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1.貉巴氏杆菌病
貉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以败血症及内脏器官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大叶性肺炎、肝大、脾肿大出血、出血性肠炎为特征。常呈地方性流行,给貉饲养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 多杀性巴氏杆菌为两端钝圆、粗短,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不形成芽孢,无运动性,有的可形成荚膜;一般经人工培养菌体荚膜消失;需氧和兼性厌氧;在普通培养基上可生长,加少许血液或血清则生长良好。于普通肉汤中呈轻度混浊,底部少量沉淀,表面形成菌环。在血清琼脂(或鲜血)平板培养基上,37℃经18~24小时后形成浅灰白色、湿润黏稠、圆形露珠样菌落。于45℃折光镜检,呈明显的荧光。依荧光性分Fg(蓝绿色荧光)和Fo2种类型。
【流行病学】 所有毛皮动物对巴氏杆菌均易感,幼龄毛皮动物的易感性比成龄动物强。饲喂因巴氏杆菌而死亡的畜禽肉及其下杂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往往通过肉类饲料及副产品(如兔骨架、畜禽下杂)带入貉场。该病也可由污染的饮水和饲料等经消化道传播,或者由咳嗽、喷嚏排出病菌经呼吸道传播,以及经损伤的皮肤、黏膜传播。此时,若经消化道感染,多呈散发或促进巴氏杆菌流行。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秋两季多发。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5天。貉群突然发病,病貉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高度沉郁,体温升高,鼻镜干燥,呼吸困难,有时呕吐,下痢,粪便中有血液和黏液;机体消瘦,有时痉挛,常在痉挛中死亡。有的病貉从鼻孔流出血样泡沫,体温升高,心悸,呼吸加快。个别病例从鼻孔流出血样泡沫,体温升高,死亡前体温降低。
【病理变化】 死貉的口腔、鼻腔内有酱色液,主要病变在胸腔,肺部严重充血、出血,肝脏病变;心脏出血,心包积有血液;胸腔积有血水;肝大,充血,色浅质脆;脾脏瘀血,肿大;胸膜下有出血点,出现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气管黏膜充血、出血,肺呈大叶性肺炎变化;胃肠黏膜充血、出血;肠浆膜面有出血斑点,内容物少,呈胡萝卜色,肠道上最明显的病变在盲肠,可见盲肠黏膜严重出血,有一些溃疡灶,深达肌肉层,直肠黏膜条状出血;胃内空虚,浆膜面有出血斑,黏膜面有酱色液;膀胱内空虚,黏膜严重出血。
【治疗方法】 发现疫情,立即将病貉和可疑病貉隔离,应用敏感药物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进行治疗。健康貉注射巴氏杆菌疫苗和抗生素进行紧急预防。每天用过氧乙酸带貉消毒貉舍2次,重点消毒病貉舍,地面用生石灰消毒。粪便等用0.5%的热碱水或2%来苏儿进行喷洒消毒,每天1次,连用1周;食槽及饮水槽彻底清洗消毒,每天2次。发病期间停喂现有饲料,更换清洁、无污染的饲料,肉类饲料一律熟喂,供给新鲜、清洁、无污染的饮水。病死貉的尸体经无害化处理后深埋,彻底清除病原。
【防治措施】 加强卫生防疫和消毒工作,以及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观察貉的精神状态、饮食欲、粪便情况,将饮食欲、精神状态、粪便不正常的貉隔离并进行治疗,正常群投喂磺胺嘧啶进行药物预防。严格检查饲料,排除可疑饲料(尤其滋补类饲料),严禁喂有病或死亡原因不明的畜禽肉及下杂是预防该病的关键。养貉场地面铺生石灰或10%石灰乳,笼舍进行火焰消毒,水盒、食盆、饮食用具先用碱水刷洗后再用清水冲洗。清除粪便,堆积发酵,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应用巴氏杆菌双型(Fo、Fg)疫苗进行接种。应用抗出败多价血清进行被动免疫和治疗,同时应用经药敏试验敏感的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并注意对症治疗,可给予维生素E、二异丙胺(肝乐)、维生素C、葡萄糖等以达强心、补液、保肝、解毒的目的。
