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田间管理

三 田间管理

1.遮阴

生姜属于耐阴性作物,不耐强光和高温,而其幼苗期正处于夏季高温季节,天气炎热,光照较强,因此生姜栽培必须进行遮阴处理。

生姜遮阴方法多样,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一般均需遮光60%~70%,使姜苗处于“花荫”环境下即可。入秋天气转凉以后,要及时去除遮阴物,以加强光合作用和养分的积累。长江流域多在6月上中旬遮阴,8月下旬~9月初拆除,华南和华北地区可适当提前或延后。

北方姜区传统的遮阴方式是“插姜草”。通常于生姜播种后,趁土壤潮湿时在种植行的南侧(东西行)或西侧(南北行)15cm左右插上谷草,并编织成高度约80cm的花篱笆用来遮阴,也可用玉米秸秆或树枝等来代替。目前,遮阳网等材料逐渐用于姜苗遮阴,效果良好。南方姜区则采用“搭姜棚”遮阴,具体做法是:幼苗出土后在畦面用竹竿搭棚,然后再在上面覆盖麦草遮阴,如图3-14~图3-16所示。

978-7-111-48286-4-Chapter03-14.jpg

图3-14 插姜草遮阴示意图

978-7-111-48286-4-Chapter03-15.jpg

图3-15 用树枝、打孔黑膜、遮阳网遮阴

978-7-111-48286-4-Chapter03-16.jpg

图3-16 搭姜棚遮阴示意图

2.水分管理

生姜的根系很浅,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因而不耐干旱,需要经常浇水。但生姜也不耐涝,如果浇水过多则影响其根系发育,引发姜瘟病等病害,因此合理浇水是关键。

(1)发芽期水分管理 一般情况下,出苗率达到70%时开始浇第一水,浇后及时中耕保墒。浇水不宜过早或过晚,浇得太早,土壤容易板结造成出苗困难。浇得太晚则幼苗易受旱干枯。发芽期可根据土壤墒情浇灌第二水,但此期不宜浇水过多、过勤,以提高地温,促早出苗。

提示】 底水要浇透,初水要根据当地的土质及墒情灵活掌握,酌情浇水,防止土壤表面板结,影响出苗。

(2)幼苗期水分管理 生姜幼苗期植株较小,需水量相对较少。但由于根系不发达,吸水能力差,故应小水勤浇,浇完及时中耕保墒。浇水时间夏季以早晚为宜,暴雨过后应该及时排涝。

提示】 生姜苗期应小水勤浇,及时划锄,注意排涝。

(3)旺盛生长期水分管理 8月以后(立秋),植株生长开始进入旺盛生长期,地上部生长旺盛,地下部根茎迅速膨大,此期植株生长最快,对水分的需求量大。一般每5~7天灌水1次,入秋以后雨水增多,要注意及时排涝,防止姜田积水引发姜块腐烂。收获前3~4天可再浇1次水,收获时姜块上带有潮湿泥土,利于下窖储藏。

提示】 在生姜旺盛生长期灌溉时间应掌握在天凉、地凉、水凉时进行,以浇深、浇透、不积水为原则。

3.分次追肥

生姜生长期较长,极耐肥。除施基肥外,还需根据生长状况进行合理追肥。

1)发芽期主要依靠种姜养分生长,一般无须追肥。

2)幼苗期植株需肥量不大,但幼苗期较长,为使幼苗健壮生长,通常在苗高30cm左右并具有1~2个小分枝时进行第一次追肥,称为“小追肥”或“壮苗肥”。可随浇水冲施腐熟的粪肥500kg/亩、尿素10kg/亩、硫酸铵15~20kg/亩或沼液肥500kg/亩。

3)7月底~8月初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此时应结合除草或拆除地膜进行第二次追肥,又称“大追肥”或“转折肥”,这次追肥对促进根茎膨大并获取高产起重要作用。可在拔除杂草后于姜沟北侧(东西向沟)或东侧(南北向沟)距植株基部15cm左右处开深沟,将肥料施入沟中后覆土封沟培垄,使原来姜株生长的定植沟变为垄,原来的垄变为沟,最后浇透水。一般每亩施饼肥75kg、尿素30kg、硫酸钾10kg、硫酸锌0.5kg及硼砂0.25kg。

小窍门

生姜追肥应选用肥效完全而持久的菜籽饼或豆饼忌用新鲜黄粪和马粪否则易使病害严重追肥的种类与产品用途有关如果用来作干姜的在旺盛生长期中应多追施草木灰用来作为菜用嫩姜的则应多施氮肥

9月中旬,当姜苗具有6~8个分枝时,也正是其根茎迅速膨大时期,此时植株地上部生长基本稳定,生长中心转为根茎,可在此期进行第三次迫肥,也称“补充肥”。一般每亩追施硫酸铵10~15kg、硫酸钾15~20kg或复合肥25kg。追肥可在垄下外小沟施入,也可将肥料水溶后顺水冲施。而对土壤肥力较高、植株生长繁茂的姜田,则应酌情少施或不施,以免茎叶徒长,影响养分向根茎中积累。

栽培禁忌】 生姜施肥忌前重后轻,否则易造成前期姜苗徒长,后期脱肥,植株枯黄早衰,产量降低。还应注意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忌偏施氮肥,以免植株地上部徒长,造成减产。

4.中耕除草

我国农谚有“九锄棉花,十锄姜”之说,说明生姜中耕除草的重要性。生产上一般结合灌水、施肥、培土每月中耕1~2次,以疏松土壤,促进根茎发育。

生姜属于浅根性作物,不宜深耕。在实际生产中,地膜栽培的生姜在撤膜前无须中耕;露地栽培的生姜一般要在出苗后,结合浇水或雨后浅中耕1~2次,起保持土壤墒情、防止土壤板结、提高地温和清除杂草的作用。

姜田除草的方法,南、北方各姜区各有不同。南方地区多采用中耕除草方法,要求掌握“早、勤、浅、细”四大要领。北方地区生姜由于苗期雨水相对较少,土壤不易板结,多采用化学除草方法。目前生姜田中应用效果较好的除草剂有氟乐灵、胺草磷、扑草净等,应根据说明书施用,防止发生药害。

5.培土

生姜根茎生长膨大需要黑暗、疏松和湿润的环境,为了防止根茎膨大外露,因而需要进行分次培土,如图3-17所示。

山东各姜区,一般在立秋前后,结合大追肥和拆除姜草时进行第一次培土,培土厚度为3~6cm,将原来垄背上的土培在植株的基部,变沟为垄。此后,每隔15~20天,结合浇水、追肥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培土,逐渐把垄面加宽、加厚,为根茎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还可以稳定植株,防止倒伏。

978-7-111-48286-4-Chapter03-17.jpg

图3-17 培土

南方姜区,一般从夏至收娘姜时开始结合中耕、除草和追肥进行第1~4次培土。如安徽铜陵姜区,一般于收娘姜后结合锄地进行第一次培土,7~10天后再培高10cm,半月后进行第三次培土,最后一次培土结束时要求培成18~20cm高的土埂。若收嫩姜,培土应高一些,起软化作用。若收干姜,则培土宜浅一些,使根茎粗壮。每次培土时均需注意不可伤根、伤苗。

提示】 生姜每次培土厚度不宜过浅或过深。若培土浅,则姜块短、粗;若培土厚,则姜块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