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寄生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1.弓形虫病
弓形虫是一种广泛寄生于人和温血动物有核细胞内的具有致病性的病原体,可引起人和动物弓形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该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
【病原】 弓形虫病的病原体为刚地弓形虫,属于顶端复合物亚门的一种组织原虫。世界各地流行的弓形虫都是一种,但有株的差异。弓形虫为细胞内寄生虫,由于发育阶段不同,其形态各异。猫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但也为中间宿主)。弓形虫在肠道内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最后形成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卵囊在外界环境中,经过孢子增殖发育为含2个孢子囊的感染性卵囊。卵囊呈圆形或椭圆形,有2层卵壁,无色、无微孔,大小平均为10微米×12微米。
该病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以秋季、冬季和早春发病率最高,可能与寒冷、妊娠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临床症状】 病貉精神萎靡,体温升高至40.0~41.5℃,呈稽留热型。咳嗽,食欲不振或废绝。黏膜苍白,呼吸困难,出血性腹泻,呕吐。听诊肺部呼吸音粗粝,有湿啰音。妊娠母貉发生流产或早产,尿少且尿色深黄。体表淋巴结肿大,大腿内侧、腹部等处有可见紫红色出血斑。有的病貉后期出现神经症状,抽搐、运动共济失调,甚至麻痹。病貉后期卧地不起,体温下降,衰竭死亡。病程多为10~15天。
【病理变化】 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气管黏膜有出血点;肺脏充血、水肿;肝脏肿大、充血、瘀血;胃、小肠黏膜充血、出血,胃底部发生溃疡,肠腔内常有大量的血液和黏液;肾脏肿大,被膜下有出血斑点,膀胱黏膜有点状或条纹状出血;脑膜血管充血、水肿,有的脑实质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个别充血、水肿;胸水、腹水增加。
【防治措施】 将病貉隔离饲养,彻底清扫貉舍及周围环境并进行消毒。对病貉进行肌内注射或口服磺胺嘧啶钠,20~25毫克/千克体重,1~2次/天,连用3~5天。未发病的貉按预防量连续注射3天。同时,根据病貉的不同情况,进行补液、止吐、止血等对症治疗。
【注意】 猫在7~12月排出卵囊较多。此外,温暖、潮湿地区的感染率较高。
2.貉绦虫病
貉绦虫病是由于貉吃了被绦虫中间宿主感染的鱼、肉等而引起的。它主要寄生在貉的小肠中。貉体内的各种绦虫的寄生寿命较长,可达数年之久。绦虫孕节有自行爬出肛门的特性,极易扩散虫卵,对人、畜、兽危害最大。
【病原】 绦虫为不透明的带状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呈白色或乳白色;有很多节片,其内部结构为纵列的多套生殖器官;多为雌雄同体。虫体由头节、颈节与许多体节连接而成,体节的数目因虫体种类的不同而差异很大,有几个到几千个不等,其长度由数毫米至数米不等。
貉体内各种绦虫的寿命可达数年之久。绦虫孕节可自行爬出宿主肛门,故虫卵极易散布,不但貉群之间互相污染,而且还污染环境。用含绦虫蚴的鱼类、家畜脏器喂貉,也会造成绦虫病的流行。绦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潮湿的地方可生存很长时间,只有在阳光直射或热的氢氧化钠溶液、石炭酸等作用下才能被杀死。由于野生貉食物中有田鼠等啃齿类动物(中绦期宿主),加之有的养殖户用熟制处理不当的囊虫猪肉喂貉,因而致使部分貉感染绦虫病。
