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营养代谢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貉营养代谢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1.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缺乏症是动物体内维生素缺乏或不足所引起的综合性疾病,在貉的饲养过程中是比较多见的。貉对维生素的要求较高,如果日粮中维生素缺乏或不足,严重影响貉的生长发育、繁殖、毛皮质量,是影响貉饲养业发展的严重疾病之一,在饲养过程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除维生素K可由消化道微生物合成足够的量外,其他脂溶性维生素必须由动物日粮中提供。维生素对毛皮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皮毛质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人工饲养下的动物采食范围和种类受到了限制,日粮中维生素缺乏或饲料不新鲜,很容易发生维生素缺乏症。毛皮动物各生理时期不同,营养需要量也不同,高需、低供时易发生维生素缺乏症。

(1)维生素A缺乏症 维生素A具有防止夜盲症和干眼症、促进骨骼牙齿的正常生长发育、保护上皮细胞完整的功能,以及增强毛皮动物的免疫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饲料中维生素A含量不够或补给不足,达不到动物体的需求量;日粮中维生素A遭到破坏、分解、氧化、流失,以及吸收障碍等,如饲料储存过久导致脂肪酸氧化,或者调料不当;动物本身患有慢性消化器官疾病,严重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混合料中添加了酸败的油脂、油饼、骨肉粉及陈腐的蚕蛹粉等氧化了的饲料,使维生素A遭到破坏,导致维生素A缺乏。

【临床症状】 当貉饲料中维生素A缺乏或不足时,经1~3个月即出现临床症状,会引起黏膜上皮干燥和过度角化,尤其以眼结膜、生殖器官黏膜病更为严重。病貉视力减弱,反应迟钝,眼睑肿胀,眼球突出,严重者头部肿胀,角膜混浊,并伴有神经症状。繁殖期缺乏维生素A时,公貉表现为性欲减退,睾丸缩小,精子活力不强,精子畸形和死精子等;母貉发情不正常,性周期紊乱,造成失配、空怀、流产、死胎或胚胎吸收。当仔貉患维生素A缺乏病时,生长发育停滞,出现消化机能紊乱、下痢、体质衰弱、换牙推迟和进行性消瘦等症状。

【防治措施】 合理搭配饲料,注意加工方法,不喂酸败、变质的饲料,经常补给维生素A,每天每只1000~2000国际单位。特别是在貉的准备配种期、妊娠期、哺乳期,要加喂维生素A或鱼肝油。除改变单一日粮,补给青绿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外,可用下列药物治疗:①浓鱼肝油丸(每丸含维生素A10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1000国际单位),成貉1丸/次,2次/天;幼貉酌减。②维生素A糖衣丸(每丸含维生素A2500单位),成貉2次/天,4丸/次;幼貉1~3丸。③维生素AD注射液(1毫升含维生素A50000国际单位),成貉每次1毫升;幼貉酌减。

(2)维生素D缺乏症 维生素D是骨正常钙化所必需的维生素,其还促进肠道钙和磷的吸收,促进骨骼和牙齿正常生长发育。虽然貉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不利于维生素D的吸收,但在常规饲养过程中养殖户多采用鱼作为饲料,一般不易出现维生素D的缺乏;而早期断乳的仔貉,由于人工喂养时日粮中钙与磷的比例失调,缺乏无机盐、维生素及蛋白质时,或者仔貉患胃肠炎病,饲养于阴暗而不洁的笼舍中因缺少紫外线照射时,均易发生该病。

【临床症状】 仔貉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症,主要出现在生长的最旺盛时期。佝偻病的发生呈渐进性发展。病的初期貉的兴奋性增强,食欲减退,异嗜癖,不爱活动,逐渐消瘦,生长发育停滞,被毛蓬乱,常常发生胃肠道机能紊乱,有时出现强直性全身痉挛。病情严重时,病貉精神沉郁,步履蹒跚,肌肉松弛,关节肿大,颚骨肿大,牙齿松动,肋骨下端明显凸起,四肢呈拱背状,脊柱弯曲,腰椎骨下陷并呈塌腰状。更甚者,病貉不能站立,拖地行走。后期严重时衰竭死亡。

【防治措施】 在饲养管理上注意改善光照条件。仔貉生长期间,在日粮中每天每只加鲜骨30克或骨粉3克,最好在日粮中混合一定量比例的鱼、兔头和骨架。每天每只补喂鱼肝油0.5~1.0毫升。