【注意】 养貉场要合理布局,各种动物不得混养,以防交互感染。
2.大肠杆菌病
貉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侵害幼龄皮毛动物,常呈现败血症状,伴有下痢、血痢,并侵害呼吸器官或中枢系统。成年母貉患该病常引起流产和死胎。以顽固性下痢、痉挛、衰竭和败血症为其临床特征。
【病原】 大肠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脏器涂片常呈两极着色。无芽孢,有鞭毛,能运动,需氧或兼性厌氧;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为松软的灰白色黏液性圆形菌落。伊红美兰培养基上为紫黑色菌落;麦康凯培养基上为红色菌落。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生靛基质,MR(+),VP(-),H2S(-),枸橼酸利用试验(-)。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如石炭酸,3%氢氧化钠、福尔马林)经5分钟可杀死;55℃经60分钟、60℃经15~30分钟可杀死。病菌对庆大霉素、红霉素、多黏菌素等敏感。
【流行病学】 大肠杆菌病的暴发流行与饲养管理、兽医卫生等因素有关。大肠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发病依动物的种类、年龄、个体生理机能和免疫状态的不同而有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发病率,成貉极少发病,新生仔貉易感并伴有严重的下痢和败血症。患貉为长期带菌者。病貉和带菌貉是大肠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污染的动物性饲料(肉、鱼、乳、蛋)是貉及其他毛皮动物大肠杆菌经常发生的因素。营养不全价、蛋白质偏低、小室不洁、保温性差、气候变化异常,是该病发生的诱因。若因饲喂患大肠杆菌病的畜禽肉及副产品而发生该病,则常呈暴发性经过。
【临床症状】 因动物体的抵抗力、大肠杆菌的毒力、血清型的不同,疾病潜伏期的变动范围也不同,一般为3~10天。慢性病例多见于成貉,病貉精神沉郁,被毛粗乱,不断尖叫,食欲减退或废绝,并出现腹泻。病初排黄绿色稀便,后期拉水样便,有的粪中带有血液或脱落的肠黏膜,气味腥臭,灰色或灰褐色,貉肛门周围和后肢皮毛被污染。病貉机体虚弱不能站立,颤抖,体温升高但四肢发凉,眼眶下陷,全身脱水,皮肤弹性下降,貉迅速消瘦,很快死亡,病程为3~5天。妊娠母貉患该病后,发生大批流产和死胎。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心内膜下有点状或带状出血,心肌为浅红色。肺部的颜色不一致,常有暗红色水肿区,切面流出浅红色泡沫样液体。肝脏充血肿大,有的有出血点。胃肠道主要为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病变。肠管内常有黏稠的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肠壁薄,黏膜脱落,布满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或出血,切面多汁(彩图16)。心包有少量积液。膀胱积尿,呈黄色混浊样。
【治疗方法】 发病貉场、貉舍用百毒杀1∶600倍液消毒,用具等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每天1次,连续3天,以后隔天1次;每50千克饲料中添加新霉素5克、益生素80克,全群添加,连用5~7天。发病的貉根据药敏结果立即选择最敏感的药物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口服液饮水。严重病例不能饮食的,采取肌内注射方法,剂量为15~2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2次,连用5天。发病幼貉肌内注射庆大霉素8万单位,每天2次,连用3天。
未病的貉用大肠杆菌多价苗预防注射,改善饲养环境,除去不良饲料,调整饲料配方,降低饲料中动物性饲料的含量,增加植物性饲料。
