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的目的及方向

育种的目的及方向

【提示】 市场和人们的需求就是育种工作的目的和方向。对于貉而言,育种的目的在于运用动物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的生物科学技术,改良毛皮动物的遗传性状,培育出在体型、毛皮品质和色泽上适应人们需求的新品种或新类型。

貉皮属大毛细皮类,其特点是张幅较大、毛长、绒厚、耐磨、保温、色型变化少、背腹毛差异大等。貉的育种必须从某一个或某几个性状上进行选择和改良。首先要分清主次,针对市场的需求选择几个重要的经济性状,同时要明确每一个性状的选育方向。

(1)被毛长度 貉的被毛较长,其背部针毛可达11厘米,绒毛可达8厘米。毛长会使毛皮的被毛不挺立、不灵活、易粘连。因此,貉的被毛长度这一性状应向短毛方向选育。

(2)被毛密度 被毛密度与毛皮的保温性和美观程度密切相关。被毛过稀则保温性差,毛绒不挺,不美观。貉的被毛密度与水貂和狐相似。因此,被毛密度在育种上不是迫切考虑性状,但也应巩固其遗传。

(3)被毛颜色或色型 貉的标准色型毛色的个体间差异较大,由青灰色渐变至棕黄色。目前,人们对貉皮毛色的要求是:颜色越深越好,直至接近青灰色。因此,对于毛色这一性状,标准色型的貉应朝这个方向选育。

(4)背腹毛差异 尤其是产于东北地区的貉,背腹毛的长度、密度和颜色差异较大,直接影响到毛皮的有效利用。此差异与其体矮、四肢短有关。因此,可通过选择体高这一性状来缩小背腹毛的差异。

(5)体型与体重 貉的正常体重为5~10千克,最重的可达19千克。体型大则皮张大,育种应向体型大、体重大的方向培育。

【提示】 貉育种要在一定时期内坚持不变,这样才能加快改良进度,提高育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