肌内注射维生素D20000国际单位/次,每周1次,连用3~5次;也可口服骨化三醇,同时补充钙剂。

对病情严重或疗效较差的患貉,肌内注射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每次2~4毫升,每2周注射1次。同时,适当增加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使其较好地发挥同化作用。

【注意】 如果大批发生佝偻病,要调节饲料中的钙与磷的比例,不要单一的补钙,最好用比较好的鲜骨或骨粉,貉场内要适当地调节光的强度,以便于维生素D先体的转化。

(3)维生素E缺乏症 维生素E(生育酚)能维持动物正常的生理机能,防止肌肉萎缩,具有抗氧化的作用,与硒具有协同作用。缺乏维生素E是发生脂肪组织炎的重要原因之一。维生素E缺乏病的主要病因,一是饲料(日粮)中补给不足或缺乏;二是饲料质量不佳引起维生素E失去活性或被氧化,如动物性(肉类)饲料冷藏不好,储存时间过长,使肉类脂肪氧化酸败,特别是喂脂肪含量高的鱼类饲料,更易使饲料中维生素E遭到破坏。

【临床症状】 当貉维生素E缺乏或不足时,其繁殖机能受到破坏,母貉配种期拖延,不孕和空怀数增加及产生流产,产仔数减少;仔貉虚弱,易死亡;公貉性机能减退或消失,精子生成障碍。表现代谢机能障碍时,产生黄脂病,肝中毒性营养不良。

【防治措施】 对维生素E缺乏或不足的病貉,可以肌内注射维生素E注射液,详细的使用方法请参阅药品说明书;也可以口服维生素E丸,但喂前要用温水泡开,不要把干维生素E胶丸放在饲料里,因为,干药丸易被貉挑出。

如果病貉伴有食欲不佳和黄脂肪病出现,可以选用维生素E5~10毫克/千克体重,青霉素10万~20万单位/千克体重,维生素B1或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0.5~1毫升,分别肌内注射,每天1次,直到病情好转,恢复食欲。消炎类抗生素可以根据养殖场或单位的具体情况,用青霉素、土霉素及磺胺嘧啶、喹诺酮类的药物均可。

【提示】 长期饲喂含脂肪高的且库存时间又长的海产品及肉类要注意预防此病的发生。不喂储存过久的鱼、畜禽肉类及其下杂,尤其在配种期和妊娠期,一定要保证饲料的新鲜度,在日粮中补加新鲜的肝和麦芽,或者在正常标准日粮的基础上,每日补给维生素E貉预防量5~10毫克/千克体重,治疗剂量为15~20毫克/千克体重。

(4)维生素C缺乏症 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或抗坏血维生素,广泛参与动物机体多种生物化学反应,最主要的功能是参与胶原的生成和氧化还原反应,能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促进肠道内铁的吸收,使叶酸还原成四氮叶酸,具有抗应激和提高抗病力的作用。

【临床症状】 仔貉易发生维生素C缺乏,1周龄内的仔貉患病常被称为“红爪病”。四肢水肿是新生仔貉红爪病的主要特征,另外还有关节变粗,趾垫肿胀,患部皮肤紧张和高度潮红。随病程发展,趾间形成溃疡或皲裂。脚掌正常或伴有轻度充血。患病仔貉发出尖锐叫声,不间断地前进(乱爬),向后仰头,似打哈欠。患病仔貉不能吸吮母貉乳头,结果使母貉发生乳腺硬结,母貉开始不安,沿笼子拖拉仔貉,甚至咬死仔貉。

【防治措施】 可将维生素C配成3%~5%溶液,用滴管滴入发病仔貉口腔,每次1毫升,2次/天,直到水肿消失;溃疡严重时,局部涂紫药水;在保证母貉饲料全价的情况下,饲料中可适当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B12。对病情严重者,可皮下注射3%~5%维生素C溶液,每次1~2毫升,每天1次,连续注射3天,隔3天再注射1次。

对于妊娠反应的母貉,要提供适口性好、富含维生素C的饲料,如青菜、胡萝卜、水果、牛奶、新鲜无病的动物肝脏等,或者在日粮中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产仔后5天内,坚持检查仔貉,对发病的仔貉投给3%~5%维生素C溶液,每只每次1毫升,可用滴管喂给口服,每天2次,直至水肿消失为止。

