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依抚河之滨,拥赣抚粮仓”
(一)粮食。李渡镇地处抚河东岸,赣抚冲积平原腹地,是著名的赣抚粮仓,鱼米之乡。该镇下辖鉴良、大桥、红桥、松山、桂桥、北田、安阳、排楼、坡西、东南、文丰、焦石、柴埠等13个村民委员会,124个自然村。据1986年统计,共有居民6977户、34907人。耕地面积25666亩,其中水田2.3万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当地盛产的优质大米,上等豌豆,名贵中草药是酿酒的重要原料。李渡的沙质泥土肥沃,非常适宜水稻特别是酿酒用的优质糯米的生长,盛产的糯米粒粒饱满晶莹,是酿酒的上好原料。同治九年(1870)刊本《临川县志》(清童范俨等修、程庆龄等纂)卷十二下《地理物产》“稻之属”条下记载:“县多有之稻之黏者曰秫,俗谓之糯,有早糯、有晚糯,名目不一,并堪酿酒,制醯、麴间用之。”可知临川丰富的稻米资源为造酒业提供了不尽的原料。
赣江、鄱阳湖流域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为江西在元代出现烧酒和烧酒作坊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水质。水是万物之源,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根本。从水文化和酒文化的传承关系来看,《礼记·月令》“水泉必香”,俗语“水为酒之血”,“美酒必有佳泉”,欧阳修《醉翁亭记》说:“泉香而酒洌”。水文化的丰厚给了中国白酒文化无限延伸的空间。烧酒生产过程中,水用于制曲、酿酒、洗涤工具和成品加浆等,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酒的风味和出酒率的高低。酿酒用水指标,应为无色、透明、无味,具有清爽、适口的感觉,其成分能适合酿酒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呈微酸性,有利于糖化和发酵;总硬度适宜,能促进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有机物和重金属宜少。李渡千年烧酒遗址呈现的灿烂白酒文化正是源于水、基于水。李渡酒的用水,来自三个方面:
1.抚河水。抚河是江西省第二大河流,是赣抚平原的生命大动脉。抚河位于江西东部,发源于赣、闽边界武夷山西麓广昌县内的血木岭东侧灵华峰,自南向北流经广昌、南丰、南城、金溪、临川等县(市)。由南向北经南昌县与进贤县交界处的青岚湖入鄱阳湖,流域面积16493平方公里,全长348公里,年平均流量为132亿立方米。河面宽度中低水位时为500米左右,中高水位时一般在900米左右。据李渡水文站观测,最高水位为33.08米,洪峰最大流量为每秒9950立方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246立方米,形成了抚河李渡段河流流量大、流域面积广、水质优良等特点。江南水乡,雨量充沛,地表水十分充沛,尤其抚河东岸上至柴埠口、下至大桥枫树头共二十公里的抚河汝水,水质比重比一般淡水每担要重一斤,最宜酿酒、做豆腐,“李渡水好,做酒酒香,做豆腐天下无双”,诚非虚语也。抚河是抚州的母亲河,它孕育了抚州灿若星河的“临川文化”“人杰地灵”的人文底蕴、宜人的自然风光:“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汤显祖《二京归觉临川城小》),“盱江南北,地方千里,田如锦绣,树如烟云”(曾致尧记),都是真实写照。李渡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水源,为李渡烧酒盛极一时的神话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现实基础。
2.井泉的水。李渡的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一般日开采量可达82372吨,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李渡井泉,水质清亮纯净,味美甘洌,久贮不浑,更有那终年清澈透明的地下水,清洌甘甜,含有微量矿物质,煮沸无泡沫及沉淀,适宜酿造名酒,因此与别处不同,自古就有“做酒酒香,做豆腐无双”的说法。据说曾有人把李渡酒的技艺带到别处,想做出和李渡高粱酒一样的美酒来,结果硬是不行,可见其水质独特造就酒香千年的奥秘就在此井泉之中。根据我们2002年调查,李渡镇老街区有古井六口,次年万寿宫、前街、老镇政府门口即被填埋三口。现存古井三口:一号井,位于老酒厂北门口40米一民居内,相传此井水做豆腐有名,相传“做酒酒香,做豆腐无双”即出于此井。二号井,位于老酒厂北门外约300米新屋村东南。三号井,位于老酒厂南墙外30米(此处称屎积上)。如图:
图4—6 李渡镇老街区现存三口古井
附近长山晏乡五桥村有明代四眼井与两眼井(见附图),水质亦佳,极宜酿酒。[12]
图4—7 李渡镇遗址附近现存两口古井
3.鄱阳湖流域淡水资源丰富。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它湖面高程为21米时,面积达3583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48.9亿立方米。它位于长江的南岸江西省北部平原上,纳江西省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的来水,经湖口泻入长江。鄱阳湖的水创造了赣抚平原,如今它已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难得的“一湖清水”。丰富的淡水资源决定了赣文化在历史和现实的“二维空间”中星光熠熠。
水的本体存在为李渡白酒的诞生提供了实用性的前提。根据有关测验,李渡酒的水质经过砂层过滤之后,砂层中的微量元素非常协调,特别是其中的硒、铜等微量元素,非常适合微生物的生长。“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赣鄱平原上挖掘出土的“千年酒窖”为水文化在传承中华文化的秉性方面着实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