【防治措施】 定期进行免疫预防,在健康母貉配种前15~20天,注射大肠杆菌和副伤寒多价灭活疫苗,间隔7天注射2次;健康仔貉可在30日龄起接种上述疫苗2次。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注意外来人员及引进种貉的消毒检疫工作。给予营养丰富的全价优质饲料,加强妊娠期和泌乳期的饲养,注意多汁饲料的补给,以确保胎儿和仔貉的健康发育,仔貉初生后获得充足、良好的乳汁,以满足仔貉的生理需要。注意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定期投喂土霉素、四环素及0.1%高锰酸钾水让仔貉自饮,以提高仔貉的抗病能力。
【注意】 最好及时分离到大肠杆菌,做药敏试验,再确定首选药物。
3.沙门氏杆菌病
沙门氏杆菌病又称副伤寒,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幼貉发病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发热、下痢、肝和脾肿大及败血症。此病易与肠炎相混,常和犬瘟热、病毒性肠炎并发。由于饲养量增加、饲养管理不善和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导致部分养殖场貉沙门氏菌病的发生和流行。
【病原】 沙门氏菌属是肠道杆菌科中的一个重要菌属。本属细菌为两端钝圆的中等大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产生芽孢,也无荚膜,绝大部分沙门氏菌有鞭毛,并且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及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本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生存数周,60℃下1小时、70℃下20分钟致死;对冷冻有一定的抵抗力,如能在冰冻的土壤中过冬,在-25℃能存活10个月;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5%石炭酸、0.2%升汞5分钟即可杀死本菌;对新霉素极敏感,并且不产生耐药性。
【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貉易感,发病和带菌貉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菌可以由粪便、尿、乳汁、流产胎儿等途径排出体外。该病主要是由于吃了污染本菌的饲料和饮水而经消化道感染,但也有经呼吸道、生殖道、眼结膜感染的报道。当健康带菌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菌活化而造成内源感染,病菌连续通过易感动物后,其毒力增强,扩大传染范围。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散发或呈流行性,环境污秽、潮湿、粪便不及时清除,饲料和饮水供应不良,气候恶劣、疲劳、饥饿、长途运输,以及其他不良因素等,均可促进该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沙门氏杆菌的潜伏期为3~20天。依发病快慢及临床表现分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类型。
1)急性: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高至41~42℃。腹泻,有时呕吐,衰竭痉挛,经2~3天死亡。
2)亚急性:主要表现为胃肠机能紊乱。食欲废绝,沉郁,下痢,粪便呈水样,并混有黏液、血液。病貉消瘦、贫血,衰弱无力,卧于笼中,后期麻痹、衰竭而死亡。
3)慢性:顽固性腹泻,贫血,严重脱水,毛焦蓬乱,结膜发绀,常出现眼结膜炎,病貉极度衰竭,经2~3周死亡。孕貉发病出现大批流产。
【病理变化】 从外观看,病死貉尸僵不全,尸体消瘦,脱水,眼窝塌陷,可视黏膜苍白。胃肠黏膜水肿、瘀血或出血,十二指肠上段发生溃疡,肝肿并呈土黄色,有散在坏死灶,脾脏、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斑),肺水肿并有出血性炎症;小肠后段和盲肠、结肠有轻微炎症,粪便呈明显的黏液性出血性肠炎变化,肠内容物有脱落的肠黏膜,呈稀薄状,重者混有黑色血液,肠黏膜出血、坏死,大面积脱落,肠系膜及周围淋巴结肿胀、出血,切面多汁。发病后期,严重者心脏伴有浆液性或纤维蛋白性渗出物的心外膜炎和心肌炎。
