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晾堂(L2)

一、明代晾堂(L2)

(一)位置。L2位于发掘区中部,水井的东南面。

(二)层位。分布于T1、T5、T6内,开口于第4层下,打破第5层。距地表深0.58~0.7米、厚0.05~0.22米,已揭露面积约50平方米。

(三)形状与结构。东部边界尚不明确,北部及西北部边界用红石砌成,南部及西南部以水沟为边。晾堂西北角有一通道与晾堂外的路面相连,通道宽0.79米。位于通道东端的一块红石上有一长方形凹槽,凹槽长7、宽5、深5厘米,可能与通道的门柱有关。晾堂表面凹凸不平,由北向南倾斜,这些迹象与发酵时酒醅酸度大、长期使用、排水等因素有关。

经解剖,明代晾堂共分三层:第一层为黑褐色土,质地较硬,颗粒大,厚0.02~0.03米;第二层为灰褐色土,质地较硬,颗粒较小,厚0.02~0.06米。第一、二层仅局限在北部,且铺有石灰,第三层为黄褐色土,系三合土结构,厚0.03~0.1米。第一、二层仅局限在北部,且铺有石灰,说明晾堂经过多次增建和修补,究其原因可能与晾堂的使用损耗有关。

图6—2 明代晾堂(L2)

保存现状:由于地势较低,又处于现代酒厂厂房内,地面已泛成片青白色霉斑,原有铺面的砂土石原料面难觅。

考古工作:考古发掘提示,由于受发掘区限制,东南部并未揭示。

(四)堆积与包含物。见有明代青花瓷片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