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鸡球虫病

十二、鸡球虫病

鸡球虫病(coccidiosis in chicken)是由一种或多种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肠道上皮细胞引起的原虫病,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本病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尽管现代化养鸡防治措施严格,但球虫病仍不断发生。因而鸡球虫病是常见多发和防治困难的疾病之一。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成年鸡一般不发病,多为带虫者。

病原与发育史 寄生于鸡的球虫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球虫,在鸡肠道内寄生部位不一样,其致病力也不相同。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柔嫩艾美耳球虫,寄生于盲肠,称盲肠球虫;其余球虫寄生于小肠,称小肠球虫,其中毒害艾美耳球虫的致病性仅次于柔嫩艾美耳球虫。

流行特点

(1)球虫的繁殖力和抵抗力 鸡感染1个孢子化的卵囊,7h后可排出100万个卵囊。温暖潮湿的场所有利于卵囊发育,卵囊在土壤中可以保持生活期达4~9个月,在有树荫的运动场上,可达15~18个月。当气温在22~30℃时,一般只需要18~36h就可发育成感染性卵囊。卵囊对高温、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液不易将其杀死。生产上常用0.5%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2)感染特点 所有日龄和品种的鸡对球虫都有易感性。球虫病多发于3月龄以内的幼鸡,其中以15~50日龄的鸡最易感,很少见于11日龄以内的雏鸡,成鸡多为带虫者。禽球虫为细胞内寄生虫,对宿主和寄生部位有严格的选择性,即侵袭鸡的球虫不会侵袭火鸡等其他家禽,而感染其他家禽的球虫也不会感染鸡。

(3)流行季节和诱因 发病时间与气温和雨量关系密切,通常在温暖潮湿的季节流行。北方以4~9月多发,7~8月为高峰期;南方及北方密闭式现代化鸡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鸡舍潮湿、拥挤、饲料品质差以及维生素A和维生素K缺乏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临床症状

(1)急性型 多见于雏鸡,病程1~3周,病初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头蜷缩,食欲减退,腹泻。以后由于大量细胞被破坏和自体中毒,引起运动失调,翅膀轻瘫,缩头闭眼,嗉囊积液,消瘦,鸡冠及可视黏膜苍白,排水样稀便,并带有少量血液及脱落的肠黏膜。盲肠球虫病病鸡,粪便呈棕红色,以后变为纯粹血粪,出现血便后1~2d死亡,15~50日龄的雏鸡发病率可达50%~70%,死亡率达50%~80%。急性小肠球虫病病鸡,粪便一般呈酱油色,死亡率不会太高,但病程长达数周,耐过鸡发育受阻。

(2)慢性型 多见于2月龄以上的鸡,症状类似急性型,但不明显,病程拖至数周或数月。表现为间歇性下痢,粪便色暗,腥臭。嗉囊积液,逐渐消瘦,足、翅轻瘫。鸡群均匀度差,肉鸡生长缓慢,死亡率低。成年鸡一般不发病,但为带虫者,增重和产蛋能力降低。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肠道,特点为出血性肠炎。其他器官变化不明显。盲肠球虫病病鸡,两支盲肠显著肿大,可为正常的3~5倍,切开盲肠可见肠腔中充满凝固的或新鲜的暗红色血液,肠黏膜坏死脱落,与血液混合形成干酪样物。肠壁浆膜可见灰白色小斑点。慢性小肠球虫病病鸡,因球虫种类不同,在小肠不同部位的浆膜上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坏死斑点(图8-28)。肠管中有凝固的血液或胡萝卜色胶冻状的内容物(图8-29)。毒害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小肠中部高度肿胀、气胀,有时可达正常的2倍以上。

978-7-111-58546-6-Chapter08-28.jpg

8-28 急性小肠球虫肠内出血严重

978-7-111-58546-6-Chapter08-29.jpg

8-29 盲肠球虫盲肠急性出血

实验室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判断。镜检粪便和肠黏膜刮取物,发现球虫卵囊、裂殖体或裂殖子即可确诊。

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消毒 雏鸡与成年鸡分开饲养,以免带虫的成年鸡散播病原导致雏鸡暴发球虫病。保持鸡舍干燥、通风,及时清除粪便,堆积发酵以杀灭卵囊。用球杀灵和1∶200的农乐溶液消毒鸡场及运动场。补充足够的维生素K和给予3~7倍推荐量的维生素A可加速鸡患球虫病后的康复。发现病鸡立即隔离,轻者治疗,重者淘汰。

(2)免疫预防 目前已经在生产上应用的疫苗有:

1)柔嫩艾美耳球虫弱毒苗。虫苗在4~8℃冰箱中保存半年仍有很高的免疫效果。该疫苗具有安全、高效、价廉、使用方便等优点,适用于肉鸡。

2)Coccivac虫苗。这种虫苗包含多种毒力球虫的活卵囊,经饮水免疫,使鸡轻度感染而产生免疫力。

(3)药物防治 球虫病防治的主要措施是药物预防,使用的药物有化学合成药和抗生素两大类。

发病时尽早使用药物治疗。抗球虫药对球虫生活史早期作用明显,而一旦出现症状和造成组织损伤,再用药物往往收效甚微。因此,药物预防是关键。磺胺类药物对治疗已发生感染的球虫病优于其他药物。在生产中,为了避免和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应该遵守轮换用药、穿梭用药和联合用药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