【注意】 维生素C溶液要当天配制,当天用完。

(5)维生素B1缺乏症 维生素B1(硫胺素)的主要功能是参与能量代谢,需要量与摄入的能量直接相关。维持神经组织和心脏的正常功能,维护肠道的正常蠕动;提高动物的食欲,防止神经系统的疾病发生。饲料单一、腐败变质、加工调制不合理等导致饲料中维生素B1被破坏,动物体得不到维生素B1

【临床症状】 维生素B1不足时,会引起多发性神经炎,病貉表现厌食或拒食,消化机能加障碍,目光迟钝,鼻镜干燥,有时腹胀、下痢,有的呕吐白沫或血沫,全身蜷缩,消瘦,被毛蓬乱,步态不稳,可视黏膜苍白。随着病程的发展,出现痉挛,角弓反张,共济失调,后躯麻痹不能站立,呈匍匐前进。妊娠母貉可导致孕期拖长、胚胎吸收、难产、死胎,产后母貉缺乳,仔貉发育停滞,生命力弱,死亡率增高。

【防治措施】 当确定貉发生维生素B1缺乏症时,可口服维生素B15~10毫克、土霉素0.25克或肌内注射维生素B1或复合维生素B0.5~1毫升。

若在妊娠后期出现流产、烂胎时,可在注射维生素B1的同时,注射维生素E和青霉素30万~40万国际单位。大群动物在饲料中投给维生素B1粉,病情很快好转并恢复正常。

预防该病首先要在母貉饲料中补充足量的维生素B1制剂,增加富含维生素B1的饲料,如新鲜的肝、瘦肉及酵母等。

【注意】 以淡水鱼为主的动物性饲料,必须熟制后才能喂貉,以防这类鱼体内所含的硫胺素酶破坏维生素B1

(6)维生素B2缺乏症 维生素B2(核黄素)存在于酵母、肝、肾、蛋类、乳类、瘦肉、鱼粉、大豆、麦类和蔬菜中。胃肠道中的微生物能大量合成维生素B2,微溶于水,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加热是稳定的。其为体内黄酶类辅基的组成部分(黄酶在生物氧化还原中发挥递氢作用),当缺乏时,就影响机体的生物氧化,使代谢发生障碍。

【临床症状】 毛皮动物体内维生素B2缺乏或不足时,生长发育缓慢,逐渐消瘦、衰弱,食欲减退;引起神经机能紊乱,后肢不全麻痹,步态摇晃,痉挛及昏迷状态;心脏机能衰弱,全身被毛脱落,黑色毛皮动物被毛褪色,变为灰白色或毛色变浅。母貉发情期推迟,长期缺乏,造成不妊娠。新生仔貉畸形,腭分开,骨缩短。5周龄仔貉完全无毛或在哺乳期长出灰白色绒毛,具有肥厚的脂肪皮肤,腿部肌肉萎缩,运动机能衰弱,全身无力,晶状体混浊,呈乳白色。

【防治措施】 发现维生素B2缺乏时,及时对仔貉注射或口服维生素B2,治疗剂量为0.5毫克/千克体重。每天2次。同时,增加母貉日粮中肝、酵母、蛋及乳的含量,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B添加剂或精品维生素B。

【注意】 日粮中含脂肪量大的饲料,需要增加维生素B2的喂给量,尤其妊娠和哺乳期需要维生素B2较多。

(7)维生素B6缺乏症 维生素B6(吡哆醇)主要与蛋白质代谢的酶系统相联系,也参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谢涉及体内50多种酶的组成,与红细胞的形成有关。饲料单一、动物有胃肠炎、饲料中的有效成分不能很好地吸收或有寄生虫病等都引起维生素B6缺乏或不足。

【临床症状】 维生素B6缺乏的表现依动物性别和生理状况的不同而有差异。毛皮动物繁殖期维生素B6不足,妊娠期母貉空怀率高,妊娠期延长;仔貂死亡率高,成活率低。公貉配种期维生素B6不足,性功能低下,无精子,睾丸发育不好,无配种能力。仔貉生长发育高度落后,易患皮炎、癫痫样抽搐、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及色氨酸代谢受阻。健壮公貉体内尿结石的产生与维生素B6不足有关。

【防治措施】 给予病貉易消化的富含维生素B6的饲料肉、蛋、奶等。及时补给维生素B6制剂,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合理计算日量中维生素B6的含量,特别是妊娠期和发情期更要重视。