【治疗方法】 发生沙门氏杆菌病时,对病貉和疑似病貉均应立即治疗,健康的接种菌苗。应用仔猪副伤寒血清注射,1~2月龄注射15~20毫升,2~4月龄注射20~30毫升,4月龄以上注射40~50毫升。
对病貉及时隔离,加强饲养管理,圈舍及食具用百毒杀进行全面消毒;腹泻严重者停食1~2次,只喂给口服补液盐或易消化的食物,严禁喂给高蛋白质等难消化的饲料。
大群用药敏试验结果较好的恩诺沙星纯粉进行治疗,每克兑20~30千克水,2次/天投服,连用3~4天,病情逐渐得到控制。病情严重者可配合敏感药物进行肌内注射,如继发其他病毒病,如非典型性病毒性肠胃炎或犬瘟热,可在另一侧肌内注射犬六联血清0.5支和地塞米松0.25毫克,1次/天,连用2天,病貉基本能恢复正常并痊愈。
【防治措施】 发病貉场要严格消毒,病愈貉取皮期打皮。禁止饲喂患该病或可疑污染的饲料。被污染的饲料应采用煮沸处理,牛奶、蛋应熟喂。饲料中加喂嗜酸菌乳,对预防该病有良好的效果。
可接种沙门氏多价福尔马林菌苗,幼貉可分2次接种,间隔5天,每次1~2毫升,免疫期为7~8个月。
【注意】 由于母貉在哺乳期需要大量的营养,所以要特别注意饲料卫生,大规模的养貉场应定期对各种饲料进行污染度和营养成分测定以便合理搭配饲料,从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尤其是动物性饲料的给予及饮用水卫生,肉(包括鱼粉)、蛋、奶一定要新鲜,饮用水一定要达到人用水标准。
4.破伤风
【病原】 破伤风的病原体是破伤风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厌氧菌,能运动,能形成芽孢,无荚膜,芽孢有很强的抵抗力,煮沸1~3小时才死亡,3%福尔马林经24小时、5%石炭酸经15小时、碘酊经10分钟死亡,干燥条件下可生存10年以上,破伤风梭菌的芽孢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尤其是患病区的土壤、饲料、饲草、粪便及被貉污染的垫草中均含有,主要经动物创伤感染,当侵入创口小而创伤深、创口被污染物结痂封闭时,创腔内为缺氧状态,芽孢转变为菌体,开始生长繁殖,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强毒素,作用于神经末梢,被吸收后沿神经纤维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使动物发病,产生一系列神经症状。
【流行病学】 破伤风是毛皮动物、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没有季节性,多散发,春、秋两季雨水多时易发。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7~21天。主要症状是病貉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全身骨骼肌发生强直性痉挛。病初精神沉郁,运动障碍,四肢弯曲,有食欲但采食咀嚼困难,张口、吞咽也困难,常把嘴插入食盆中而不能进食;以后出现全身性肌肉痉挛性收缩,吞咽困难,口内含残食并发臭,舌边缘常有咬伤和和齿压痕;两耳直立不能转动,眼球凹陷,鼻孔扩张,背肌坚硬,尾根高举或偏向一侧,不能自如活动,惧怕声响;当受到突然刺激时,表现惊恐不安,呼吸浅表,心悸亢进,节律不齐,排粪迟滞;体温正常;后期常因饥饿和自身中毒而死亡。
【病理变化】 内脏无明显变化,黏膜、浆膜可能有出血点,四肢和躯干肌间结缔组织呈浆液性浸润,肺充血、水肿或有异物性肺炎症状。
【治疗方法】 发病貉可扩创重新消毒处理,用青霉素消灭病原,可皮下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来中和毒素。肌内注射氯丙嗪,以解痉镇静。病后期,由于饮食困难,造成体质消瘦、营养不良,需要补糖补液。此外,要加强对患貉的护理,将病貉放在阴暗或避光的圈舍或笼舍内,减少人员接触,保持环境安静,精心饲养,对饮食困难的,可人工灌喂牛奶、豆奶汁或稀粥营养饲料,使病貉获得营养,增强抗病能力。