【临床症状】 病貉初期无明显症状,中期由于虫体迅速发育,病貉表现为食欲亢进;后期,患貉体质瘦弱、精神怠倦、被毛粗糙无光、针毛不齐、绒毛不整、结膜苍白、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与下痢交替、肛门瘙痒、高度衰弱,当侵害神经中枢后,常发生抽搐和惊厥。虫体成团时可堵塞肠管,导致肠梗阻、肠套叠而死。
【防治措施】
1)取槟榔9~12克砸烂研细,与适量的玉米面和红糖制成舔剂,成貉1次舔服,喂前应使貉绝食12~15小时,每隔7~10天喂1次,一般1~2次即愈。
2)应用药物丙硫咪唑(阿苯达唑),体重4千克以下的瘦弱貉20毫克/千克,体重4千克以上的较健壮貉30毫克/千克。投药前使患貉绝食14~16小时,然后用少量优质饲料,将药拌匀,一次放入食碗内口服。服药后经4.5小时,患貉排出绦虫。
3)按0.2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灭虫丁,7天后重复注射1次,或者用复合灭虫丁胶囊,口服,对貉体内外的各种线虫、绦虫、疥螨均有较好的疗效。
4)5%佳灵三特注射液,按0.1毫升/千克体重注射,间隔7天再注射1次。此药用量小,无毒副作用,杀虫谱广。
5)每季度驱虫1次,母貉应在配种前3周进行。粪便要堆积起来进行生物发酵,来源不清的畜禽内脏要熟喂,保持笼舍和貉体卫生;应用溴氢菊酯等药物灭蚤和虱;也要注意灭鼠。
3.貉滴虫性肠炎
貉滴虫性肠炎是由五鞭毛滴虫引起的以幼貉黏液性出血性腹泻、成貉慢性腹泻为特征的传染性原虫病。
【病原】 虫体呈卵圆形或梨形,长6~14微米,前有5根鞭毛,可在犬、猫、猴、人及啮齿类动物的结肠内繁殖,不需要中间宿主,以纵分裂法繁殖,在粪便中可存活数小时至8天。
【流行病学】 饲养密集、兽舍通风不良、粪便蓄积过多、卫生条件较差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粪便、饲料、饮水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貉的最初感染可能与养殖场内养鸡或饲喂貉生鸡蛋有直接关系,说明通过鸡将组织滴虫间接或直接传播给貉可能是该病的一种重要传播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
【临床症状】 滴虫性肠炎多发生于饲养管理及环境卫生条件差的貉场,主要侵害幼貉。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排黏稠的、恶臭的脓性血便,病貉迅速消瘦和脱水,眼球塌陷,被毛逆立无光,后肢瘫软或站立困难,肛门周围粘有大量的黏稠粪便,逐渐贫血、消瘦、嗜睡,直至衰竭而死。病程为3~5天,最后因高度衰竭和自体中毒死亡。
【病理变化】 可视黏膜苍白,眼窝深陷,皮下脂肪消失;盲肠有出血点和高粱米粒大溃疡性坏死(彩图19),坏死灶散在分布于盲肠黏膜表面,盲肠内充满脓血样粪便;结肠出血,内容物呈黏稠的黄色或黑色;直肠黏膜呈弥漫性出血,黏膜增厚。
【防治措施】 病貉及时隔离治疗,全群用药物预防。组织滴虫对通常使用的抗生素或驱虫药不敏感,临床要选用呋喃唑酮(痢特灵)、甲硝唑治疗,可单独或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1)甲硝唑,按25毫克/千克体重剂量内服,1天2次,连用5~7天。
2)新诺明(磺胺甲唑)拌料,按饲料量的1%添加,连用3~5天。
4.旋毛虫病
旋毛虫病是世界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该病是由旋毛虫的成虫寄生于肠管和它的幼虫寄生于横纹肌所引起的肠旋毛虫病和肌旋毛虫病的总称,这两种类型的旋毛虫病在貉体上依次发生。
【病原】 旋毛虫是一种很细小的线虫。雄虫长1.4~1.6毫米,雌虫长2~4毫米,幼虫长0.1~0.12毫米。成虫寄生于宿主小肠的肠壁上,称为肠旋毛虫,呈盘香状蜷曲于肌肉纤维之间,形成包囊,呈梭形黄白色小结节,长300~500微米。旋毛虫对外界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低温有更强的耐受力。在0℃时,旋毛虫可保持57天不死。但高温可以杀死肌旋毛虫;一般在70℃时,可以杀死包囊内的旋毛虫。如果煮沸或高温的时间不够,肉煮不透,肌肉深层的温度达不到致死的温度时,其包囊内的虫体仍可保持活力。貉多因采食旋毛虫感染的动物性饲料而感染旋毛虫病。