【提示】 推荐用量:发情期1.2毫克/千克日粮,被毛生长期0.9毫克/千克日粮,生长后期0.6毫克/千克体重。

(8)维生素B12缺乏症 维生素B12(氰钴胺)是几种酶系统的辅酶,促进胆碱、核酸的合成;促进红细胞成熟,防止恶性贫血;促进幼貉生长。缺乏多因日粮中谷物性饲料比例过大、长期投给光谱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或地方性缺钴。

【临床症状】 维生素B12缺乏时,貉表现为贫血,可视黏膜苍白,消化不良,肝脂肪变性,食欲丧失。妊娠期维生素B12缺乏,会使仔貉的死亡率增高,母貉吃掉仔貉的数量也同样增加。

【防治措施】 貉在繁殖时期饲料中要补给一定量质量好的酵母,6微克/(千克·天)。用维生素B12注射液治疗效果比较好,10~15毫克/千克体重,肌内注射,1~2天注射1次,直至全身症状改善消失,停止用药。

(9)叶酸缺乏症 叶酸参与丝氨酸和甘氨酸的相互转化及核酸的合成,也与血液生成有关。长期饲喂鱼粉或采用溶剂法提取的豆饼(饼类)及颗粒料时,易引起叶酸缺乏或不足。长期应用抗生素,杀死胃肠道内正常的微生物群,同样可以引起叶酸不足。

【临床症状】 当叶酸缺乏时,可引起以严重贫血、消化失调和被毛形成缺损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衰弱、腹泻、可视网膜苍白;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被毛蓬松,部分褪色表现为被毛褪色和脱毛,脱毛开始于耳间,并逐渐扩展到头部、前肢、躯干、背部直至尾部。育成貉叶酸缺乏时,生长明显受阻。

【防治措施】 对妊娠和哺乳期的母貉,必须在日粮内给予含叶酸高的饲料,如动物肝脏、酵母、绿色蔬菜,节制使用抗生素。当患贫血和肝脏疾病时,可内服叶酸,每天的剂量为0.5~0.6毫克,到完全治愈为止。叶酸每天的用量不能超过2毫克/千克体重。

【提示】 叶酸同维生素B12、维生素C合用效果最佳。

(10)泛酸缺乏症 泛酸是辅酶A的辅基,参加体内酰基的转化;防止皮肤及黏膜的病变及生殖系统的紊乱。动物体内缺乏泛酸,会引起被毛褪色、皮肤脱屑及神经系统机能破坏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临床症状】 泛酸缺乏突然出现,经过很快。早期症状是生长缓慢,长期则导致病貉昏迷,脉搏频数增加,呼吸急促,呕吐和痉挛。被毛脱色,最初耳间发现脱毛,后扩延至整个头部、前肢及躯干,至9月呈灰色外观。针毛褪色,毛皮呈褐色镶边,以后从尾部开始脱落、变稀。

【防治措施】 注射泛酸钙,每天1次,每次5毫克,连用7天。日粮中补充肝、豆浆、乳制品及干酵母和新鲜的蔬菜。每天补充泛酸钙1.0~1.5毫克,妊娠期增加到5~10毫克。禁止饲喂变质的动物饲料和过量的谷物性饲料。长期以干饲料喂貉时,必须补充泛酸钙。

【注意】 脂肪量过高的肉类及其下杂,在加工时应除去过多的脂肪。

(11)维生素H缺乏症 维生素H又叫生物素。

【临床症状】 貉生物素缺乏时,主要表现为表皮角质化、被毛卷曲脱色和剪毛样外观,开始见于尾、脚部,逐渐向前方及左右两侧扩展,向前直达第5个胸椎,剪毛面积占体表总面积的2/5以上。换毛季节表现为换毛不全和拖延,再生新毛困难,被毛脱色,有的常咬毛尖和尾尖。患貉空怀率提高,所产仔貉脚掌水肿,被毛变色。

【防治措施】 对病貉治疗可注射生物素,每次0.5毫克,每隔1天注射1次,直至症状消失为止。配种期、妊娠期及仔貉育成期,不要喂给生鸡蛋、生淡水鱼和带有氧化脂肪的饲料,不要经常投喂抗菌药物,日粮中增加肝和酵母的含量,并要适当补充生物素制剂。

