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植褪黑激素的貉的饲养管理
褪黑激素(Melatonin,MT或MLT)是由松果腺分泌的一种吲哚类化合物质,由美国皮肤病学家阿隆·勒内(Aaronb Lerner)于1958年从肉牛松果腺中首次分离,并鉴定其化学结构为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因它能使两栖类和鱼类的色素细胞中的色素颗粒凝聚,从而使皮肤的颜色变浅,故取名为褪黑激素。它是由松果腺细胞从血液中摄取色氨酸及其羟化酶逐步合成的,是被分离鉴定比较晚的激素之一,现已能人工合成并生产。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褪黑激素参与了动物换毛、生殖及其他生物节律和免疫活动的调节,具有镇静和镇痛的作用,并展示了在医药、化妆品工业、畜牧业及野生动物养殖业的商业应用前景。
淘汰的成貉在6月上旬埋植褪黑激素。埋植时,成貉应有明显的春季脱毛迹象,若春毛尚未脱换,则应暂缓埋植,否则效果不佳。淘汰的当年幼貉应在断奶分窝3周以后,一般在7月上旬埋植褪黑激素。出生晚的幼貉也可在断奶分窝后的8月埋植。植入皮貉两肩胛骨间颈部皮下,也可植入后大腿内侧皮下,切不可植入背部皮下。埋植时,操作人员先用一只手捏起皮貉颈背部皮肤,另一只手将装好药粒的埋植针头斜向下方刺透皮肤,再将针头稍抬起平刺至皮下深部,将药粒推置于颈背部的皮肤下和肌肉外的结缔组织中,勿将药粒植入肌肉中(图6-1)。老貉、幼貉均埋植2粒,每粒含药量为(10±0.5)毫克。
图6-1 褪黑激素植入物皮下埋植器的结构
2.埋植后的管理
貉在埋植褪黑激素后的生活习性有所改变,要加强管理。
1)采用冬毛生长期的饲养标准。
2)皮貉埋植褪黑激素2周以后,食欲旺盛,采食量急剧增加,要适时增加饲料的供给量,以皮貉吃饱而少有剩食为宜。
3)皮貉宜养在棚舍内光照稍弱的地方,防止阳光直射,可提高毛皮质量。
4)及时查看皮貉换毛和毛被生长状况,遇有局部脱毛不净或毛绒黏结时,要及时进行活体梳毛。
5)加强笼舍卫生管理,要根治螨、癣类皮肤病。
貉埋植褪黑激素后,从埋植日计算80~100天内为取皮期。即使此时毛皮未达到成熟程度,也要强制取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