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晾堂(L1)

二、清代晾堂(L1)

(一)位置。L1位于T4探方,发掘区东部,西与明代晾堂紧密相连。

(二)层位。L1露头位于现代层下,分布于T4、T6内,开口于第2层下,打破第3层。

(三)形状与结构。距地表深0.15~0.25米,厚0.06~0.16米,已揭露面积约40平方米。东部边界尚不明确,西、南部边界分别被第1层和H1破坏,北部边界用红色石块砌成,可防止酒醅的渗水漫流。红石表面有方形、长条形的凹槽,可能与建造晾堂的遮盖物有关。凹槽深2~3厘米。方形凹槽边长约5厘米,长条形凹槽长32、宽8厘米。晾堂土色棕黄,较坚硬。东部以卵石修补,并残存有使用时的酒醅。

保存现状:已泛青灰霉点。

考古工作:受发掘面积限制,未见整体。

图6—3 清代晾堂(L1)

(四)堆积与包含物。堂场面见有清代青花粉彩瓷片和残存酒醅。

两个晾堂宽敞,结实,防潮,有利于地面培菌。晾堂上发现较多竹签,可能与地面培菌时在晾堂上铺竹垫有关。从晾堂、酒窖残留大量谷壳上判断当时白酒生产是小曲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