2.佝偻病

佝偻病是幼龄动物钙、磷缺乏或代谢障碍,引起成骨过程延迟、骨盐沉积不足、骨质钙化不良,未钙化的骨基质增多,长骨可呈现软化变形的病症。饲料中钙、磷、维生素D缺乏,钙与磷的比例不当,饲料中含脂肪酸或镁、铁等金属离子过多而影响钙与磷的吸收,肝、肾病变,甲状旁腺素分泌减少,胃肠疾病或伴有蠕动加快时,影响钙与磷的吸收及体内钙、磷排出过多时,均可引起貉钙与磷代谢障碍性疾病。阳光照射不足时,维生素D3的酰体转化困难,同样也导致该病。貉生长发育强烈,特别是仔貉生长发育期、母貉妊娠期和泌乳期,对矿物质钙与磷的含量降低,骨骼中储存磷酸钙的能力减弱,破坏骨的正常形成功能,导致佝偻病。

【临床症状】 佝偻病常发生在生长发育较快的仔貉,最明显表现是:肢体变形,两前肢肘外向呈O形,有的病貉肘关节着地。最先发生于前肢骨,接着是后肢骨和躯干骨变形。在肋骨和软骨结合处变形肿大呈念珠状。仔貉佝偻病形态特征表现为头大,腿短弯曲,腹部增大下垂。有的仔貉不能用脚掌走路和站立,而用肘关节移行。由于肌肉松弛、关节疼痛而步态拘谨,多用后肢负重,呈现跛行。定期发生腹泻。病貉抵抗力下降,易感冒或感染传染病。患佝偻病的幼貉发育落后,体型短小。此病如不及时治疗,以后可转成纤维素性营养不良。

【防治措施】 必须给予维生素D,常用维生素D油剂或鱼肝油,40~50国际单位/千克体重。同时,应增加日照时间,日粮内投予新鲜碎骨或骨粉。

【注意】 当貉饲养于遮阴棚舍或笼内而日粮内钙与磷不足时,补加维生素D特别重要。必须注意日粮内钙与磷的合理比例为(1~2)∶1。

3.貉缺硒病

缺硒病的死亡率很高,发生缺硒病的主要原因是饲养管理粗放、饲料单一和长期不补硒,而使幼貉患缺硒症;另外,母貉的饲料单一,长期缺乏青绿饲料或饲料中缺乏硒和维生素E,母乳中缺乏硒和维生素E也会引起仔貉发生该病。幼貉缺硒多发生在5~9月,2~4月龄的断乳幼貉在夏季多雨、高温或营养不良时发病率较高。

【临床症状】

1)成貉:貉缺硒病的症状主要以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消化系统紊乱、运动障碍及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与慢性2种类型。

①急性型:病程短促,常在无任何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剖检见骨骼肌与心肌纤维变性,心肌呈鱼肉样或煮肉状。

②慢性型: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眼结膜有轻重不同的炎症和角结膜混浊现象,心跳加快、无力、节律不齐。轻者喜卧,不愿行走,运动时后肢不灵活,步态蹒跚;重者,四肢颤抖,后肢软弱无力,不能支持体重,迫其行走时,左右摇晃,步态不稳,常呈一侧或两侧后肢拖曳前进;特别严重时,后躯完全麻痹,不能行走,呈犬坐势,呼吸困难,间歇性呻吟,伴有抽风,食欲废绝。

2)仔貉:患病仔貉除上述症状,还会出现身体虚弱,粪便中带有白痢、灰痢或黄痢,有时还带有鱼肉状乳白色脓汁;爪红水肿,嘴鼻充血,四肢及尾端有痂皮。严重者叫声无力,呼吸急促,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防治措施】 发现患此病要及时治疗。

1)成貉:0.1%亚硒酸钠液每只病貉一次肌内注射2毫升,同时口服维生素E5毫克。1周后再进行1次,即愈。

2)仔貉:首先将患病仔貉安置于温暖的地方,然后再进行药物治疗。每只肌内注射0.1%亚硒酸钠液0.3~0.5毫升,同时将1~2毫克维生素E溶于牛奶中灌服,第2天便见效。1周后再进行1次,即愈。

主要补充硒制剂和维生素E,硒的含量需达到0.1~0.15毫克/千克日粮,维生素E为10~20毫克/千克日粮。其次是冬季和春季、配种期、妊娠期、产仔期、分窝季节,尤其在繁育季节,每月都要增补1次硒和维生素E,增至日粮的1倍即可。若喂熟食时,需要待食温降至50℃以下方可添加硒和维生素E,以防高温受热破坏药效。

