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貉的历史与现状
由于貉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在“渔猎时代”就开始利用各种工具在自然界中猎捕野生貉作为食物,并逐步认识到貉皮的防寒、护肤和装饰的作用,进而开始以赢利为目的猎捕野生貉。由于人为过量猎捕,致使这一宝贵野生资源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数量逐年减少。但裘皮市场上对貉皮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仅靠捕捉野生貉来取皮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上人们对貉皮的需求,所以我国黑龙江省北部的黑河、北安、海林、泰康等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地区的狩猎者在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将夏季捕捉到的野生幼貉暂放在家中圈养,待冬季幼貉生长成熟后再取皮食肉。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国务院下达的“关于创办野生动物饲养业”的指示精神,1957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主持立题,引入产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野生貉中的优良亚种——乌苏里貉,进行驯养繁殖观察,仅用了3年时间就摸清了其驯养繁殖的有效方法和人工饲养繁殖技术。此后,黑龙江、吉林、辽宁也引进了当地野生貉进行驯养繁殖,均获得成功,达到了貉在家养条件下可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和生产毛皮产品的目的,为以后养貉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养貉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坎坷、波浪式的前进道路,现已形成不可忽视的产业,在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同行业中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国现已成为世界貉皮生产和貉皮加工业的大国。乌苏里貉皮成为国际裘皮市场上的佼佼者,深受客户和消费者的青睐。
近年来,党的富民政策为养貉业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高档的物质生活,对貉皮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貉皮走向世界,先后有俄罗斯、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争要我国所产的乌苏里貉皮,售价上浮,数量也在逐年大幅度增加,促进了我国养貉业再度步入高潮,在振兴国民经济、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促进国内外贸易、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等方面都显示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中国皮革协会《中国貂、狐、貉取皮数量统计报告(2015)》权威发布:2015年,中国貉取皮数量在1610万张左右,同比增加15%。据统计,2015年全国种貉存栏量在250万只左右,主要分布(以取皮数量为序)在河北(69.37%)、山东(23.98%)、辽宁(2.21%)及其他省份(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