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马立克氏病

八、马立克氏病

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病,以各种内脏器官、外周神经、性腺、虹膜、肌肉和皮肤单独或多发的淋巴样细胞浸润并形成肿瘤为特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我国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在鸡体内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无囊膜的裸体病毒,存在于感染细胞的细胞核中,属于严格的细胞结合病毒,与细胞共存亡;另一种是有囊膜的完全病毒,主要存在于羽毛囊的上皮细胞中,非细胞结合型,可脱离细胞而存活。从感染鸡羽毛囊处随皮屑排出的游离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室温下其传染性可持续4~8个月。

MDV对理化因素,如热、酸、有机溶剂及消毒药的抵抗力均不强。5%的福尔马林、3%的来苏儿、2%的火碱等常用消毒剂均可在10分钟内杀死该病毒。

流行特点 鸡是最重要的自然宿主,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鸡均能感染MDV。来航白鸡抵抗力较强,母鸡易感性略高于公鸡。年龄越小越易感,特别是出雏和育雏室的早期感染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年龄大的鸡感染后大多不发病。病鸡和带毒鸡的排泄物、分泌物及鸡舍内垫草均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本病主要通过带毒尘埃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消化道和吸血昆虫叮咬感染,经种蛋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很小。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4周至几个月不等。一般在50日龄以后出现症状,70日龄后陆续出现死亡,90日龄以后达到高峰,很少晚至30周龄才出现症状,偶见3~4周龄的幼龄鸡和60周龄的老龄鸡发病。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变发生的部位,本病可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4种类型。

(1)神经型 常侵害周围神经,以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最易受侵害。当坐骨神经受损时,病鸡一侧腿或两侧腿发生不全或完全麻痹,站立不稳,两腿前后伸展,呈劈叉姿势,此为本病的典型特征。病侧肌肉萎缩,有凉感,爪子多弯曲;当臂神经受损时,翅膀下垂;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受损时,病鸡低头或斜颈;迷走神经受损,鸡嗉囊麻痹或膨大,食物不能下行。一般病鸡精神尚好,并有食欲,但往往由于饮不到水、吃不到料而衰竭,或被其他鸡只践踏,最后均以死亡而告终。

(2)内脏型 常见于50~70日龄的鸡,病鸡精神委顿,食欲减退,鸡冠苍白、皱缩,有的鸡冠呈黑紫色,腹泻,渐进消瘦,胸骨似刀锋,触诊腹部能摸到硬块。病鸡脱水、昏迷,最后死亡。

(3)眼型 此类型很少见到。病鸡瞳孔缩小,严重时仅有针尖大小,虹膜边缘不整齐,呈环状或斑点状,颜色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弥漫性的灰白色,呈鱼眼状。轻者表现为对光线强度的反应迟钝,重者对光线失去调节能力,最终失明。

(4)皮肤型 此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羽毛囊出现小结节或瘤状物,病变可融合成片,以大腿外侧、翅膀、腹部尤为明显。

临床上以神经型和内脏型多见,有的鸡群发病以神经型为主,内脏型较少,一般死亡率在5%以下,且当鸡群开产前,本病流行基本平息。有的鸡群发病以内脏型为主,兼有神经型。

病理变化

(1)神经型 多见坐骨神经、臂神经、腰荐神经和颈部迷走神经等肿大,神经粗细不匀,病变神经可比正常神经粗2~3倍,神经横纹消失,呈灰白色或浅黄色,有时水肿,多侵害一侧神经,有时双侧神经均受侵害。有时还可见性腺、肝脏、脾脏、肾脏等内脏器官形成肿瘤。

(2)内脏型 主要病变为内脏多种器官出现肿瘤(图8-21和图8-22),肿瘤多呈结节性,为圆形或近似圆形,数量不一,大小不等,略突出于脏器表面,灰白色,切面呈脂肪样。常侵害的脏器有肝脏、脾脏、性腺、肾脏、心脏、肺、腺胃、肌胃等。有的病例肝脏上不具有结节性肿瘤,但肝脏异常肿大,比正常大5~6倍,表面粗糙或呈颗粒性外观。脾脏肿大3~7倍不等,表面可见呈针尖大小或米粒大的肿瘤结节。卵巢肿瘤比较常见,呈花菜样肿大,甚至整个卵巢被肿瘤组织代替。腺胃外观有的变长,有的变圆,胃壁明显增厚或薄厚不均,切开后可见黏膜出血或溃疡。心脏肿瘤常突出于心肌表面,由米粒大至黄豆大。肌肉肿瘤多发生于胸肌,呈白色条纹状。一般情况下法氏囊出现肉眼可见变化或萎缩。

978-7-111-58546-6-Chapter08-21.jpg

8-21 肝脏肿瘤

978-7-111-58546-6-Chapter08-22.jpg

8-22 肠及肠系膜形成肿瘤结节

实验室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典型病理变化可进行初步诊断,对于临床上较难判断的,可送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方法进行确诊。其中病理组织学检查对该病诊断具有特别的指征意义,可用于确诊。

类症鉴别 MD与淋巴白血病、网状内皮增生症表现相似,应注意区别。

防治措施

(1)卫生防疫措施 加强养鸡环境卫生与消毒工作,尤其是孵化室卫生与育雏舍的消毒,防止雏鸡的早期感染。及时清除舍内外脱落的羽毛、皮屑及尘土等,坚持严格消毒,消毒药最好为碘制剂。防止应激因素和免疫抑制疾病的发生。

(2)疫苗接种 目前国内使用的疫苗有多种,这些疫苗均不能抗感染,但可防止发病。出壳后24h内2倍量注射单价苗或双价苗或多价苗。也可采用1日龄和3~4周龄进行两次免疫的方法。

(3)发生本病的处理 一旦发生本病,无特效药可治,在感染的场地清除所有的鸡,将鸡舍清洁消毒后,空置数周再引进新雏鸡。一旦开始育雏,中途不得补充新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