【临床症状】 貉感染旋毛虫经过若干天,在其粪便中出现带血液的黏液,食欲不振。病貉多躺卧,有时出现跛行,眼睑浮肿,体温升高1~2℃。经过2~3周,逐渐恢复。寄生在小肠里的成虫吸取营养,分泌出毒素,致使貉消化紊乱,表现为呕吐、下痢。寄生在肌肉里的幼虫,排出的代谢产物或毒素刺激肌肉疼痛。
【病理变化】 患病貉尸体消瘦。有时发现头部、颈部皮下水肿,小肠黏膜充血,个别发生溃疡。在横纹肌内有灶状出血。撕去膈肌的肌膜,在充足的阳光下,肉眼可见针尖大、半透明、稍隆起、乳白色的虫体包囊。
【防治措施】 旋毛虫病由于生前不易诊断,以致治疗研究不多。应用丙硫咪唑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甲苯咪唑(甲苯达唑)为广谱驱虫药,对肠内外各期旋毛虫均有效。按每天300毫克/千克体重,分3次服用,连用5~8天。收效快而稳固,无副作用。
预防主要是加强兽医卫生检验,对一些可疑的肉类饲料或来自旋毛虫病多发区的动物肉,一律要高温煮沸处理,为保证肌肉深层达到100℃,在煮沸前应将肉切成小块后高温处理,以彻底杀死虫体。
5.貉毛虱病
貉毛虱病是由毛虱引起的永久性外寄生虫病。病貉啃咬或用爪搔扒躯体局部,一般多见于颈部,背侧颈后至肩前或摩擦胸腹侧及腕掌的背面,出现针毛和绒毛断折缺损现象。
【病原】 貉毛虱为虱目食毛亚目小型无翅的毛虱。体小且扁平,黄白色或灰白色;体长1.8~2毫米,头大而扁,比胸部宽;口孔位于头部下面,口器为咀嚼型,以啮食毛、皮屑为生;有发达的角质上颚与微小的下颚,触角分为3节;复眼退化;胸部分为3节,活动自如,腿短,适于奔跑,有2个跗节,跗节末端有1个爪,便于在毛丛中攀缘;腹部背板及腹板清晰,有6对气孔,腹部由8节组成,每1个腹节的背腹后缘均有成列的毛,雄性尾端钝圆,雌性尾端分2个叉。毛虱具有宿主的专一性。
貉毛虱为不完全变态,并且只在貉体表完成其发育。它以毛、表皮的鳞片为食,但有时也吞食动物皮肤损伤流出的血液和渗出物。雌毛虱产卵以特别黏液粘于被毛的近根部。5~10天孵出幼毛虱,经2~3周变为成虫,其间蜕化2~5次。整个发育期有3~4周。
【临床症状】 一般患貉不安,常呈犬坐姿势,用后爪蹬挠背部或啃咬胸腹侧,乃至掌前部及腕部;被毛粗乱,针毛和绒毛断秃并形成面积不等的残缺,多发生在颈后、肩前、胸腹侧、掌背腕前。轻者患貉无明显的异常现象,食欲、精神状态正常;严重者除局部被毛缺损外,还有全身症状,即营养不良,消瘦,被毛蓬乱、脱落,不愿活动,食欲不振。局部变化多在冬季能看到,肢体某此部位出现脱毛或缺损。由于毛虱在体表毛丛中移动频繁,刺激造成痒觉,所以,患貉不安,摩擦躯体,啃咬患部。重者由于营养不良和被毛大面积缺损,导致死亡。此病主要造成毛被缺损,影响毛皮质量,或者毛皮失去经济价值。
【诊断】 将患貉抓住,在被毛缺损部位的毛丛中检查,有黄白色似皮屑样小昆虫爬动,经显微镜检查可以确诊。
【防治措施】 为彻底消除貉体表上的毛虱,可用0.5%~1%敌百虫或12.5%溴氢菊酯进行药浴。药浴要在温暖的室内或夏天进行,以防感冒。同时,要将动物体浸在药液中,将口和鼻露出水面以防中毒。为了预防毛虱病,貉舍要经常打扫、消毒,保持通风干燥,垫草要勤换、常晒,护理用具也应定期消毒。对新引入的动物必须认真检查,有毛虱者应先灭虱,然后合群。
【注意】 对新引进的种貉必须认真检查,确诊无毛虱后再合群。
6.真菌病
真菌病是由小孢子真菌属皮肤癣菌侵袭表皮及被毛、爪甲所引起的以皮屑增多、结痂、脱毛、渗出、毛囊炎、瘙痒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极强的人畜共患皮肤病,也称脱毛癣。各龄期的毛皮动物均有易感性,但以幼龄动物易感性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真菌病,但以潮湿的夏、秋两季多发。
【病原】 引起毛皮动物真菌性皮肤病的病原主要为小孢子菌属的犬小孢子菌、石膏状小孢子菌、须发癣菌。
