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生姜标准化生产技术
1.品种选择
出口生姜品种选择较为严格,一般由外商指定。要求品种肉质细嫩、外形美观、辛香味浓、品质佳、耐储运,如莱芜大姜、莱芜片姜、台湾胖姜等。
2.出口生姜的茬口安排
我国出口生姜生产以露地生产为主,但市场需求为周年供应,因此应结合当地生产条件,在露地生姜生产的基础上辅助设施栽培,实现生姜的周年供应,对于提高生姜的产出效益具有积极意义。出口生姜茬口安排见表5-2。
表5-2 出口生姜茬口安排
3.姜种处理与田间管理
参考生姜的露地栽培技术和保护地栽培技术章节。
4.病虫害防治
出口生姜对产品农药残留要求严格,要求标准高于无公害生姜生产。因此在生姜的病虫害防治上应认真研究相关国家或进口国的农药限量标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要采用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及时排除积水等农艺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生。发生病虫害时,应综合选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方法,尽量减少农药用量,确保生姜产品安全。
出口生姜化学防控病虫害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1)基本原则:优先选择生物农药、生化制剂或天然植物源杀菌、杀虫剂,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菌、杀虫剂,严禁使用禁用农药。
2)生姜生产上推荐使用的不同农药类型及代表药剂见表5-3。
表5-3 出口生姜推荐用农药类型
(续)
3)生产上推荐使用、避免使用和限制使用农药分类见表5-4。
表5-4 出口生姜施用农药分类
(续)
(续)
(续)
4)防治生姜主要病虫害且限量指标相对宽泛的农药种类和施用方法见表5-5。
表5-5 出口生姜常用农药的施用方法表
(续)
5.收获加工
(1)收获 露地栽培的生姜一般在10月中下旬、初霜到来之前收获。设施秋延迟栽培一般在11月下旬后收获。收获时如果土壤过硬,可在收姜前3~4天浇1次小水,使土壤湿润,便于收刨。若土质疏松,可抓住茎叶整株拔出,轻轻抖掉根茎上的泥土,然后自茎秆基部(保留2~3cm地上茎)掰去或用刀削去地上茎,随即将带有少量潮湿泥土的根茎入窖储藏,无须晾晒。
(2)加工
1)原料收购。生姜由出口企业派出的技术人员到基地农户的窖井上收购。技术人员在确认姜窖可以进入时,下到窖中查看。首先看井窖是否有水淹现象,水淹过的生姜不能收购;其次查看井窖有无病虫害,一看是否有病症,二看出成率(选出的成品率)。收购的原料要新鲜,姜球胖、金黄色,无破伤皮、干皮、变色、茶色皮、泥土、虫蛀、发病、发霉等现象。
2)原料出库。生姜原料个头较大,有多个分枝,且分枝间有疏密不等的空隙,为使整块姜完整地运到车间,可用周转箱盛放。周转箱要求整洁、无味、无污染。拿放生姜要轻,逐块放入周转箱内。之后装车,装运时注意轻搬轻放,严禁扔、抛等。运输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温度,最好用恒温车,保持温度在10℃以上。生姜运入厂后,应立即放入周转库中。周转库与成品库可以合二为一,但成品库卫生要求较高。生姜入库后码放整齐,一般垛高在6个箱子以下,温度要求13℃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
3)清洗。采取机洗和加工人员重点检查清洗的办法,即先机洗,将泥沙等杂质基本洗净,再由加工人员对个别未洗净的姜块进行清洗。
4)分级包装。包装时包装人员身边放有4个带内衬的塑料成品箱,清洗人员将清洗干净的生姜送来后,包装人员首先要检查是否有病姜块,是否洗净。按照规格大小,分别装入标有级别符号的成品箱内。
5)成品入库。成品箱装满后轻搬轻放,成品入库后,一般码垛5~6个。注意此时4个级别的成品箱应分别码垛,垛间有明确的分界线,并用醒目标志标记。
6)集装箱装运。保鲜生姜对运输的要求是轻装轻卸、防热防冻,以集装箱装运为主。集装箱一般分为20吨和40吨两种型号,20吨集装箱可装运生姜11吨,40吨集装箱可装运生姜24吨。装箱温度设定为13℃,集装箱换气口要关闭。小心将车门封严,然后打上海关关封,记录集装箱发运时间和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