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病

三、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发病突然、传播快、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表现腹泻、颤抖、极度虚弱并引起死亡。特征性病变为法氏囊水肿、出血,有干酪样渗出物,肾脏肿大并有尿酸盐沉积,腿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条状出血。幼鸡感染本病后,可导致免疫抑制。

本病最早发生于美国特拉华州的甘保罗(Gumboro),故本病又称甘保罗病。目前IBD是严重威胁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流行特点 自然感染仅发生于鸡,各品种的鸡都能感染,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以3~6周龄的鸡最易感。近年有报道成年鸡和1周龄雏鸡也会发生本病。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10日龄以内雏鸡感染后很少发病。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主要传染源,病毒通过粪便排出,污染了饲料、饮水、用具等,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呼吸道、眼结膜感染。

本病往往发生突然,传播迅速,通常在感染后第3d开始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息,表现为高峰式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死亡率差异很大,有的仅为3%~5%,一般为15%~30%,严重发病鸡群死亡率可达60%。

由于本病造成免疫抑制,使鸡群对新城疫、大肠杆菌病、支原体更易感,常出现混合感染。这种现象常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IBD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2~3d,最初发现有些鸡啄自己的泄殖腔。随即病鸡采食减少或不食,羽毛蓬松,畏寒,挤堆,腹泻,粪便呈灰白色石灰浆样,偶带血液。严重者颈和全身震颤,精神委顿,步态不稳,卧地不动。后期体温低于正常体温,严重脱水,极度虚弱,最后死亡。病鸡的死亡高峰在发病后3~5d,以后2~3d逐渐平息。

病理变化 病死鸡明显脱水,胸肌、腿肌和翅肌等肌肉发生条纹状或斑块状出血(图8-11)。法氏囊病变具有特征性,法氏囊水肿和出血,比正常大2~3倍,囊壁增厚,外形变圆,浆膜水肿,外包裹有浅黄色胶冻样渗出物,严重时法氏囊广泛出血,如紫葡萄状。切开囊腔后,常见黏膜皱褶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囊腔内有灰白色糊状物,或灰黄色干酪样物。5d后法氏囊萎缩。

978-7-111-58546-6-Chapter08-11.jpg

8-11 肌肉出血

病死鸡胸腺有出血点,脾脏可能轻度肿大,表面有弥漫性灰白色病灶。发病中后期肾脏明显肿胀,由于输尿管和肾小管内尿酸盐沉积而使肾呈红白相间的“花斑状”外观。急性死亡者,腺胃和肌胃交界处见条状出血点。肝脏肿胀、出血、黄染。盲肠扁桃体出血。

实验室诊断 本病根据临床诊断可做出判断。进一步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检查、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和易感鸡接种等方法。

病料采集:采集发病鸡的法氏囊、脾脏、肾脏和血液。

类症鉴别 IBD的特征病变在法氏囊,但下列疾病也会发生法氏囊病变,应注意鉴别。

(1)新城疫 IBD与ND都有可能出现腺胃乳头及其他器官出血,但鸡新城疫病程长,有呼吸道和神经症状,无法氏囊特征性病理变化。

(2)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病雏多见肾脏肿大和尿酸盐沉积,法氏囊充血或轻度出血,但无水肿,耐过鸡的法氏囊不见萎缩。肌肉无出血,患鸡有呼吸道症状,剖检可见气管充血、水肿,支气管黏膜下有胶冻样物等。

(3)鸡白痢 出壳后发现有病,有时10日龄出现白痢,常有白色粪便糊肛现象。剖检肝脏肿大、出血,病程长的,心、肝、肺、大肠和肌胃有坏死结节和坏死灶,盲肠有干酪样物。药物治疗有效。无法氏囊特征性病变。

(4)鸡马立克氏病 病鸡的法氏囊呈灰白色,多表现萎缩。病鸡外周神经肿大,在腺胃、性腺、肝脏、肺脏上有肿瘤病变。

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及管理措施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及时处理病死鸡及鸡粪等排泄物。加强日常消毒,所用消毒药以次氯酸钠、福尔马林和含碘制剂效果较好。

(2)搞好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疫苗主要有活苗和灭活苗两类。

活苗有三种,一种是弱毒苗,对鸡的保护率低;二是中等毒力苗,突破母源抗体能力较强,对法氏囊有轻度损伤,这种损伤在10d后消失,对血清Ⅰ型的强毒感染保护力高,在污染鸡场使用这种疫苗效果好;三是中等偏强毒力苗,在两周龄前使用对法氏囊可造成严重损伤,引起免疫抑制,但不影响对IBD本身的保护力,使用这类疫苗,疫苗毒长期存活。

灭活苗有油乳剂灭活苗和组织灭活苗。灭活苗一般用于活苗免疫后的加强免疫,具有不受母源抗体干扰,无免疫抑制危险,能大幅度提高基础免疫等优点,主要用于开产的种鸡群。连续发病鸡场采用组织灭活苗免疫,可有效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

免疫程序的制定应根据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鸡群的母源抗体、免疫后抗体水平进行监测,选择合适的免疫时间。如果未做抗体水平监测,可参照下述方法进行:

一般种鸡采用2周龄较大剂量中毒型弱毒苗首免,4~5周龄加强免疫1次,产蛋前(18~20周龄)和40~42周龄时各注射油乳剂灭活疫苗1次,这种免疫程序可使雏鸡在2~3周龄得到较好的保护。

雏鸡在无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较低时,1~3日龄用1.5~2倍剂量的弱毒苗滴鼻、点眼首次免疫,2~3周龄用中等毒力苗进行二免。

有母源抗体的雏鸡,14~21日龄用中等毒力疫苗进行免疫,必要时3周后再加强免疫1次。

肉用雏鸡和蛋鸡,视抗体水平,多在2周龄和4~5周龄时进行两次弱毒苗免疫。

(3)发病时的措施 发病时应立即清除患病鸡、病死鸡,并深埋或焚烧。鸡舍用0.3%的过氧乙酸或次氯酸钠,按每立方米30~50mL带鸡消毒,每天上下午各1次,同时对鸡舍周围以及被病死鸡污染的场所和所有用具,用2%的烧碱水和10%的石灰乳剂彻底消毒。发病早期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进行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可获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