【临床症状】 患病动物面部、耳部、四肢的皮肤发生丘疹、水疱,形成界限明显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癣斑,久之融合形成大的不规则的癣斑,表面附有石棉板样的鳞屑,被毛脱落或有部分长短不齐的断毛。重者病变蔓延至大部分躯体,皮肤隆起,发红变硬,有渗出液并形成浅灰色疏松的痂皮,易于剥离,如彩图20所示。患病动物瘙痒不安,精神减退,逐渐消瘦、贫血,生长发育迟缓。
【诊断】 用70%酒精消毒患部皮肤,用钝刀刮取患部皮屑或剪取鳞屑及被毛。
1)直接涂片检查:将病料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0%氢氧化钾溶液1~2滴,加盖玻片,用酒精灯加热,待标本透明、软化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分枝的菌丝体和各种孢子。
2)真菌培养检查:采用沙堡罗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在培养基上预先加入青霉素、链霉素或放线菌酮。将不同病灶上刮取的白色皮屑效于无菌小试管内,取生理盐水少许放入试管内浸泡皮屑30分钟,用接种环于无菌环境下把皮屑捣碎,吸取(无菌)其悬液,接种于所制备的培养基上,至30℃温箱中培养48小时,据培养基上形成的真菌菌落的性状对真菌的属种进行鉴定。若2周内仍无真菌生成,则判为阴性。
【防治措施】 发现患病动物立即隔离,并采用下列方法进行治疗:
1)剪除患病动物局部残存的被毛、鳞屑、痂皮,用温肥皂水清洗,克霉唑、10%水杨酸软膏或5%~10%碘酊外涂,每天或隔天1次。
2)灰黄霉素,内服,25~30毫克/千克体重,连续用21~35天。
3)继发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治疗。
对患病动物使用过的笼具及周围环境用火焰消毒,或者用适当的消毒剂,如5%克辽林热溶液(60℃)等消毒。治疗和处理患病动物所剪下的痂皮和被毛应烧毁或深埋处理。饲养人员为处理患病动物所进行抓捕操作时,必须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手套用后立即焚烧。
【提示】 建立并保存治疗记录,并应在出栏后继续保存2年。
7.貉螨病
螨病是由疥螨科和痒螨科所属的螨寄生于毛皮动物的体表或表皮下所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皮肤病。该病在养貉场广泛流行。猫、犬是主要的传染源。秋、冬两季,尤其是阴雨天气,有利于螨虫发育,故螨病蔓延较广,发病较重。春末夏初,貉体换毛,通气改善,皮肤受光照充足,疥螨和痒螨大量死亡,这时症状减轻或完全康复。
【病原】 螨类是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其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
1)疥螨:钻进宿主表皮挖凿隧道,虫体在隧道内进行发育和繁殖。在隧道中每隔相当距离即有小孔与外界相通以通空气和作为幼虫出入的孔道。雌虫在隧道内产卵,每只雌虫一生可产40~50个卵,经2~3天卵内孵化出幼虫,幼虫爬到皮肤表面,在毛间的皮肤上开凿小穴,在里面蜕化变为若虫,钻入皮肤,形成狭而浅的穴道,并在里面蜕化为成虫。
2)痒螨:雌虫大小为0.32~0.5毫米,雄虫为0.2~0.42毫米,虫体呈椭圆形,污白色。雌虫产出几十个到100个虫卵,在适宜的条件下,经3~4天从中孵出6条腿的幼虫,此幼虫经过若干天脱皮之后变为成虫。
【临床症状】
1)疥螨:剧痒为该病的主要症状,并且贯穿于整个发病时期。一般先发生在脚掌部皮肤,后逐渐蔓延到飞节及肘部,然后扩散到头部、尾部、颈部及胸腹内侧,最后发展为泛化型(彩图21)。感染越重,痒觉越剧烈。其特点是病貉进入温暖小室或经运动后,则痒觉更加剧烈而使之不停地啃舐,以前爪搔抓,不断向周围物体摩擦,从而加剧患部炎症,同时也向周围散布大量病原。貉由于身体皮肤广泛被侵害,食欲丧失,有时发生中毒死亡。但多数病例经治疗预后良好。
