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生理性病害及安全防治技术
生姜生产中常常遇到高温、肥害、营养不良等情况引发的生理性病害,部分姜农往往将其当作侵染性病害防治,不仅贻误防治时机,增加防治成本,而且造成农药残留,大大降低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面介绍几种生产上常见的生理性病害的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苗期叶片畸形
【症状】 苗期幼嫩的新叶在出孔处扭曲不展,下一新叶也不能抽生,几片叶形成“绞辫子”状,外层叶背由于扭曲不展日灼后变白,剥开后可以看到叶正面斑状或条状黄化(彩图21)。
【病因及发生规律】 苗期叶片畸形的发生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苗期干旱,气温高,浇水又不及时所致。
2)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有机肥在土壤中腐烂的过程产生有害气体,使姜幼嫩组织受到伤害,造成叶片畸形生长。施肥方式不当,也可使幼芽受害,也能造成叶片生长畸形。
3)生姜苗期受到蓟马危害也能使叶片生长畸形。
4)地膜覆垄的姜田,由于地膜和土垄接触不严,留有间隙,形成“小棚”,高温时气体从姜苗处外泄,对姜芽形成危害造成叶片畸形生长。
5)小拱棚种植,如果只从姜芽顶部放风,高温时气体从姜芽顶端外窜,对姜芽形成危害造成叶片生长畸形。
【防治方法】
1)苗期合理浇水。生姜苗期一般不浇水,遇干旱年份应浇小水,使地面保持湿润,利于提高地温和降低地表以上气温。
2)使用腐熟有机肥,有机肥多时尽量撒施后耕地。种植时氮磷钾复合肥尽量采用沟施,与土壤混合均匀,肥料不宜接触种姜。
3)及时防治蓟马等害虫。
4)采用地膜覆盖时尽量使地膜和垄面贴近,不留间隙。
5)放风时,要在顶芽四周多开几个放风孔。
2.叶片黄化
【症状】 生姜生长进入“三股杈”时期后出现叶片黄化现象,上部叶片先变黄后变白,最后干枯;根茎不膨大,根系不发达,植株矮化、瘦弱,光合作用降低(彩图22、彩图23)。
【病因及发生规律】 种植地块严重缺乏有机质,种植时施肥不合理,铁、镁、铜、锌、锰等微量元素缺乏均可导致生姜叶片黄化。
【防治方法】
1)使整平过的地块熟土下压,生土上浮。
2)施肥时应多施优质土杂肥,适时补充中微量元素肥。
3)生姜出齐苗后,随水冲施10%氨基酸液体肥2~3kg/亩,并可视苗情进行根外追肥,如叶面喷施300倍氨基酸溶液、叶面微肥等。
3.有机肥肥害
【症状】 姜芽出苗后生长缓慢,进入生长旺期时其高度还不及正常苗高的1/3。地下根茎不膨大,母姜、子姜上无根或根很少,大部分根生长在孙姜或孙孙姜上,地下茎簇生,地上叶片扭曲,大部分叶片不伸展、僵硬,部分叶片黄化(彩图24)。
【病因及发生规律】 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造成,尤其是施用未腐熟鸡粪,其在地下发酵放出氨气和亚硝酸气体会伤及生姜根部,肉质根受害后腐烂,新根不能正常生长,使生姜得不到水肥补充而形成“老苗”。
【防治方法】
1)耕地前将粪肥撒施,然后深耕细耙。
2)有机肥充分腐熟后施用。
3)观察施肥后植株生长状况,及时浇水。
4.幼芽腐烂
【症状】 生姜刚出芽时幼芽腐烂,幼叶黄化生长不良,如彩图25所示。
【病因及发生规律】 生姜出苗时遇雨或浇水过后天气出现高温,地表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伤及幼芽所致。
【防治方法】
1)生姜出苗时尽量不浇水或少浇水,浇水时以小水为宜。
2)及时破膜放风,以防水后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