【防治措施】 用破伤风血清及类毒素治疗和预防该病,每年做1次预防接种。尽量减少或杜绝外伤的发生,发现有外伤时,应立即处理伤口,可用1%高锰酸钾溶液洗或用5%碘酊处理创面,破坏其厌氧环境。对产箱内壁进行火焰消毒。窝内保温用的垫草要用非疫区的洁净软草,如果垫草来自发病区,要用碱水洗涤、阳光下曝晒后再用。保温所用的垫草,也一定要用非疫区的洁净干草或用碱水洗涤、曝晒、晾干后再用。
5.貉加德纳氏菌病
貉加德纳氏菌病是由加德纳氏菌引起的貉繁殖障碍的重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它能引起母貉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公貉的睾丸炎、附睾炎,以及导致母貉流产和空怀及公貉性功能减退、死精、精子畸形等。该病于配种期间最易传播,尤其在感染群,配种后感染率明显升高,可达全群的50%以上。
【病原】 加德纳氏菌为多形性、无荚膜、无鞭毛、革兰氏染色不稳定的细菌,形态近球状、球杆状至杆状,呈单个,成双链、短链排列。病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加有血清和全血的普通琼脂平板上虽生长,但很贫瘠;在胰蛋白琼脂平板和胰蛋白液体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初次分离培养时,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下生长更佳,继代培养时在普通环境下生长良好。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6~7.8。病菌对氨苄西林、氯霉素、红霉素及庆大霉素敏感,对磺胺类耐药。
【流行病学】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貉均可感染加德纳氏菌病。该病于配种期间最易传播,尤其在感染群,貉配种后感染率明显升高,可达整群的30%以上,经对国内流产、空怀貉血清学检验证实,加德纳氏菌的感染率达42%以上。但通常母貉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公貉,老貉比青年貉的感染率高,病貉为该病的传染源,该病主要通过交配传染,外伤也是不可忽略的感染途径。妊娠貉感染该病菌可直接传给其胎儿。
【临床症状】 病菌主要侵害泌尿生殖系统,造成炎症,虽对动物的生命影响不大,但对繁殖影响较大。该病的突出临床症状就是受配貉多数于妊娠后20~45天出现流产及在妊娠前期的胎儿吸收,流产前母貉从阴门排出少量污秽物,有的病例出现血尿,流产后1~2天,母貉体温稍升高,精神稍不振,食欲减退,随后恢复正常。公貉常出现血尿,在配种前,感染加德纳氏菌的公貉性欲降低。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发生在生殖与泌尿系统。可见母貉的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炎、卵巢囊肿、尿道感染、膀胱炎、肾脓肿。
【治疗方法】 为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首次免疫前要进行虎红平板检测,结果为阴性方可接种疫苗,若为阳性,一定要先治愈后免疫。检测出的阳性貉,应采取隔离饲养,至冬季取皮淘汰或以药物(氯霉素、氨苄西林)治疗1个疗程(3~5天),可完全将体内菌杀死,但加德纳氏菌抗体尚存,待过15~30天,体内残存抗体已基本消失,此时再注射疫苗预防,即能达到有效保护,这样的貉仍可留作种用。
【防治措施】 目前,国内外多采用接种疫苗的方法预防本病,吉林特研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应用GVF44菌株制成的氢氧化铝胶灭活疫苗,细菌含量高于40亿个菌/毫升,免疫期为6个月,注射第21~30天抗体达到高峰,疫苗保护率达到92%以上,安全有效。
【注意】 对于不具备检测条件的小型养殖户,建议疫苗接种前投药15~30天后再接种免疫疫苗。
6.貉产气荚膜梭菌病
产气荚膜梭菌病又称肠毒血症,是貉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全身毒血症、剧烈腹泻为主要特征。我国近年来有许多养貉场流行此病。
