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餴饎”考
先秦说者又举出了《诗经》的例子为证:
《诗·大雅·泂酌》云:“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
《毛传》:“餴,馏也;饎,酒食也。”是乃古法之蒸馏乎?姑存疑以待考。[5]
按:此诗首章云:“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餴(fēn)”释为:蒸也,炊也。是。而“饎(chì)”,旧训“酒食”,非。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宜读如饎人之饎。《周官》大郑注:‘饎人,主炊官也。’《仪礼》郑注:‘炊黍稷为饎。’是也。”此章从远处流潦之水起兴,流潦之水浑浊,且又处于远方,本来很容易被人弃之不用,但如能舀过来倒进自己的水缸,用以蒸煮食物,则成为有用之物。这正如远土之弃民,只要君王施以仁义,便自然可以使他们感恩戴德,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附。可见“餴饎”一词与蒸馏制酒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