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传染性鼻炎

十一、传染性鼻炎

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IC)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鸡的一种以鼻腔、眶下窦炎症,流涕、面部水肿和结膜炎为特征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产蛋鸡感染后产蛋减少,幼龄鸡感染后增重减慢及淘汰鸡数量增加,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有并发感染和其他应激因素,则损失更大。

流行特点 本病发生于各种日龄的鸡,并随着日龄的增加,易感性增强。自然条件下以育成鸡和成年鸡多发。

传染源是病鸡和带菌鸡,慢性病鸡及隐性带菌鸡是鸡群发病的重要原因。本病主要由飞沫和尘埃经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传染,但不经垂直传播。

鸡群拥挤,鸡舍闷热,通风不良,氨气浓度高,或鸡舍寒冷潮湿,不同年龄的鸡混群饲养,缺乏维生素A,鸡群接种禽痘疫苗引起全身反应,或受寄生虫侵袭等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或使鸡群发病更严重。本病多发生于秋、冬季节。

临床症状 潜伏期短,传播很快,快者1~3d,慢者1周之内传遍全群。本病主要是鼻腔和鼻旁窦内发生炎症,病初流稀薄水样鼻液,后转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甩头,打喷嚏,一侧或两侧颜面肿胀,水肿可蔓延到下颌部或肉髯。眼结膜发炎,眼睑肿胀,眼睑被分泌物粘连,眼不能睁开。采食量和饮水减少,或有下痢。仔鸡生长不良;成年母鸡产蛋减少甚至停止;公鸡肉髯肿大明显。如果炎症蔓延至下呼吸道,则呼吸困难并有啰音;病鸡常甩头欲将呼吸道内的黏液排出,最后常窒息而死(图8-26)。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为鼻腔和窦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黏膜充血肿胀,表面覆有大量黏液,窦内有渗出物或干酪样坏死物。卡他性结膜炎,面部及肉髯水肿。严重时可见气管黏膜炎症,偶有肺炎及气囊炎。卵泡变形、坏死和萎缩(图8-27)。

978-7-111-58546-6-Chapter08-26.jpg

8-26 精神沉郁面部浮肿缩头

978-7-111-58546-6-Chapter08-27.jpg

8-27 病鸡卵泡变形易破裂

实验室诊断 病原分离鉴定:用消毒棉拭子在2~3只病鸡的窦内、气管或气囊无菌采取病料,直接在血琼脂平板上画直线,然后再用葡萄球菌在平板上画横线,放在有5%的二氧化碳的缸内,于37℃培养,24~48h后在葡萄球菌菌落边缘可长出较大的半透明露珠样菌落,发育良好,成“卫星”样生长。获得纯培养后,再做进一步鉴定。

血清学诊断:凝集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可用于本病诊断。

本病也可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进行诊断,PCR比常规的细菌分离鉴定快速。

类症鉴别

(1)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多发于成年鸡,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咳出带有血液的黏性分泌物,喉头、气管黏膜肿胀、出血,甚至黏膜糜烂和坏死,蛋鸡产蛋率下降。

(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幼鸡主要表现为咳嗽、打喷嚏、流鼻液和气管啰音等呼吸道症状;产蛋鸡表现为产蛋量减少和蛋的品质下降;肾型病鸡表现为排白色稀糊状粪便,肾脏肿大、苍白,有大量尿酸盐沉积。

(3)鸡毒支原体感染 主要发生在1~2月龄的雏鸡,病程长,死亡较少,常并发细菌感染,剖检可见气囊炎、肝周炎及心包炎等病变。

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 鸡场内每栋鸡舍应做到全进全出,清舍之后要彻底进行消毒,空舍一定时间后方可让新鸡群进入;鸡群饲养密度不应过大;不同年龄的鸡分开饲养;寒冷季节注意防寒保暖、通风换气;定期带鸡消毒;不从有本病的鸡场购进种鸡或鸡苗。

(2)免疫接种 用传染性鼻炎三价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免疫接种。一般于25~35日龄首免,于产蛋前15~20d进行二免。

(3)发病后的措施 对鸡舍进行带鸡消毒,发病鸡群用灭活菌苗免疫接种,并配合药物治疗,可以较快地控制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