【病原】 病原菌为梭状芽孢杆菌属产气荚膜杆菌科,也称魏氏梭菌,多为直的或稍弯的梭杆菌,两端钝圆,大小为(3~8)微米×(0.5~1.0)微米,革兰氏阳性,厌氧,无鞭毛且不运动的大杆菌。在运动机体中形成荚膜是本菌的特征。此病菌均能形成芽孢,芽孢呈圆形或椭圆形,当芽孢位于中央且比菌体大时,则菌体呈梭状。根据抗原和产生的毒素的不同分为A、B、C、D、E、F6种类型。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土壤、污水、人和动物肠道及其粪便中均有发现。在厌氧条件下,当温度30~43℃时,于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培养基上很好地生长,并产生大量毒素和气体。遇不良条件形成芽孢,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煮沸15~30分钟即死亡,A型和F型菌的芽孢能忍受煮沸1~6小时。这些细菌的毒素,煮沸30分钟被破坏。
【流行病学】 潜伏期的貉和患病貉是主要的传染源。貉因食入污染的饲料,经消化道感染。该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在夏、秋两季流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品种都可感染发病。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2~48小时。该病多呈超急性或急性经过,往往见不到明显的临床症状即突然死亡。病程稍缓者可见厌食或拒食,行走无力,呕吐,排出的稀便为绿色并含血液。后期出现痉挛和麻痹,于昏睡状态下死亡。发病急,无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病程一般为12~24小时。有的病貉食欲减退,呕吐。粪便为液状,绿色,混有血液。
【病理变化】 皮下组织水肿,胸腔内混有血样的渗出液。胸膜、膈肌有出血点或血斑。肝大,黄褐色或黄色,质脆,脂肪变性。胃黏膜充血、肿胀,有溃疡面。小肠及大肠黏膜出血(彩图17),外观似血肠样,肠内容物充满紫黑色血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切面呈紫黑色;肾脏质地稍软,皮质和髓质出血。
【治疗方法】 产气荚膜梭菌病无特异疗法,由于发病急、病程短,不易被发现,治疗效果不理想。有条件的养殖场应尽快使用抗产气荚膜梭菌高免血清,及时投用有效的抗生素,恢复期可选用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治疗该病高度敏感的药物有氧氟沙星、乳酸诺氟沙星、新霉素和氯霉素等,一般新霉素每千克体重按10毫克投于饲料中喂给,1天2次,连续3~4天。
【防治措施】 及时清理粪尿及污物,防止饲料腐败、酸败或发霉,质量可疑的饲料不能喂貉。不可随意改变饲料的配比或突然更换饲料,当发生该病时,将病貉隔离饲养和治疗。用1%~2%氢氧化钠溶液对病貉污染的笼舍彻底消毒,粪便及污染物送指定地点进行生物热消毒。
【注意】 死亡的动物要深埋或焚烧,严禁剥皮和食用。地面用10%~20%新鲜的漂白粉溶液喷洒后,挖去表土,换上新土。
7.仔貉链球菌病
链球菌病是由链球属中的致病性链球菌所引发的人类和毛皮动物共患的一种传染病,故应提高饲养人群的预防意识,防止感染。
【病原】 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多数呈短链排列,少数呈长链排列。在马丁肉汤和厌气肉肝汤中均能生长,菌液有絮状沉淀。在血琼脂平皿培养后,菌落呈圆形,中央突起,周围有明显的β-溶血圈,直径为7~9毫米。在pH为9.6的肉汤和6.5%氯化钠肉汤中均不生长。
【流行病学】 幼龄貉易感病,临床症状不明显,急性的3~5天死亡,死后鼻腔流出血水,剖检,肺有明显的郁血和出血,有的出现化脓性或纤维素性胸膜炎病灶,肺与胸膜粘连,胸腔有暗红色胸水。曾用磺胺药及青霉素、链霉素治疗,由于病程短,疗效欠佳,死亡率约为70%。
【临床症状】 发病仔貉精神委顿,食欲下降或不吃食,明显消瘦,行动迟缓,两后肢麻木站立不起来,背部为紫红色且有出血斑点,有的仔貉腹泻,有的还出现便秘,运动失调。
【病理变化】 皮下血管充血,腹股沟处淋巴结肿大并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心包、腹腔有大量的浅黄色积液;肺部出血并有坏死灶,肝脏、胆肿大;脾脏肿大呈紫灰色;肾脏肿大且表面有瘀血,切面有出血点;肠内容物为红褐色;脑膜血管充血并有出血点。
