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鸡白痢
鸡白痢(Pullorosis)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鸡的传染病。幼雏感染后常呈急性败血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成年鸡感染后,多呈慢性或隐性带菌,病菌可随粪便排出,因卵巢带菌,严重影响孵化率和雏鸡成活率。
【流行特点】 各品种和年龄的鸡对本病均有易感性,火鸡对本病也有易感性,但次于鸡。本病以2~3周龄以内雏鸡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为最高,呈流行性。随着日龄的增加,鸡的抵抗力也增强。病鸡、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源。本病有多种传播途径,可经卵垂直传播,也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以及破损的皮肤伤口等途径水平传播。经卵垂直传播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带菌卵孵化时,有的形成死胚,有的孵出病雏。雏鸡的粪便和飞绒中含有大量病菌,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孵化器、育雏器等又成为该病的水平传播媒介。感染的雏鸡若不及时治疗,则大部分死亡,耐过鸡长期带菌,成年后产出带菌的卵,若以此作为种蛋孵化,就会孵出带菌的雏鸡,则本病可周而复始地代代相传。
【临床症状】 本病在不同年龄的鸡中所表现的病状和经过有着显著的差异。
(1)雏鸡 如经蛋内感染,在孵化过程中出现死亡,孵出的弱雏或病雏常于1~2d内死亡,并造成雏鸡群的横向感染。出壳后感染的雏鸡,多在孵出后几天出现明显的症状。7~10d后雏鸡群内病雏日渐增多,在第二周、第三周达到高峰。最急性者,无症状迅速死亡。稍缓者表现为精神委顿,闭眼昏睡,不愿走动,怕冷,喜拥挤,常靠近热源。
(2)青年鸡 地面平养比网养和笼养多发。青年鸡发病多与环境卫生条件恶劣有关。鸡群整体食欲、精神尚可,鸡群中不断出现精神差、食欲差、下痢的鸡,没有死亡高峰,而是每天都有鸡死亡,数量不一。病程较长,可拖延20~30d,死亡率可达10%~20%。
(3)成年鸡 多呈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一般不见明显的临床症状,当鸡群感染严重时,可明显影响产蛋量,产蛋高峰期产蛋量不高,维持时间也短。仔细观察鸡群可发现有的鸡产蛋少或根本不产蛋。有的鸡冠萎缩,有的开产时鸡冠发育尚好,以后则表现鸡冠逐渐变小、苍白。病鸡有时下痢。极少数病鸡表现为精神委顿,腹泻,排白色稀粪,产蛋停止。有的感染鸡因腹膜炎,而呈垂腹状,有时成年鸡可呈急性发病。
【病理变化】
(1)雏鸡 急性死亡的雏鸡病变不明显,只见肝肿大、充血或有条纹状出血。其他脏器充血。病程稍长的病雏,可见卵黄吸收不良,其内容物色黄如油脂状或干酪样。肝有灰白色坏死点。有的病雏在心肌、肺、盲肠、大肠及肌胃肌肉中也有坏死灶或结节。胆囊肿大。输尿管内充满尿酸盐。盲肠中有干酪样物堵塞肠腔,有时还混有血液,常有腹膜炎。死于几日龄的病雏,可见出血性肺炎,稍大的病雏,可见肺有灰黄色结节和灰色肝变。
(2)青年鸡 典型病变是肝肿大,可达正常的2~3倍,暗红色至深紫色,有的略带土黄色,表面可见散在或弥漫性的出血点或黄白色粟粒大或大小不一的坏死灶,质地极脆,易破裂。有的肝被膜破裂,破裂处有较大的凝血块。
(3)成年鸡 成年母鸡的卵泡变形、变色(图8-23),呈囊状,有腹膜炎。有些卵泡坠入腹腔,引起广泛的腹膜炎及腹腔脏器粘连。常有心包炎,其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有关。轻者只见心包膜透明度较差,含有微混的心包液。重者心包膜变厚而不透明,逐渐粘连,心包液显著增多,在腹腔脂肪中或肌胃及肠壁上有时发现琥珀色干酪样小囊包。
图8-23 卵泡变形、变色
【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取病死鸡的肝脏、脾脏、肺、心血、胚胎、未吸收的卵黄、脑组织及其他有病变的组织;成年鸡采取卵巢、输卵管及睾丸等组织作为病料。对采集的病料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同时进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及血清型鉴定。对成年鸡和青年鸡的鸡白痢,还可用平板凝集试验进行诊断。
【防治措施】
(1)建立和培育无鸡白痢的种鸡群 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慎重从外地引进种蛋、种鸡。对种鸡群以全血平板凝集反应进行检疫。第一次检查于60~70日龄进行,第二次在16周龄进行,以后每隔一个月检查一次,发现阳性鸡及时淘汰,直至鸡群的阳性率不超过0.5%为止。
(2)加强孵化消毒 孵化时,用季铵盐类消毒剂喷雾消毒种蛋,拭干后再入孵。不安全鸡群的种蛋,不得进入孵化室。每次孵化前应对种蛋、孵化器、出雏器和孵化室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3)加强育雏管理 鸡舍及一切用具要注意经常清洁消毒。育雏室及运动场保持清洁干燥,饲料槽及饮水器每天清洗一次。育雏室温度维持恒定,采取高温育雏,并注意通风换气,避免过于拥挤。发现病雏,要迅速隔离消毒。
(4)应用微生态制剂 常用的有促菌生、调痢生、乳酸菌等。在用微生态制剂的前后4~5d应该禁用抗生素、喹诺酮类药。
(5)药物预防 雏鸡出壳后半月内可在饲料或饮水中轮换或交替添加敏感药物进行预防。
(6)治疗 沙门氏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但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对抗生素耐药现象普遍,所以在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