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脑脊髓炎
禽脑脊髓炎(avian encephalomyelitis,AE)是由禽脑脊髓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流行性震颤。该病主要侵害雏鸡的中枢神经系统,雏鸡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渐进性瘫痪和头颈部肌肉震颤,主要病变是非化脓性脑炎。产蛋鸡感染后出现短暂的产蛋率和孵化率下降。
【流行特点】 自然感染见于鸡、雉、鹌鹑、珍珠鸡和火鸡等,鸡对本病最易感。各种日龄的鸡均可感染,但雏禽易感,尤以12~21日龄的雏鸡最易感。1月龄以上的鸡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产蛋鸡有一过性产蛋下降。
幼鸡或成年鸡感染后,病毒在肠道内增殖,3周内的鸡,病毒随粪便排出,日龄越小排毒时间越长,幼雏感染后可经粪便排毒达2周以上,3周龄以上雏鸡排毒仅持续5d左右。因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传染性可持续很长时间,当易感鸡接触被污染的垫料、饲料、饮水时,可经消化道感染。
【临床症状】 经胚胎感染的雏鸡在1~7日龄发病。经接触或经口感染的雏鸡在11日龄以后发病。本病主要见于4周龄以内的雏鸡,极少数到7周龄才发病。雏鸡发病率一般为40%~60%,死亡率为10%~25%,甚至更高。
图8-16 病鸡双腿紧缩于腹下
病初雏鸡表现目光呆滞,行为迟钝,继而出现共济失调,两腿无力,不愿走动而蹲坐,强行驱赶时可勉强走动,但步态不稳,或向前猛冲后倒下。病雏在早期仍能采食和饮水。随病情发展而站立不稳,双腿麻痹呈前后劈叉姿势或双腿倒向一侧或紧缩于腹下(图8-16)。这时头颈部出现明显的阵发性震颤,当受到惊扰时震颤加剧。有些病鸡还表现出易惊、斜视、头颈偏向一侧。共济失调通常在颤抖之前发生,有些病例仅出现颤抖而无共济失调。病鸡常因瘫痪而不能采食和饮水,以致衰竭死亡,病程为5~7d。部分存活鸡可见一侧或两侧眼球晶状体浑浊,眼球增大,甚至失明。
1月龄以上的鸡受感染后,除出现血清学阳性外,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产蛋鸡感染可发生1~2周内暂时性产蛋下降,幅度为5%~10%,所产种蛋孵化率下降10%~35%,母鸡还可能产小蛋,但蛋壳硬度、形状、颜色及蛋的内容物无明显变化。母鸡不出现神经症状(图8-17)。
图8-17 产蛋下降,无神经症状
【病理变化】 病鸡唯一可见的肉眼变化是胃肌层有细小的灰白区,这是由浸润的淋巴细胞团块组成的,这种变化不很明显,易忽略。个别雏鸡可发现脑组织变软、瘀血,或大小脑表面有针尖大的出血点。病理组织变化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和某些内脏器官,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主要为散在的非化脓性脑脊髓炎和背根神经节炎。
【实验室诊断】 根据临床诊断及结合药物治疗无效可做出初步判断。确诊需进行荧光抗体试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病毒分离与鉴定等进行判断。
病料采集:最好采集病死鸡的脑,无菌采集后-20℃保存,备用待检。血清学检查采集血液分离血清。也可取脑、腺胃和胰做切片观察。
【类症鉴别】 病鸡瘫痪、共济失调等临床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应注意鉴别。
(1)马立克氏病 发病年龄比传染性脑脊髓炎迟,一般在6~8周龄之后逐渐出现麻痹、瘫痪等症状。剖检可见外周神经变粗。
(2)鸡新城疫 常有呼吸道症状,死亡率较高,剖检喉头、气管、消化道有出血点,肠道有纤维素性坏死点。
(3)雏鸡维生素B1缺乏 主要表现为头颈扭曲,呈抬头望天的角弓反张状,在肌内注射维生素B1之后大多能康复。
(4)聚醚类抗生素中毒 病鸡瘫痪,不能站立,双腿后拖,无头颈震颤现象。
【防治措施】
(1)日常预防 防止从疫区引进种蛋与种鸡,种鸡感染后1个月内所产的蛋不能用于孵化。
(2)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疫苗有两种,一类是弱毒苗,种鸡接种活毒疫苗后母源抗体保留到8周龄时才消失,加之弱毒苗对雏鸡有一定的毒力,所以建议在10周龄以上,但不能迟于开产前4周接种活疫苗,使母鸡在开产前获得免疫力,活毒苗只能用于流行区。另一类是油乳剂灭活疫苗,灭活苗一般在开产前4周经肌内或皮下接种,必要时可在种鸡产蛋中期再接种1次。合理的免疫程序是:10~12周龄饮水或点眼接种弱毒苗,开产前1个月肌内注射油佐剂灭活苗。
(3)发病时的措施 本病尚无有效药物治疗。一般应将发病鸡群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将污染场地和用具彻底消毒。或在种鸡发病时用油乳剂灭活疫苗作为紧急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