【治疗方法】 发现该病后要及时隔离病仔貉,笼舍地面用2%~5%氢氧化钠、饲养用具用10%漂白粉消毒。发病仔貉选用高敏感药物头孢唑林钠10~50纳克/千克进行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全群按常规剂量使用土霉素片,粉碎后拌入饲料中,连用7天。
【防治措施】 控制该病的关键在于注意环境卫生,定期消毒;注意饲料卫生,经常检查饲料,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特别是动物源性原料,如鱼粉、肉骨粉、动物下脚料,特别是长期储存的冷冻肉食品;不喂来源不明的、病死的动物下脚料。
【注意】 由于成貉抵抗力强,有的不表现临床症状呈隐性感染,但持续性的感染就会导致成貉发病,同时,细菌和毒素会侵入乳汁,仔貉尚未开食,处在哺乳期,抵抗力很低,一经感染很快就会发病。
8.貉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病。该病的特点是在机体组织中形成结核结节性肉芽肿和干酪样的坏死灶。该病分布广泛,每年都给养貉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 结核病的病原为结核分枝杆菌,属分枝杆菌属,共分为牛型、人型和禽型3种类型。本菌为整齐的直的或稍弯曲的细长杆菌,不形成荚膜和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为革兰氏阴性菌;用抗酸染色法,菌体可被染成红色。结核分枝杆菌是专性需氧菌,该病菌对外界环境条件,尤其对干燥、湿冷的环境等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自然界的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在外界存活的时间长,在干燥的痰中能存活10个月,在粪便及土壤中能存活6~7个月,但对温度特别敏感,直射阳光下,几分钟至几小时可使之死亡。该病菌对湿热的抵抗力弱,60℃湿热30分钟即可杀死,5%来苏儿经40小时才能将其杀死,而在70%酒精及10%漂白粉中很快死亡。
【流行病学】 结核病主要是经过消化道传染,患病貉为主要传染源,污染的笼舍、食具和场地也是不可忽视的传染源。该病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夏、秋两季。环境潮湿、饲料营养不良、卫生条件不好,以及多种动物混养,有助于该病的发生和传染。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2周,病程一般为40~70天。病貉不愿走动,食欲减退,进行性消瘦,常躺卧,被毛无光泽。当病菌侵害肺部时,表现为咳嗽和呼吸困难,有些病貉的鼻和眼有较多的浆液性分泌物。有些病例出现带血下痢,有些病例死前1~2周出现后肢麻痹。
【病理变化】 病貉尸体营养不良,结核病变常发生在肺内,在胸膜下及肺组织深部,触之如豌豆或黄豆大的单个钙化结节,切面见有浓稠凝块和灰黄色脓性物;有的侵害气管和支气管,形成空洞,其内容物进入气管而排出体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满黏稠凝块状灰色物。
【治疗方法】 结核病的免疫至今尚无突破。貉结核病不仅治疗困难,而且疗程长,用药量大,治疗意义不大。
【防治措施】 预防结核病的发生,首先要严格和控制饲料,对结核病畜的肉类,应煮熟饲喂。每年打皮前,凡结核阳性的动物,一律打皮淘汰,只留健康貉做种用。对病貉用过的笼子用火焰喷灯或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地面用漂白粉喷洒消毒。
9.布氏菌病
