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生活习性
1.栖息环境与洞穴
野生貉经常栖息于山野、森林、河川和湖沼附近的荒地草原、灌木丛及土堤或海岸,有时居住于草堆里。喜穴居,常居于弃洞、树洞和石隙,往往利用其他动物的弃洞为巢,独栖或5~6只成群。貉不喜欢潮湿的低洼地,选穴地点要干燥,并具备繁茂的植被条件,以供隐蔽和提供丰富的食料来源。为了饮水方便,貉多选择有水的栖息地,如河、沼泽、小溪附近。
貉没有固定的洞穴栖息,一年中于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类型的洞穴栖息。繁殖期选用浅穴产仔哺乳;夏季天气热,则利用岩洞或凉爽的洞穴栖息;在严寒的冬季,便选择保温性好的深洞居住。在同季节也不固定栖息地,而是根据食料条件、气候变化及哺育仔幼兽和安全的需要,经常变换栖息场所。
2.群居性
野貉通常成对穴居,每穴1公1母,也有1公多母或1母多公者,邻穴的双亲和仔貉通常在一起玩耍嬉戏,母貉有时也不分彼此相互代乳。在家养条件下,可利用这一特性,将断奶后的仔貉按10~20只组成一群,集群圈养。
3.活动行为
(1)夜行性,喜凉怕热 貉在野生状态下具有夜行性,夜间和清晨活动比较频繁,这样有利于借助夜幕的掩护逃避敌害。貉的汗腺很不发达,被毛厚密,毛大绒足,所以,其十分怕热而比较耐寒。在家养情况下,根据貉的这一习性,喂饲时间应尽量选择在凉爽时间进行。貉的配种要在早、晚进行,特别是在下着小雪的天气进行效果更好,尽量避免中午配种。建设养貉场时,场址要选择在通风良好、有一定遮阴条件的地方。
(2)听觉不灵敏,胆小怕惊 貉的听觉不灵敏,视觉虽然不错,但由于受头部长毛的干扰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貉的胆子很小。在野生状态下,貉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轻易离开洞穴,即使由于不能忍受饥饿而外出觅食,也常常在洞穴外犹豫不决地来回行走,进行直线往返运动。貉外出采食时,一有风吹草动便慌忙逃回洞穴。母貉胆小怕惊的特性在产仔哺乳期表现尤为明显,因此,在产仔哺乳期要特别注意保持环境的安静,外界的惊扰容易引起貉“惊恐症”的发生,导致母貉食仔;在对仔貉进行检查时,尽量在喂饲时进行,以分散母貉的注意力,减少对母貉的应激刺激。
(3)应激性 貉能巧妙地攀登树木,也会游水捕鱼,在敌害追击时,往往先排尿,随后排粪。在人工养殖情况下,抓貉提尾时,其也有排尿行为。
(4)定点排粪 无论是野生貉还是家养貉,绝大多数均将粪便排泄到固定地点。野生貉多排在洞口附近,日久积累成堆。家养貉多排在笼圈舍的某一角落,有极个别的往食盆、水盆或窝箱中便溺,一旦发现有这样的貉,要及时采取措施,否则习惯形成就较难改掉。
(5)非持续性冬眠 在野生条件下,为了躲避冬季的严寒和耐过饲料的奇缺,貉常深居于巢穴中,新陈代谢水平降低,消耗入秋以来所蓄积的皮下脂肪,以维持其较低水平的生命活动,形成非持续性的冬眠,表现为少食、少动,呈昏睡状态,所以称为半冬眠或冬休。在家养条件下,由于人为干扰和充足的饲料,半冬眠不十分明显,但大都少动、食欲减退。在东北地区家养貉过冬时,可由其他季节的日喂2次减少到日喂1次或2~3天喂1次。
(6)食性 貉属于杂食兽类,野生条件下以鱼、蛙、鼠、鸟及野兽和家畜的尸体等为食。另外,貉也可采食浆果,以及植物的籽实、根、茎、叶等。家养貉的主要食物有鱼、肉、蛋、乳、动物血及其他屠宰下脚料、谷物类、糠麸、饼粕等,同时适量补充蔬菜、食盐、维生素等,按一定比例配合成营养全价的合理日粮饲喂。
(7)换毛 貉的被毛持续性一次脱换,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换毛1次,从春季(2月下旬)开始脱换冬毛,4~5月基本脱落,随着老毛的脱落,新毛长出,待进入夏季停止生长,7~8月针毛脱落。伴随秋分信号的到来,在原来的基础上,被毛继续生长,随着短毛的不断长长和毛纤维的长出,一身绒厚毛长的冬毛便伴随其度过又一个严寒冬季。幼貉从40日龄以后开始,脱掉浅黑色的胎毛,3~4月龄时长出黄褐色冬毛,11月时的被毛成熟度与成貉相近。生产上要根据貉的这一习性对饲料进行调整,如进入冬毛生长期,饲料中适当补加一些动物血等富含含硫氨基酸的蛋白质饲料,有助于貉的被毛生长。了解这一特点,还有助于确定貉打皮的适宜季节(11月下旬~12月下旬),而其他季节不适合打皮。
【提示】 通过控制光照时间和强度,能使冬毛提前生长和提前成熟;另外,据试验证明,适时适量使用褪黑激素也可起到相同的作用。
(8)寿命与繁殖特点 貉的寿命为8~16年,繁殖年龄为7~10年,繁殖最佳年龄为3~5年。貉是自发排卵的动物,季节性一次发情,每年的2~4月是貉的发情配种季节,发情期为10~12天,但发情旺期只有2~4天。个别貉可在1月和4月发情配种。妊娠期为54~65天,每胎平均6~10只,哺乳期为50~55天。
(9)主要天敌 貉的主要天敌是狼、猞猁等猛兽,凡有狼出没的地方,貉的数量明显减少,特别是在早春,貉的减少尤为突出。
(10)生理常数 貉的体温为38.1~40.2℃,平均体温为39.3℃;脉搏为70~146次/分钟;呼吸频率为23~43次/分钟;红细胞数为584万个/毫米3,白细胞数为12.052万个/毫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