【提示】 根据实际情况,急补可行肌内注射,缓补可给予饲料添加。

4.食毛症

食毛症是笼养貉的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主要是由于某些营养物质缺乏而引起的一种营养代谢病,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日粮中含硫氨基酸(甲硫氨酸和胱氨酸)不足;饲料中长期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铜、钴、镁、钠、钙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机体本身代谢紊乱、软骨症、胃肠炎、寄生虫病等,均会导致该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有的突然发生,经过一夜,病貉将后躯被毛全部咬断或间断地啃咬,严重的除头部和颈部咬不着的地方外,其余都啃咬掉,被毛残缺不全;尾巴呈毛刷状或棒状,全身裸露。如果不继发别的病,病貉的精神状态没有明显的异常,食欲正常,当继发感冒、外伤感染易患各种并发症,或由于食毛引起胃肠毛团阻塞而死亡。

【防治措施】 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喂料做到定时、定量,日粮构成保持相对稳定,注意补充含硫量高的动植物蛋白饲料,如骨粉、羽毛粉、蚕蛹粉、豆饼等。

补充富含铜、钴、钙等矿物质饲料,并给予足够的各种维生素。病情严重时可每50千克饲料添加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各25克,连用5~7天。

每年春季驱虫1次,可口服左旋咪唑50~70毫克,也可使用阿维菌素或通灭,按照说明剂量进行肌内注射或口服。

一旦发现貉便秘、消化不良、食后有腹痛或呕吐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对症治疗。若处理不及时,则很可能继发食毛症。治疗便秘可用温肥皂水灌肠,也可灌服蓖麻油、液状石蜡和硫酸铜等。同时,多喂些易消化的饲料。

5.貉白鼻子综合征

白鼻子综合征是貉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特别在饲喂商品配合料的情况下更为普遍,多因水溶性维生素缺乏、蛋白质不全面、饲料中抗生素添加导致微生物群系的破坏等造成。

【临床症状】 貉群患白鼻子综合征的幼貉所占比例较大,起初表现为鼻端无毛区鼻镜原来的黑色或褐色逐渐出现红点,以后红点逐渐增多变为红斑(此时习惯称为红鼻病),再后来变成白点,最后整个鼻端变成白色,即人们俗称的“白鼻病”。以后脚垫部发白、增厚、开裂,个别的发生溃疡;趾爪部表现为爪长得很长并弯曲,趾爪发干无润滑感,并且呈深红色或暗红色,影响站立(此时习惯称为红爪病、干爪病)。四肢部表现为肌肉干瘪、萎缩,紧贴腿骨,发育不良,直立困难;肢部被毛短而稀少,不断脱落,被毛干燥易断,粗糙无光泽。被毛表现为褪色,颜色变浅,被毛出现斑块状脱落,有食毛症状,被毛参差不齐像剪过一样,被毛生长迟缓,有皮炎症状。

仔貉阶段起初发育基本正常,断奶后的幼貉的症状比较明显,表现为冬毛生长以前幼貉生长停止,甚至出现渐行性消瘦,严重的可能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成貉患此病除以上症状外,在繁殖方面还出现漏配、胚胎吸收、流产、死胎、烂胎等现象;产出的仔貉表现为皮肤不是正常的黑灰色,而是灰白色、粉白色或粉红色,生命力很差,常在出生后几天内陆续死亡。

【防治措施】

1)注意水溶性维生素的补加,减少维生素破坏:要尽量保证饲料新鲜,采取减少饲料储存时间和尽量加快喂饲速度等综合措施,以减少维生素破坏。貉配合料生产厂家要特别注意水溶性维生素的有效添加,并尽量减少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破坏。

2)补加新鲜优质动物性饲料,使蛋白质更全面:饲喂完全配合的颗粒饲料养貉,不仅维生素容易缺乏,由于其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各种油饼类及鱼粉、蝉蛹粉等干饲料,貉的干饲料消化率较低,也容易造成某种氨基酸缺乏或不足,从而对其生长发育及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乃至出现一些疾病。因此,建议以完全配合的颗粒饲料养貉的养貉场,有必要在日粮中添加一定比例新鲜的动物性饲料,以保证饲料的营养全面。

