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雏期的生理特点
2025年08月10日
一、育雏期的生理特点
育雏期是散养鸡比较特殊、难养的饲养阶段,了解和掌握雏鸡的生理特点,对于科学育雏至关重要。雏鸡与成鸡相比有如下生理特点:
(1)体温调节能力差 雏鸡个体小,自身产热少,绒毛短,保温性能差。刚出壳的雏鸡体温比成鸡低2~3℃,直到10日龄时才接近成鸡体温。体温调节能力到3周龄末才趋于完善。因此,育雏期要有加温设备,保证雏鸡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
(2)代谢旺盛,生长迅速 雏鸡代谢旺盛,心跳和呼吸频率很快,需要鸡舍通风良好,保证新鲜空气的供应。雏鸡生长迅速,正常条件下2周龄、4周龄和6周龄体重分别为初生重的4倍、8.3倍和15倍。这就要求必须供给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创造有利的采食条件,如光线要充足,喂食器具安置合理,适当增加喂食次数和采食时间。雏鸡易缺乏的营养素主要是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叶酸等)和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长期缺乏会引起病症,因此需要注意添加。
(3)消化能力弱 雏鸡消化道较成鸡短小,消化机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雏鸡饲养要少吃多餐,增加饲喂次数。雏鸡饲粮中粗纤维含量不能超过5%,配方中应减少菜籽饼、棉籽饼、芝麻饼、麸皮等粗纤维高的原料,增加玉米、豆粕、鱼粉的用量。
(4)胆小、易惊、抗病力差 雏鸡胆小,异常的响动、陌生人进入鸡舍、光线的突然改变等都会造成惊群。生产中应创造安静的育雏环境,饲养员不能随意更换。雏鸡免疫系统机能低下,对各种传染病的易感性较强,因此要严格执行免疫接种程序和预防性投药,增强雏鸡的抗病力,防患于未然。
(5)群居性强 雏鸡模仿性强,喜欢大群生活,一起采食、饮水、活动和休息。因此,雏鸡适合大群高密度饲养,有利于保温。但是雏鸡对啄斗也具有模仿性,密度不能太大,以防啄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