以上。以成虫、若虫和拟蛹在姜属作物叶鞘内、土块、土缝或枯枝落叶中越冬,华南地区或保护地栽培的无越冬现象。成虫怕光,早、晚或阴天取食旺盛,植株阴面虫量多。
当气温低于25℃、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0%时有利于蓟马发生,高温高湿不利于其发生,少量雨水对其发生无影响。年中以4~5月和10~11月发生危害较重,应注意提前预防。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早春清除田间杂草、残株和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成虫或若虫。栽培过程中勤灌水,勤除草,可减轻其危害。
2)药剂防治。若虫盛发期用下列药剂防治:25%吡虫·仲丁威乳油2000~3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10%烯啶虫胺水剂3000~5000倍液、21%增效氰马乳油(灭杀毙)5000~6000倍液、10%吡虫啉乳剂1500~2000倍液、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2000~3000倍液、240g/L螺虫乙酯悬浮剂4000~5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3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3.2%烟碱川楝素水剂200~300倍液、1%苦参素水剂800~1000倍液等。兑水喷雾,视虫情每隔7~10天喷施1次。
4.甜菜夜蛾
【分布】 甜菜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属多食性害虫。该虫分布广泛,具有暴发性,是生姜中后期危害的主要害虫。
【危害与诊断】 甜菜夜蛾的形态可分为成虫、卵、幼虫、蛹4个阶段。幼虫对生姜的危害性最强,一般分为5龄。初龄幼虫群聚结网,在叶片背面取食叶肉,将叶片吃成空洞或缺刻,叶片呈薄膜状,严重时整个叶片被咬食殆尽。3龄以后分散为害,4龄后食量大增,4~5龄为为害暴食期,取食量占全幼虫期的80%~90%。幼虫有假死性,大龄幼虫食量大,可食尽姜叶,只剩叶脉和叶柄,导致植株死亡,缺苗断垄。受甜菜夜蛾为害的生姜茎秆细弱,分枝少,叶片发黄,长势减弱,姜球少而瘦。幼虫老熟后,通常在较为干燥的土表下5~10cm处做椭圆形土室化蛹。
成虫灰褐色,昼伏夜出,白天潜伏在土缝、杂草丛及植物茎叶的浓荫处,傍晚开始活动。日落后的晚上6:00~8:00为成虫最活跃的时期。大龄幼虫白天潜伏在植株的根基、土缝间或草丛内,傍晚前后转移到植株上取食为害,在生姜上取食时间多在晚上7:00~第二天早上6:00,如彩图29所示。
【发生规律】 甜菜夜蛾在各地区危害程度不一,江淮、黄淮流域危害较为严重,受害面积较大。甜菜夜蛾在长江流域一年内可发生5~6代,越往南方每年发生代数越多。主要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在华南地区无越冬现象,可终年繁殖危害。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结合田间管理,人工摘除卵块和初孵幼虫为害的叶片,并集中处理。注意铲除田边杂草等滋生场所,晚秋或初春应及时翻地灭蛹。
2)物理或生化诱杀。利用幼虫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捉,并可利用黑光灯对成虫进行物理诱杀。按照6份红糖∶3份米醋∶1份水比例配成糖醋液诱杀。
3)低龄幼虫抗药性差,可于3龄以前采用以下药剂或配方防治: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20%甲维·毒死蜱乳油3000~4000倍液、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2000~3000倍液、5%丁烯氟虫腈乳油2000~3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40%菊·马乳油2000~3000倍液等。兑水喷雾,视虫情每隔7~10天防治1次。另外,甜菜夜蛾对有机磷、有机氯、菊酯类农药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因此在使用这几类农药时要注意交替搭配,综合施用。
【提示】 由于甜菜夜蛾一般昼伏夜出进行危害,且大龄幼虫具有极强的抗药性,因此最好在清晨和傍晚进行喷药,且须在卵盛期至幼虫3龄以前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