3)补加酵母与蔬菜:酵母中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泛酸、维生素H、维生素B6等,每天每只幼貉育成期补加5克、泌乳期母貉补加14克、恢复期补加5~8.5克、妊娠期补加7.8~10.4克、配种期补加7.8克、冬毛生长期和准备配种期补加13.6克。蔬菜中不但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C等多种水溶性维生素,同时蔬菜中含有的少量纤维素还有利于促进貉胃肠蠕动,对维持其正常的消化机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时期每天每只可补加蔬菜100~150克(喂配合干饲料在蔬菜不足时可酌情少加)。

4)严禁无目的的添加抗生素:在养殖过程中,无论治疗与预防疾病,使用抗生素都要做到有计划,严格按照用药规程用药,杜绝长期无计划、无明确目的和针对性用药,以避免貉消化道中微生物群系遭受破坏,干扰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正常的吸收和利用,影响微生物对维生素的合成,导致营养缺乏症和代谢疾病。商品配合饲料生产厂家,在生产商品料时也要对该问题予以特别关注,在幼貉饲料的生产中更应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但疾病得不到有效预防,还可能使养貉场貉病变得更为复杂。因此,建议商品饲料生产厂家,对于添加了抗生素的貉料最好做出标识,以便养貉场在生产中能根据实际需要加以选择,以提高养貉效果。

5)确保饲料新鲜优质。养貉生产中保证饲料新鲜优质十分重要,新鲜饲料中各种营养能够有所保证,而氧化变质的饲料中维生素容易遭受破坏,脂肪容易氧化酸败,使貉出现由多种维生素缺乏症引起的白鼻子综合征及黄脂肪病。生产中购买商品配合料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尽量缩短商品料从生产到饲喂的总和时间;在实际饲喂操作过程中,喂饲速度要快,做到快配料、快喂饲,以及少剩料、新料和剩料不混配等原则。

【提示】 白鼻子综合征为慢性营养代谢障碍病,需要一段时间的调理才能治愈。

6.黄脂肪病

黄脂肪病又称脂肪组织炎、肝脂肪变性、肝脂肪营养不良。该病是在饲料内脂肪酸败,而且又未加抗氧化剂的情况下发生。硒及维生素E或维生素B缺乏,可促进该病的发生和发展。貉常饲喂畜禽肉或鱼等动物性饲料,若畜禽屠宰后于常温下放置过久或利用死亡时间较长的畜禽肉作为饲料,含脂肪较多的动物性饲料储藏温度偏高或储存时间过长,则其中的脂肪发生酸败。鱼类等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饲料,更易氧化腐败。管理不当,如夏季或笼内不经常清理,貉吃了变质的饲料,也是该病常见的原因。

【临床症状】 黄脂肪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炎热季节多见,多发生于生长迅速、体质肥胖的幼貉。急性型:有时无先兆症状而突然死亡,或见腹泻,粪便呈绿色或灰褐色,混有气泡和血液,最后变成煤焦油样粪便,食欲废绝,饮欲增加,触摸鼠蹊部可感知有较硬的结块;可视黏膜轻度黄染。慢性型:食欲大减,生长停滞,体重减轻,被毛蓬乱无光,病至后期出现腹泻,粪便为黑褐色并混有血液,步态不稳。

剖检可见口腔黏膜黄染,皮下脂肪黄染,常可见胶样浸润或脂肪液化,有的皮下有出血点,皮下脂肪变硬,呈黄褐色,特别是腹股沟两侧脂肪尤为严重。淋巴结肿大,胸、腹腔有黄红色的渗出液。肠系膜、大网膜及脏器沉积黄褐色脂肪(彩图24),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胃黏膜黄染,有的膀胱内充满深色的尿液。

【防治措施】 黄脂肪病无特殊治疗方法,为预防继发感染,可肌内注射青霉素10万~20万单位。在饲料中补充维生素E和氯化胆碱能预防该病的发生。特别是长期饲喂储存过久或已氧化变质的鱼类更应大剂量补充维生素E和氯化胆碱。如已确诊貉发生了黄脂肪病,应立即停喂变质的鱼、肉类,更换新鲜的动物性饲料,同时对病貉注射维生素E,10毫克/千克体重,维生素B1每次25~50毫克/千克体重。对于消化系统有炎症的,可选用庆大霉素、诺氟沙星控制肠炎。

【注意】 动物性饲料鲜度较低时应添加预防量的亚硒酸钠—维生素E抗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