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舍结构简介
1.棚舍
棚舍为开放式建筑,主要的作用是遮挡雨雪和防止夏季烈日暴晒,包括棚柱、棚梁、棚顶3个部分,要求坚固耐用、便于饲养管理。建造时可就地取材,选用砖石、木材、钢筋、水泥、角铁、石棉瓦等材料。貉棚一般分双坡式(“人”字型棚)和单坡式2种。双坡式貉棚檐高2.0米以上,宽5米(两排笼舍),长度视场地条件和饲养数量而定,间距3~5米(图3-1和彩图5),这样有利于充分采光;单坡式貉棚前沿高1.8~2.0米,后沿高1.5~1.7米,棚下放置单排种貉笼或双排商品貉笼,貉棚宽度根据貉笼的规格及摆放确定,棚间距1.2~1.7米(图3-2)。双排笼舍的貉棚两侧放置貉笼,中间设1.2米宽的作业道。棚内地面要求平坦不滑,高出棚外地面20~30厘米。笼下或笼后设排污沟,棚舍两侧设雨水排放沟,与排污沟并行、分开,坡度为1.0%~1.5%。貉棚的朝向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综合考虑,多采取南北朝向。家庭养殖一般可以采用简易棚舍(图3-3),用砖石筑起离地面30~50厘米的地基,在上面安放笼舍,在笼舍上面安放好石棉瓦等,这种棚舍建造比较简单,投入也较少,缺点是遮挡风雨和防晒效果不好,在炎热的夏季必须在石棉瓦上加盖棉被、草帘等防止太阳将石棉瓦晒得过热而使笼内温度过高,也可以加盖双层石棉瓦,并让两层石棉瓦中间有一定的缝隙。
图3-1 “人”字型棚舍
2.笼箱
貉笼箱分为笼舍和窝箱2个部分,笼舍是动物运动、采食、排泄的场所,窝箱供动物休息和产仔之用。为了降低饲养成本,皮用貉和种公貉都不加窝箱,但实践证明,常年使用窝箱对貉的生长十分有利。笼舍的规格样式较多,原则上以能使动物正常活动、不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不使动物逃脱,并且节省空间为好,但笼舍要尽量大一些,既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又能满足动物福利的要求。
图3-2 砖制一面坡型棚舍
图3-3 简易棚舍
笼舍一般用角钢或钢筋做成骨架,然后用铁丝固定铁丝网片而成。简易的笼舍可仅用铁丝网编好。现在多采用镀锌电焊网制成,貉笼舍的网眼不超过3厘米×3厘米。窝箱可用木材、竹、砖等材料制成,保证窝箱坚固、严实、保暖、开启方便、容易清扫即可。窝箱上盖可自由开启,顶盖前高后低具有一定坡度,可避免在无棚条件下积聚雨水而漏入窝箱内。种貉窝箱在出入口处必须备有插门,以备产仔检查,隔离母貉或捕捉时用。窝箱出入口下方要设高出小室底5厘米的挡板,防止仔貉爬出。在种貉窝箱内还应设有走廊,里面是产室,以利于产室保温并方便垫草。种貉笼一般为90厘米×70厘米×70厘米,笼舍行距以1~1.5米、间距以5~10厘米为好。貉的产仔箱一般是用木板、竹子或砖制成的,一般为60厘米×50厘米×45厘米,稍大些会更好。产仔箱出入口处要高出箱底5厘米,出入口直径为20~23厘米(图3-4)。皮貉笼一般为70厘米×60厘米×50厘米。笼舍稍大些会更好。最好要为皮貉提供休息的小木箱,一般为40厘米×40厘米×35厘米。往往在制作笼舍时,把皮用貉笼舍合二为一,以节省笼箱的材料,如图3-5和彩图6所示。
3.圈舍
貉可以圈养,圈舍地面用砖或水泥铺成,四壁可用砖石砌成,也可用铁皮或光滑的竹子围成,高度为1.2~1.5米,以不跑貉为准;室内铺以砖或水泥,以利于清扫和冲洗;圈内设置小室、饮水盆和食盆等。圈舍相对笼舍而言造价较高,一般养貉场采用较少。但是,圈舍有其优点,仔貉在圈舍中发育更好一些,成活率比笼舍高,而且毛绒不易受到损伤,因此,对皮用貉更加合适。
图3-4 种貉用笼箱
图3-5 皮貉双笼舍
幼貉和皮貉的圈舍面积以8~10米2为好,幼貉可集群圈养,饲养密度为1只/米2,每圈最多养10~15只。为保证毛皮质量,必须加盖防雨雪的上盖,否则,秋雨连绵或粪尿污染会造成毛绒缠结,严重降低毛皮质量。为防止群貉争食、浪费饲料和污染毛绒,还应采用特制的圆孔、全封闭式的喂食器盛食饲喂。皮貉圈舍如图3-6所示。
种貉圈舍以3~5米2饲养1只为好,圈舍中要备有产仔箱(与笼养的产仔箱相同),安放在圈舍里面,也可放在圈舍外面,要求高出地面5~10厘米(图3-7)。
图3-6 皮貉圈舍(顶棚略去)
图3-7 种貉圈舍(顶棚略去)
除地面的圈舍外,还有半地下式与地下式2种形式。主要特点在于产仔小室与地面的相对位置不同,小室在地下则称地下式,一半在地下则称半地下式,而这两种形式的圈舍一般均没有顶盖,只有小室供防雨挡风,而大圈可供貉自由活动、沐浴风雨、晒太阳。投食和吃食均在大圈中进行。这两种圈舍的形式分别如图3-8和图3-9所示。
图3-8 地下式圈舍
图3-9 半地下式圈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