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城疫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也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我国民间俗称“鸡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呈败血症经过,其特征是高热、呼吸困难、下痢,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浆膜和黏膜出血,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
新城疫病毒(NDV)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不同毒力的毒株对鸡致病性不同,新城疫病毒可分为3种:①强毒型或速发型毒株(包括速发型嗜内脏型、速发型嗜神经型),可致各种年龄的鸡急性致死性感染;②中毒型或中发型毒株,仅在易感的幼龄鸡引起致死性感染;③缓发型即低毒型或无毒型毒株,呈现轻度呼吸道感染或无症状的肠道感染。
NDV存在于病鸡的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其中以脑、脾和肺含毒量最高,以骨髓保毒时间最长。NDV对常用消毒剂、日光及高温的抵抗力不强,耐低温和干燥,对脂溶剂乙醚、氯仿等敏感,常用的消毒药如2%氢氧化钠、5%漂白粉,20分钟即可将其杀死。pH=3~10时不被破坏。
【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发生于鸡、火鸡和鸽子。在所有易感禽中,以鸡最易感,不同品种和各种日龄的鸡均可感染,但幼雏和中雏易感性最高,两年以上的鸡易感性较低。
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间歇期的带毒鸡,但鸟类的传播作用也不可忽视,传染源通过口、鼻分泌物和粪便排出病毒。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病毒也可经眼结膜、受伤的皮肤和泄殖腔黏膜侵入鸡体,鸡蛋也可带毒而传播本病。非易感的野禽、外寄生虫、人畜也可机械传播病原。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较多。鸡场内鸡一旦发生本病,未免疫易感鸡群感染时,4~5d可波及全群,发病率、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免疫效果不好的鸡群感染时症状不典型,发病率、死亡率较低。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14d,平均为5d。根据临床诊断表现和病程的长短,本病分为典型新城疫和非典型新城疫两种病型。
(1)典型新城疫 当非免疫鸡群或严重免疫失败的鸡群受到强毒株感染时,可引起典型新城疫的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典型新城疫往往发生在流行初期,鸡群突然发病,常无明显症状而出现个别鸡只迅速死亡,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生,但以30~50日龄的鸡多发。
随后在感染鸡群中出现比较典型的症状,病鸡体温升高达43~44℃,食欲减退或废绝,垂头缩颈,鸡冠及肉髯渐变暗红色或紫黑色;咳嗽,呼吸困难,有黏液性鼻漏,常伸头,张口呼吸,并发出“咯咯”的喘鸣声。随着病程的发展,有的病鸡还出现神经症状(图8-5),如翅、腿麻痹,转圈,头颈歪斜或后仰,病鸡动作失调,反复发作,最终瘫痪或半瘫痪,体温下降,不久死亡。病程为2~5d,1月龄内的雏鸡病程较短,症状不明显,病死率高;成年母鸡在发病初期产蛋量急剧下降,产软壳蛋等畸形蛋(图8-6)或停止产蛋。
图8-5 神经症状
图8-6 畸形蛋
(2)非典型新城疫 鸡群在具备一定免疫水平时遭受强毒攻击,可发生非典型新城疫。主要是由于雏鸡的母源抗体含量高,接种新城疫疫苗后,不能获得坚强的免疫力。其主要特点是病情比较缓和,症状不很典型,仅表现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变动幅度大,可从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
1)雏鸡:常见呼吸道症状,张口伸颈,气喘,咳嗽,口有黏液,有摇头或吞咽动作,并出现零星死亡。拉绿色稀粪,1周左右大部分鸡趋向好转,病程稍长者少数出现神经症状,如歪头、扭脖或呈仰面观星状,翅腿麻痹,稍遇刺激或惊扰,全身抽搐就地旋转,数分钟后又恢复正常。
2)青年鸡:常见于二次弱毒苗(Ⅱ系或Ⅳ系)接种之后,病鸡排黄绿色稀粪,呼吸困难,10%左右的病鸡出现神经症状。
3)成年鸡: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呼吸道和神经症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低,有时产蛋鸡仅表现为产蛋下降,幅度为10%~30%,并出现畸形蛋、软壳蛋和糙皮蛋,半个月后产蛋量逐渐回升,但要2~3个月才能恢复正常。
【病理变化】 典型新城疫主要病变为全身黏膜、浆膜出血和坏死,尤其以消化道和呼吸道最为明显。口腔有大量黏液,嗉囊内充满多量酸臭液体和气体,在食管与腺胃、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常见条状或不规则出血斑,腺胃黏膜水肿,其乳头或乳头间有明显的出血点(图8-7和图8-8)。由小肠到盲肠和直肠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图8-9),肠黏膜上有时可见到岛屿状或枣核状溃疡灶,有的在黏膜上形成伪膜,伪膜脱落后即成溃疡,这也是本病的一个特征性病理变化。盲肠扁桃体常见肿大、出血和坏死(枣核样坏死)(图8-10)。严重者肠系膜及腹腔脂肪上可见出血点。喉头、气管黏膜充血,偶清稀薄如水。
图8-7 腺胃乳头间黏膜水肿、潮红
图8-8 腺胃乳头出血
图8-9 弥漫性点状出血
图8-10 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
【防治措施】
(1)严格采取生物安全措施 日常坚持隔离、卫生消毒制度,防止一切带毒动物和污染物品进入鸡群,进出人员、车辆及用具要严格消毒。
(2)预防接种 鸡新城疫疫苗种类很多,但总体上分为弱毒活疫苗和灭活苗两大类。
弱毒活疫苗(也称弱毒菌):国内使用的有Ⅰ系苗(Mukteswar株)、Ⅱ系苗(HB1株)、Ⅲ系苗(F株)、Ⅳ系苗(Lasota株)和Clone30等。Ⅰ系苗属中等毒力,在弱毒苗中毒力最强,一般用于2月龄以上的鸡,或经2次弱毒苗免疫后的鸡,幼龄鸡使用后可引起严重反应,甚至导致发病。Ⅰ系苗多采用肌内注射,接种后3~4d即可产生免疫,免疫期可达6个月以上。在发病地区常用作紧急接种。
灭活苗:多与弱毒苗配合使用。灭活苗接种后21d产生免疫力,产生的抗体水平高且均匀,因不受母源抗体干扰,免疫力可持续半年以上。
母源抗体对ND免疫应答有很大的影响,雏鸡在3日龄时抗体滴度最高,以后逐渐下降。在有条件的鸡场,根据对鸡群血凝抑制(HI)抗体免疫监测结果确定初次免疫和再次免疫的时间。对鸡群抽样采血做HI试验,如果HI效价高于25时,进行首免几乎不产生免疫应答,一般当抗体水平在4log2以下时免疫效果最好(主要是对活苗来讲)。对产蛋鸡则在5~6log2时即可再次免疫。
对非典型新城疫在注射Ⅰ系苗的同时,还应分别注射油乳剂灭活苗,后者能产生高且均匀的抗体水平,从而清除在鸡群中长期存在的强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