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
1.影响貉繁殖力的因素
影响笼养貉繁殖力的因素主要有母貉的年龄、驯化程度、营养水平、受配次数、分娩时间及胎产仔数等。一般1~3岁母貉胎产仔数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5岁母貉胎产仔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仔貉的成活率一般随母貉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驯化程度高、营养状况好的母貉胎产仔数较多,仔貉的成活率较高。一般受配2次的母貉胎产仔数明显高于受配1次的,而受配3次的明显高于受配2次的,但受配4~5次则没有明显提高,说明母貉的受配次数以3次(持续3天)为宜。在正常分娩时间内,有分娩越晚仔貉成活率越高的趋势,而随胎产仔数的增加,仔貉的成活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说明母貉有限的泌乳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只能满足一定数量仔貉生存的需要。另外,仔貉数量多时,其互相争食、挤压,也是导致成活率降低的原因之一。因此,对于产仔数多的母貉,一定要将其部分仔貉给产仔数少的母貉代养,以提高仔貉的成活率。
2.提高貉繁殖力的综合技术
(1)选留优良种貉,控制貉群年龄结构,保证稳产高产 生产实践证明,2~4岁母貉的繁殖力最高,因此,在种貉群年龄组成上,应以经产适龄老貉为主,每年补充的繁殖幼貉不宜超过50%,种貉的利用年限一般为4~5年。
(2)准确掌握母貉的发情期(性欲期),适时配种 这是提高繁殖力的关键。因为此期交配的母貉能排出较多的成熟卵子,精子与卵子相遇而受精的机会也多,从而可以提高受胎率及产仔率。
(3)适当复配保证复配次数,可以降低空怀率,提高产仔数 因为貉的卵泡成熟期不同,增加复配可诱导多次排卵,同时也增加了受精机会;生产场提倡多公复配,增加复配次数,可以提高繁殖力。
(4)平衡营养,保持种貉良好的体况 为准确鉴定种貉的体况,最科学的方法是利用体重指数比较法。体重指数即体重(克)与体长(厘米)的比值。较理想的繁殖体况是1厘米体长的体重为100~110克(北方寒冷地区略高些,温暖地区应偏低些)。
(5)合理、科学地使用饲料添加剂 这是发挥貉繁殖潜力的有效措施。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不仅是母貉配种、妊娠和产仔泌乳期所必需的,在准备配种期和幼貉育成期也不可忽视,一定要适量提供。
(6)合理利用种公貉 掌握种公貉适当的交配频度,保证营养,中午要补饲,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体力;注意检查精液品质,这是保证交配质量,提高种公貉利用率的关键。
(7)加强种貉的驯化 提高驯化程度,为正常、顺利配种和产仔,创造有利条件,可提高繁殖力。驯化应从幼貉育成期开始,尤其是在准备配种期进行驯化的效果最好。
(8)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按饲养管理的基本要求,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是提高貉繁殖力的基础和保障。
3.生殖激素调控发情
哺乳动物的生殖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例如,雌性动物卵子的发生、卵泡的发育与成熟、排卵,以及发情的周期性变化、胚胎的附植、妊娠、分娩和泌乳;雄性动物精子的生成,以及副性腺分泌和交配行为等,都与生殖激素和细胞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激素的正常分泌和细胞因子的生理功能维持着动物的正常生殖机能。利用外源激素,使其作用于母畜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刺激卵巢上的多个卵泡发育成熟,使雌激素的分泌量增多,并产生促黄体素分泌峰,从而引起发情排卵。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GnRH是由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既能促使卵泡激素释放激素,也能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所以也称促使黄体激素释放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引起垂体释放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素(LH),以对促黄体素的刺激作用为主。所以,它同时具有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素的生物学作用。