布氏菌病是由布氏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流产、子宫内膜炎、睾丸炎、腱鞘炎、关节炎等为主要特征。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给经济动物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 布氏菌有6个生物种、19个生物型,在我国流行的有4个生物种,羊布氏菌、牛布氏菌、猪布氏菌和犬布氏菌。本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杆状,次代培养牛布氏菌和猪布氏菌渐成杆状。该菌无芽孢、无鞭毛,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形成荚膜;革兰氏阴性。本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4个月。65℃经15分钟、70℃经5分钟即死亡,煮沸可立即将其杀死。本菌对一般消毒药敏感,1%~3%石炭酸、0.1%升汞、2%来苏儿、5%石灰乳数分钟可将其杀死。本菌对青霉素不敏感,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对布氏菌均有抑制作用。
【流行病学】 患病动物和人是该病的传染源。貉、狐、貂均易感,家畜中牛、羊、猪最易感,也是经济动物的危险传染源。传染源通过多种途径排菌,如流产物、阴道分泌物、尿、粪便、乳汁等,公兽的精液中也有大量病菌存在,随配种散布传染。布氏菌具有高度的侵袭力和扩散力,可以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感染,还可以由于食入被污染的饲料、水等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由于吸入被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感染,以及由于交配经生殖道感染。布氏菌病无季节性,但以春季产仔季节多见。一般公貉比母貉的感染率高,成貉比幼龄貉发病多。
【临床症状】 潜伏期短者2周,长者可达半年,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发病时多呈慢性经过,早期除体温升高、结膜炎等外,无明显可见症状。母貉表现流产、产后不孕和死胎。
【病理变化】 貉无特征性变化,常见脾脏肿大、肝脏充血、淋巴结肿大,有时出血。
【治疗方法】 目前,布氏菌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淘汰病貉的方法来防止该病的流行和扩散。
【防治措施】 布氏菌病疫区的动物,每年需要定期检疫2次,阳性者及时淘汰。加强饲养卫生管理,对笼舍定期消毒,尤其是被污染的场所,应用10%石灰乳或5%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对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和阴道分泌物应妥善处理,严格消毒、深埋或焚烧。流产胎儿落下的地方和羊水流到的地方,应当立即用10%石灰乳或10%漂白粉彻底消毒。
【注意】 对检疫阴性者可试用家畜布氏菌病疫苗进行预防注射。
10.貉化脓性子宫内膜炎
化脓性子宫内膜炎是我国对貉开展人工授精以来出现最多的一种疾病,主要病原为绿脓杆菌,后来发现并证实在自然交配的貉群中也有该病菌的感染。
【病原】 病原除绿脓杆菌外,尚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化脓性棒状杆菌等,但绿脓杆菌为感染的优势菌。
【临床症状】 貉发生该病时,体温升高至40~42℃,精神沉郁,鼻镜干燥,食欲减退或废绝,从阴门排出灰色、灰黄色、灰绿色或酱油色脓性物。
【病理变化】 子宫显著粗大,浆膜出血,子宫壁肥厚,子宫腔内充满大量的灰绿或酱油色脓性物,子宫黏膜出血(彩图18),黏膜完整性被破坏。
【治疗方法】 肌内注射1.5万单位垂体后叶素,1小时后使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子宫,每天1次。庆大霉素8万单位和青霉素G钠80万~160万单位分别进行肌内注射或混合后通过输精针注入子宫。
【防治措施】 注射绿脓杆菌多价灭活疫苗预防。注射时间为配种前15天(仅用于种母貉)。
人工输精操作间内要设有安装紫外灯的隔离间,其内要备有无菌服和拖鞋。地面、桌面应严格用消毒液(百毒杀)消毒,在此环境下进行精液稀释。输精器具煮沸消毒达30分钟以上。使用0.1%新洁尔灭,严格对外阴部、阴茎及其周围进行消毒。最后一次输精完毕后,肌内注射庆大霉素8万单位、青霉素G钠80万单位。
【注意】 输精操作技术要熟练和稳定,发情鉴定要准。输精次数限制在3次为宜,尽可能地减少对子宫黏膜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