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蒸馏酒传自南洋说考
元代白酒传自南洋说,始见于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前成书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其中己集《酒曲类·造曲法》有道:“南蕃烧酒法,蕃名‘阿里乞’”。这个“南蕃”又作“南番”,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南番”当指南海、番禺为代表的岭南地区,而广义的则指南洋地区,泛指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而其中最为人称道者,莫过于暹罗国。
暹罗国,今东南亚国家泰国的古称。关于暹罗国的烧酒记载,最早莫过于托名北宋田锡的《曲本草》:“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每坛一个,用檀香十数斤,烧烟熏之如漆,然后入酒,蜡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火气,取出用之。有带至船上者,能饮之人,三、四杯即醉。价值比常数十倍。有疾病者饮一、二杯即愈。”但根据《明史》[11],宋代并无暹罗国,只是到了元顺帝至正之后,罗斛国兼并了暹国,明初统一称暹罗,才有暹罗国。所以《曲本草》中的这段记载当在元顺帝至正之后,不当在此之前,更不可能在北宋。到了明代,关于暹罗国的烧酒记载更多,其名气也于四夷之中最大,如:
酒有米酒、椰子酒,二者俱是烧酒,其价甚贱。(马欢《瀛涯胜览·暹罗国》)
酒有米酒、椰子酒,俱烧(卖)[酒]。(巩珍《西洋番国志·暹罗国》)
惟暹罗以秔为酒,王弇州闻之人言,此为四夷第一。(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九)
即抵闽中会城,……时会天使归自琉球,获鱼胆暹酒,尤得尝于异国之味云。(张瀚《松窗梦语》卷二《南游记》)
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烧酒》引汪颖语)
以上材料,一则说明进入到明代以后,“阿刺吉”一词逐渐淡出酒界,而普遍代之以“烧酒”,这在明人记述南洋、西洋烧酒的著作中表现最为明显。这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伊始,便诏示全国,禁令汉人胡姓、胡语、胡服,恢复唐朝衣冠的政策效果是逐渐显现出来的。这并不等于说南洋、西洋国家没有“阿刺吉”酒。二则反映了暹罗烧酒在中国白酒界的重大影响。所以,明清学者认为,中国白酒来自于暹罗,如章穆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饮膳正要》曰‘阿刺吉’。番语也,盖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罗及荷兰等处人始传其法于中土”。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一四中考证说:“按烧酒之法自元始,有暹罗人,以烧酒复烧入异香,至三二年,人饮数盏即醉,谓之阿刺吉酒。元盖得法于番夷云。”以屈氏所见,暹罗烧酒只是到元代时才传入中国。明清以来,中国烧酒传自暹罗说,很少受到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