天然的GnRH在下丘脑的含量极低,不易提取,所以成本昂贵,难以在生产中推广。目前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出的GnRH类似物,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其作用比天然的GnRH强几十倍或几百倍。国内合成的GnRH类似物主要有LRH-A2(促排2号)、LRH-A3(促排3号)等。研究证实LRH-A3有利于改善受精环境和提高胚胎质量,故注射LRH-A3可提高排卵数和可用胚数,又由于LRH-A3价格较便宜,因此,在超排过程中使用不仅可提高超排效率,而且可降低胚胎的生产成本,具有较大的实用性。
(2)促性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器官,可促进卵泡的生长发育、成熟、排卵、黄体形成及分泌相应的性腺激素,从而诱导动物发情。
1)促卵泡素(FSH):促卵泡素又称卵泡刺激素,当卵泡生长至出现腔体时,FSH能刺激它继续发育增大至接近成熟和排卵,同时也可促进公畜生精上皮细胞的发育和精子的形成。FSH是一种糖蛋白激素,由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组成,在垂体中含量较少,提取与纯化较难,并在分离过程中较易被破坏,稳定性较差。
2)促黄体素(LH):促黄体素的分子结构与FSH相似,在提取和纯化过程中较FSH稳定。其可促进卵泡成熟、排卵及雌激素分泌,促进黄体生成并分泌黄体酮。一般用FSH治疗多卵泡发育、卵泡发育停滞和持久黄体;用LH治疗卵巢囊肿、排卵迟缓和黄体发育不全。
3)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具有类似FSH和LH的双重活性,但以FSH的作用为主,故在促进卵泡发育的同时也有一定的促排卵功能。PMSG可用于诱导发情,治疗母畜卵巢发育不全、卵巢机能衰退,公畜性欲不强和生精能力衰退等症,在胚胎移植时用于超数排卵,也应用于母畜的同期发情。该激素在血液中的半衰期长,在体内的消失速度慢,一次注射即可,操作方便,并且成本低。虽然PMSG诱导排卵的效果不如FSH,但对动物的诱导发情来说却经济、实用、有效。
4)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胎盘的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是由α和β二聚体的糖蛋白组成。与LH的生理功能相似,对母畜具有促卵泡成熟、排卵和形成黄体并分泌黄体酮的作用,对公畜具有促进睾丸分泌睾酮,促进生精机能、生殖器官发育的作用。临床上,HCG用于促进排卵,还可配合其他激素用于治疗不发情、卵巢发育不全、卵巢萎缩、卵巢硬化及安静发情等症。
(3)孕激素(P4) 孕激素又称黄体酮、助孕素,主要来源于卵巢的黄体细胞,可以控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促进生殖道的充分发育。少量的P4可协同雌激素促进发情,大剂量可反馈作用抑制发情。
(4)雌激素(E2) 雌激素能够刺激母畜的性中枢使其产生性欲及性兴奋,维持母畜生殖道的发育,促进性机能活动,从而诱导母畜发情。目前,人工合成E2的种类很多,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应用己烯雌酚和雌二醇来治疗母畜乏情。
(5)前列腺素(PG) 前列腺素可用于溶解黄体并可促进排卵,还能促进LH及FSH的释放。近些年应用比较多的是氯前列烯醇,它对畜体无副作用,并且操作简单、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
张洪让等(1991)对繁殖期母貂注射每毫升含50~80国际单位的PMSG,注射后第6天或第7天进行复配,胎产仔数均高于对照组。Wehrenberg WB(1989)研究报道,使用PMSG能够促使小卵泡的数量增加,提高水貂的繁殖率。Nyberg K(1980)报道,给予繁殖末期仍未发情的母狐PMSG和HCG后,44%的母狐排卵形成功能性黄体。刘仲芝等(1985)对繁殖期发情拒配或不发情的母貂分别肌内注射HCG 80国际单位、100国际单位,连续肌内注射2~3次,结果显示,产胎率为57.1%,胎平均数6.5只,均接近自然交配的水平。美国Heimier(1993)结合使用PMSG和HCG治疗母貂不孕症,结果表明两种激素结合使用比单独使用一种激素更为有效。刘志平等(2005)对繁殖末期只有发情表现但不典型,也不接受交配的母狐注射PMSG 200国际单位,几天以后,对于出现发情表现的母狐注射HCG 250国际单位,同时连续输精3天,结果产仔率达56%,与发情正常的母狐的产仔率相同。李晓艳(2006)研究证明PGF2α、PMSG和HCG 3种生殖激素联用能够促使母狐早发情,且发情率提高20%,同期缩短了发情时间。谭浩等(2007)用FSH和LRH-A3对犬进行同期发情试验,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毛艳(2009)通过试验表明PMSG、FSH和LRH-A33种激素联合使用能够诱导母貉早发情,缩短发情前期的同时可达到同期发情的效果并显著提高母貉的发情率和排卵数。崔青山等利用PMSG和HCG对一些乏情母狐进行治疗,并治疗了1只患有性冷漠症的种公狐,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