2)耳痒螨:初期局部皮肤发炎,有轻度痒觉,病貉时而摇头,或者以耳壳摩擦地面、小室、笼网,并以脚爪搔抓患部,引起外耳道皮肤发红、肿胀,形成炎性水泡,并有浆液渗出。渗出液黏附耳壳下缘被毛,干涸后形成痂,厚厚地嵌于耳道内,如纸卷样,堵塞耳道。有时耳痒螨钻入内耳,损伤鼓膜,造成鼓膜穿孔,此时病貉食欲下降,头呈90°~120°转向病耳一侧。严重病例,可能延至筛骨及脑部,出现痉挛或癫痫症状。
【诊断】 对有明显症状的病貉,根据发病季节及患部皮肤变化,确诊并不困难;对症状不够明显的病貉,需要采取患部皮肤上的痂皮,检查有无螨虫才能确诊。在患病皮肤与健康皮肤的交界处进行刮取。方法是先将患部剪毛,用50%甘油水溶液滴于皮肤患处或外科圆刃手术刀上,使刀刃与皮肤表面垂直,刮取皮屑,直到皮肤轻微出血,将刮取物盛于平皿或试管等容器供镜检。被刮部的皮肤用碘酒消毒。
1)直接涂片检查:将病料置于载玻片上,滴加50%甘油水溶液,辅以另一片载玻片,搓压载玻片使病料散开,置显微镜下检查可见活动的螨虫。
2)温水检查法:将病部刮取物浸于40~45℃的水中,置恒温箱内2~3小时,取沉渣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活动的螨虫。
【防治措施】 螨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遗漏患部和散落病料都可造成新的感染。治疗螨病采取下列措施:剪毛去痂,为使药物能和虫体充分接触,将患部及其周围3~4厘米处的被毛剪去,将被毛和皮屑收集于污物筒内焚烧或用杀螨药浸泡,用温肥皂水冲刷硬痂和污物,除去结痂部位的硬皮,直至露出结痂硬壳下面出血的皮肤,用5%碘酊涂擦患部;重复用药,治疗螨病的药物,对螨的卵大多没有杀灭作用,因此,即使患部不大,疗效显著,也应治疗后隔5~7天再治1~2次,以便杀死新孵出的幼虫,不让一个螨漏网,以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治疗螨病的药物和处方很多,有些已经停用,现介绍目前几种常用药:
1)阿维菌素:阿维菌素又叫虫克星,是治疗螨病的首选药,一般按0.02毫升/千克体重颈部皮下注射,隔7天注射1次,连用3次即可治愈。但近几年从治疗效果来看,貉螨对阿维菌素有产生抗药性的倾向。因此,剂量可考虑稍加大。例如,按0.03~0.04毫升/千克体重使用,隔5天注射1次,效果较为显著。
2)通灭(多拉菌素):通灭由美国辉瑞公司生产,该药治疗螨病比阿维菌素效果明显,并且毒性小,0.03毫升/千克体重,肌内注射,每隔7天用1次,连用2~3次。
3)螨净:螨净是瑞士产一种有机磷化合物,具有高效、低毒、生物降解快、安全幅度大、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特点,配成250毫克/千克药液,治疗效果达100%。
4)双甲脒:双甲脒为国产新型杀螨药剂。以500毫克/千克大面积涂擦或药浴,安全可靠,治疗效果良好。
当貉发生螨病时,要进行逐步检查,发现病貉立即隔离治疗。对病貉使用过的笼具用2%~3%热克辽林或来苏儿溶液消毒。最好在治疗病貉后,立即用上述药浴液对笼具和环境进行彻底消毒,不留隐患。引入新的品种时,应进行严格检查,并隔离饲养一段时间,确无螨病时再混群饲养。饲养人员与病貉接触后,应注意消毒,避免散布病原。为确保人与貉的安全,不宜用高浓度的来苏儿、石炭酸来治疗螨病,以免发生中毒。
【提示】 临床上应与真菌病鉴别开,两种病的主要不同点:螨病在全身部位都可感染,外观除脱毛外,病变部因啃咬和摩擦而出血,形成厚的痂皮,病变部形状不规则;真菌感染的痒感轻微,病变部多数呈界线明显的圆形癣斑,痂皮脱落后呈现鲜红色湿润,表面呈糜烂样并常带有残毛。采集病料处理后用显微镜检查,两者更易区别。
8.蛔虫病
【病原】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貉的小肠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蛔虫在肠壁中产卵,并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自然环境下形成幼虫,幼虫又随饲料或饮水经口腔进入小肠,破坏肠黏膜后,幼虫随静脉血进入心脏、肺脏、气管、咽喉及胃,使这些器官肿胀充血、脂肪变性或坏死,导致蛔虫性肝脏病、蛔虫性肺炎等疾病。蛔虫在小肠中产卵,机械性刺激小肠黏膜,分泌毒素,使貉的消化机能紊乱。
