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文化遗产(李渡烧酒作坊传统制酒工艺)

三、无形文化遗产(李渡烧酒作坊传统制酒工艺)

李渡遗址再现了元明清小曲酿酒工艺,这是最大的一笔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对该遗址原烧酒作坊250平方米面积的抢救性发掘,伴随着元、明、清不同时代的酒窖、晾堂、炉灶、蒸馏设施、水井、墙基、水沟、路面、灰坑等酿酒遗迹的出现和大批陶瓷酒器、食器、工具的出土,已揭露的明代酿酒作坊遗迹布局配套,完整齐全,几可再现中国古代烧酒作坊生产从原料煮熟、拌曲发酵到蒸馏的三大工序。李渡烧酒作坊遗址中酒窖的演变规律是由圆形砖砌地缸发酵池,演变为腰形酒窖和底部涂泥的砖砌长方形酒窖。圆形砖砌地缸发酵池从元代开始一直被用来生产小曲工艺白酒,在近代又被用来生产大曲工艺白酒,是在大曲白酒生产中腰形、长方形酒窖出现前的一种过渡形式。它既不同于四川浓香型白酒的泥窖、贵州酱香型白酒的青条石泥土勾缝窖,也不同于山西清香型白酒的地缸发酵池。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是一个持续的且沿用至今的遗址,其不同时代的酿酒遗迹,是我们认识中国传统蒸馏酒酿造工艺和技术水平各个阶段演变的宝贵实物资料。

如果说遗迹、遗物、厂房是李渡烧酒作坊文化遗产的“硬件”,那么以无形文化遗产形式出现的传统制酒工艺则是整个李渡文化遗产“存活”了七百余年的“软件”。传统制酒除要有很好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外,李渡酒能赢得良好声誉主要还有赖于李渡作坊独特的酿造技术,使得李渡酒具有“无色透明,窖香浓郁,醇厚绵甜,酒体丰满,香味协调,回味悠长,风格典型”的独特感觉[3]

传统制酒工艺主要集中在制曲、配料、发酵、蒸馏、勾兑这些“五必法”工艺上。而李渡酒在这些工艺上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这是目前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一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生产蒸馏酒的作坊遗址。”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认为,目前揭露的遗迹现象包含有横跨元、明、清至近现代的炉灶、晾堂、酒窖、蒸馏设施、墙基、水沟、路面、灰坑和砖柱等,“从考古角度讲完全能说明中国古代烧酒生产的工艺流程。”[4]无形文化遗产是整个李渡遗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古酒坊及遗址文化遗产中“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酒坊得以正常运转和延续的重要因素。李渡烧酒酿造工艺,2006年6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西省首批非物质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