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酒肆林立之所
古代李渡地方酒业的繁荣,并因酒兴市而产生一系列的传统产业商贸文化与名人文化。李渡传统工艺以酒业为主产品,同时派生出毛笔、制陶、纺织、鞭炮、食品制作加工市场。历史文化名人辈出,这里有宋代著名词人晏殊、晏几道父子、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明代毛笔匠师周虎臣、邹紫光阁、近代教育家李瑞清、桂瑞藩与音乐家盛雪,李渡的道教圣地万寿宫也扬名江南。水陆交通枢纽、传统的集镇之地也造就了酒业的繁荣。
李渡酿酒历史约有千年,往昔以“赶圩李家渡,打酒买豆腐”“闻香下马,知味拢船”“街头的麻石街后的柳,翠花的豆腐麻子的酒”而闻名。李渡酒的美名,已传了上千年。烧酒是与毛笔、陶器、夏布齐名的李渡四大传统物产之一。紧靠抚河码头,水陆交通便利,李渡酒也借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而行销天下。李渡后街的一个码头,通过这条抚河,上可通达抚州、临川、南丰、南城、金溪、广昌、石城县、宁都县,下可通达进贤、南昌、景德镇、鄱阳湖。渡口的存在,使李渡镇客商云集,声名远播的李渡美酒,更让八方来客“闻香下马,知味拢船”。酒旗招展、酒肆成行,历来成了该镇的一道特殊风景。“日有千家店,夜有万盏灯”成为李渡当时商业繁华、酒业繁荣的真实写照。
根据《江西通志》《抚州府志》《临川县志》等志书记载,李家渡宋代的酒店、酒作坊数目不详,但明代有酒店14家,酒作坊6家。明正德十五年(1521)年间,酒作坊由6家扩展为28家。清初酒店24家,酒作坊7家,后来发展到作坊38家。乾隆年间,随着李渡蒸馏酿酒工艺的成熟,质量的提高,市场的扩大,清末至民国,李渡先后形成了以“万隆”“万盛”“万茂”“万祥”“万义”“福兴泰”“福裕泰”“福生”“福隆”为字号的九家作坊,已闻名省内外。有趣的是,遗址发掘出土的一些青花瓷上恰好也刻有“万”“万祥”“万金”“裕”“森”等名号款,这种巧合颇耐人寻味。由于酒味醇浓纯净,清香扑鼻,名声大振,销路日广,全镇最高产量曾经达到四十万斤,畅销赣、浙、鄂、皖等省。九家之中,尤以福生、福隆开业最早。福生开办于乾隆年间,老板姓梅,作坊设在后街,门面尚在(今后街49~51号);福隆开办于嘉庆年间(1796—1820),都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今店、坊相连的老屋尚在,与我国传统酿酒的“前店后厂”格局相一致。
图4—2 李渡镇后街南片区福生号酒铺(清代)
规模较大的有万茂、复裕泰两家,做酒的工人各有二三十人。其他小作坊,每家也有五六个工人。清朝末年,李渡万茂酒坊广集民间酿酒技术,在糯米酒的基础上,引进了用大米为原料,用大曲为糖化发酵剂,改造元明清遗存下来的缸、砖结构老窖为腰形、长方形酒窖,发酵酿制大曲新工艺的白酒。万裕引进大曲酒生产工艺最早,随后在其他各厂全面推广,实现李渡烧酒(白酒)从小曲酒生产工艺向大曲酒生产工艺的历史性跨越。民国时,镇上69家南杂店家家卖酒,专门酿酒的作坊有福生、福隆、万茂、万隆、万祥、万盛、万裕、福裕泰、福兴泰九家。1948年,各厂共生产烧酒(白酒)30.8吨,除供应附近各乡、镇外,还远销抚州、南昌、景德镇、武汉和安徽省的屯溪(今黄山市)、祁门等地。
图4—3 李渡镇翠花街片区二十八坊酒铺(清代)
李渡有特色鲜明的老街,街上一幢名为“派衍寿春”的老屋,为李渡梅氏十二代人的心血,其中留存的乾隆早期酒库,全国也“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图4—4 李渡镇后街北片区“派衍寿春”酒库老屋内景(清代)
图4—5 李渡镇后街南片区“宏发昌号”和“博盛号”建筑(清代)
李渡烧酒在元后期就名声在外,烧酒的酿造不仅仅满足本地的消费和交易,而且外销到其他省市商埠,甚至远销到南洋诸国。明朝就有了“无江(西)不成市”、江西商人“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湖南当老板”的谚语。江右商帮以其人数之众、操业之广、渗透力之强为世人瞩目。李渡镇属于紧临抚河的地区,这也为李渡烧酒的繁荣提供了销路,大量的李渡烧酒通过陆路和得天独厚的水路运输源源不断地向外地输送,行销天下。
历史上的李渡镇曾一度酒坊云集。尽管李渡镇已改造得面目全非,但我们仍可从其保留的清代老街和建筑中寻觅到当年酒楼、酒肆的踪影。李渡酒的生产,不仅是酒家等生意场所,而且渗透千家万户,民间留下“九月九,好酿酒”的谚语,以及逢年过节,家家“吊烧酒”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