【临床症状】 成貉轻度感染时,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严重者表现出消瘦、贫血、下痢与便秘互相交替、呕吐,粪便中有虫体。幼貉感染时,体温升高、下痢、消瘦、食欲减退。有的病貉因吸收了蛔虫产生的毒素而中毒,呈痉挛性的抽搐和嗜睡等,严重者高度衰竭而死。剖检可见肠内有虫体,如彩图22所示。
【防治措施】 从貉的粪便中检出虫卵或虫体即可确诊。对病貉要隔离饲养,粪便、虫体应烧掉或深埋,笼舍用具要严格消毒,防止传播。驱虫用土荆芥油1份和蓖麻油2份混合,每天每只服1毫升,1月龄的仔貉服用时需要加温到30~35℃;或者用驱蛔净(四咪唑),每0.03克/千克体重,配成5%的溶液混在饲料内喂服;也可用精制敌百虫或驱蛔灵(哌嗪),0.1克/千克体重,混合在饲料中喂服。
9.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脊椎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或骨髓中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俗称血吸虫病。该病多为隐性感染,在急性发作期出现黄疸、贫血、发热等症状。
【病原】 附红细胞体也称血虫体,简称附红体,是最小的一类可自我繁殖的多形性原核微生物,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等处,属于柔膜体科的支原体属。附红细胞体呈球形、环形、卵圆形、杆状、哑铃状、星形等多种形态,一般为0.4~1.5微米,对干燥和化学药物比较敏感,0.5%石炭酸于37℃经3小时可将其杀死。
该病在夏、秋两季多发,因为此时蚊、蝇及吸血昆虫猖獗,它们的叮咬可以造成该病的传播。该病可以单独发生,但多继发于某些传染病或某些应激情况下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病流行。
【临床症状】 病貉表现为精神委顿、不愿站立、呕吐、食欲不振,甚至食欲废绝,体温升高到40~41℃;鼻部干燥、脱皮;结膜初期苍白(彩图23),后期黄染;被毛粗乱、无光泽。病初排出少而硬的黑色粪便并覆以黏液和血液,后期腹泻;脱水严重,尿少,黄褐色或棕红色。脚掌皮肤皲裂、增厚,爪子无光泽,卧地不起。有的病貉出现神经症状。
【防治措施】
1)隔离病貉,对圈舍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2)西药:对发病貉肌内注射长效土霉素注射液、贝尼尔溶液(3.5毫升/千克体重),每天1次,交替进行。对于食欲废绝、病情严重的病貉,交替肌内注射长效土霉素、5%贝尼尔溶液(6毫升/千克体重),同时静脉注射10%葡萄糖、碳酸氢钠和维生素C等药物,防止低血糖和酸中毒。
3)中药:水牛角12克、黑栀子9克、桔梗3克、黄芩3克、赤芍3克、生地3克、玄参7克、连翘壳5克、丹皮3克、紫草3克、生石膏18克,加水500毫升,煎开后20分钟取汁,按10~20毫升/千克体重计算,分早、晚2次饮用。
方解:水牛角、黄芩、玄参、连翘、生地、紫草清热凉血、解毒透斑;桔梗载药上行;赤芍、丹皮、黑栀子合用,泄心肝之火;重用生石膏清解肺、胃实火。
4)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含硒微量元素进行辅助治疗。严重贫血的病貉,配合使用牲血素、维生素C、维生素B12注射液,深部肌内注射,连用3~5天即可痊愈。
5)高热不退者,可配合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双黄连注射液,一般为40~80毫升/只,2次/天,连用3天。高热不退达42℃时,肌内注射安乃近注射液。
【注意】 治疗貉附红细胞体病应该早下手,配种前3个月对种貉进行一次血检,凡红细胞染虫率高于50%的要给予积极的治疗,3个月后仍高于50%的不予留种,并且要注意环境消毒灭虫,以及饲喂营养全价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