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貉场的防疫卫生

养貉场的防疫卫生

1.建立经常性的卫生防疫制度

貉场出入口应设消毒池(槽),内装生石灰,一切人员进入貉场必须经此消毒。貉场工作人员必须在入场后更换工作服和胶靴,严禁将工作服穿出场外,工作服应定期消毒。非本场人员不得随意进入貉场。随时注意附近畜、禽及野生动物的疫情,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引进的种貉要来自无疫病污染的健康场,引种时必须进行检疫,入场后先要隔离饲养15天,确认健康方可混入大群。严禁猫、狗窜入场内,并做好灭鼠工作。对病貉应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死亡的尸体必须在指定地点进行病理剖检,检后的尸体和污物应焚烧或深埋,用过的器械应进行彻底消毒,皮张按规定消毒后方可利用。要经常清理粪便,运到离貉场500米以外堆积,进行生物热处理。

2.搞好饲料卫生

采购员不从疫区购买饲料,保管员不收变质饲料,调料员不配变质饲料,饲养员不喂变质饲料。凡进入饲料室的饲料必须经过检查,严格执行卫生检疫制度。饲料品质的优劣,一般用肉眼即可进行鉴定,各种饲料用鱼、肉类、乳类、蛋类、谷物、干饲料、蔬菜等都不能有发霉变质现象。新鲜饲料可生喂,轻度变质的饲料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洗涤后生喂或蒸煮后饲喂,严重变质的饲料不准饲喂。饲料要按生、熟、冷、热及种类分别存放,饲料不可反复冻融,也不要突然改变饲料配方与日粮结构。饲料调制速度要快,每次应在临分食前完成,调制后应将加工器械和用具及时洗刷干净。

3.加强消毒工作

消毒是最理想的防疫手段。消毒的目的主要是消灭病原,让病原菌不能存活,以避免其繁衍致病,但事实上难以做到。严格消毒杀菌以减少病原成活及繁衍的机会,同时对已发现的带病体进行杀灭处理,消灭病原。养貉场主要的消毒方法有物理消毒法、生物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物理消毒法包括清扫、日晒、干燥、紫外灯照射及高温消毒等。生物消毒法主要是对粪便、污水或废物做生物发酵处理。化学消毒法是指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体。消毒时要根据消毒对象选用合适的消毒方法。消毒药物的选择配制与使用原则是:选用优质、高效、安全、低毒,不损害被消毒物品,不会在貉及其产品中残留,在消毒环境中比较稳定,不易失去作用,以及使用方便和价廉易得的消毒药物;按照药品说明书,进行药物配制,不可凭主观随意配制;消毒时要尽可能降低对貉的负面影响,同时要注意人身安全。

【提示】 貉的饮食用具应每周以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次,笼舍和地面定期于“三前”(配种前、产仔前、分窝前)“二后”(检疫后、取皮后)以火焰或石灰乳、1%~3%氢氧化钠(苛性钠)、1∶300农福喷洒消毒1次,工作服和捕捉工具可每月消毒1次(用紫外线消毒30分钟或流通蒸汽消毒30分钟),饲料加工调制机械和用具在每次加工使用后立即用0.1%高锰酸钾或热碱溶液洗刷消毒。

4.定期预防接种

接种疫苗可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疫苗注入机体后,经一定时间(一般2周)可产生抗体,机体获得对该病的坚强免疫力。各种疫苗均有其特异性,不同的传染病使用不同的疫苗。目前,我国对貉病已生产有犬瘟热疫苗、犬细小病毒肠炎疫苗、狂犬病疫苗、肉毒梭菌疫苗等。免疫期一般为6个月,每年可于7月和12月各注射1次。各种疫苗的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可参照所附说明书。预防注射要求及时、准确、不漏注,疫苗采购、运输、保存与使用要合理,切忌用失效疫苗,以免贻误预防时机。

5.发生传染病的扑灭措施

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并组织有关人员采取紧急预防措施。要对疾病及时进行诊断,为了早日确诊并得到有效治疗,本地不能确诊时应立即送检病料。对貉群进行全面检疫,隔离病貉。被病貉污染的环境、笼舍、小室和用具等,应立即消毒。病性确定后,为迅速控制和阻止疫病的流行,应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假定健康群),以挽救未感染貉(病貉不接种),提高貉群的免疫力和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