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晋南北朝文献中的“白酒”考

一、关于魏晋南北朝文献中的“白酒”考

(一)关于“酎”考。孟乃昌认为,《齐民要术·笨曲并酒第六十六》里的“酎酒”条,说:“能饮好酒一斗者,唯禁得半升”,“三升不浇必死”。因此认为这里的“酎酒”就是蒸馏酒,理由有三:(1)这种酎酒“从效果上看只能是蒸馏酒,否则哪会有二十倍的效力?”(2)“酎”即再酿意(《说文》:“三重酿酒”),元朱德润《轧赖机酒赋》说“轧赖机酒……盖译语重酿酒也”,所以“酎”是烧酒。(3)日本蒸馏酒叫“烧酎”,是16世纪从我国传去的。“蒸馏酒在中国历千百年是以‘酎’为名来售买。”[25]

按:“酎”字见始于先秦典籍,《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见于尝酎。”《楚辞·大招》:“四酎并孰(熟)。”《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西汉用以祭祀的酒主要是“酎”,诸侯在宗庙祭祀时献给皇帝的助祭金称“酎金”,难道这说明周代、西汉就有蒸馏酒了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曰:“谓用酒水酿之,是再重之酒也;次又用再重之酒为水酿之,是三重之酒也。”此说是。重酿酒,再度酿造的酒,亦犹“酘”,范成大《吴郡志》说:“今里人酿酒,麴米与浆水已入瓮。翌日,又以米投之,有至一再投者,谓之‘酘’。其酒则清洌异常,今谓之‘五酘’。”按:“酘”有一酘、二酘、三酘(三重酿谓之酎)乃至九酘者。九酘又谓之“九酝”,分九次将酒饭投入曲液中进行反复酿造,这就是我国发酵史上著名的补料发酵法(又称“喂饭法”),后来成为黄酒酿造的加料方法。反复重酿方法与蒸馏制酒法相差太远,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朱德润用“重酿酒”解释轧赖机酒,并不是说凡“重酿酒”都是蒸馏酒,这里明显存在逻辑混乱的问题。再者,“能饮好酒一斗者,唯禁得半升”,“三升不浇必死”的记载版本,也有问题。台湾学者刘广定说:《四部备要》之学津讨原本、《丛书集成》之渐西村舍本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均作“升半”,而非“半升”,升半与“一斗”只差六倍多,三重酿后可将淡薄之酒变成浓酒,不必借助蒸馏:“这酎酒只比一般酒浓六倍多,不会是蒸馏酒”。[26]此说甚是。至于“蒸馏酒在中国历千百年是以‘酎’为名来售买”,不知有何根据。

至于日本的“烧酎”历史,日本学者说:“通过东南亚贸易而被引入的烧酎在冲绳被国产化是在1470年左右”,“成为烧酎的原料是唐薯被广泛栽培是18世纪后半叶的事。”[27]从中可见,日本烧酎的历史相当于我国的明代中叶以后,晚于我国蒸馏酒产生的元代,因此,我们更是无法援引日本出现的“酎酒”来证明远比元代早九百年的北魏时代就有蒸馏酒了。

(二)关于“白堕春醪”考。杨衔之《洛阳伽蓝记》卷四记载:

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晞,以甖贮酒,暴于日中。经一旬,其酒不动。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

孟乃昌认为,“醉而经月不醒”,酒度相当高,因而是蒸馏酒。[28]江玉祥认为“唐代少数民族的火烧酿酒法,其原理与北魏时北方使用的日暴酿酒法相同……这种用火烧酿酒法酿造的酒叫‘烧酒’,又叫‘烧春’”。[29]二人都认为“白堕春醪”是烧酒。按:烈日暴晒也好,高温发酵也好,“其原理不外两条:一是利用烈日暴晒,加快春酒内水分的蒸发,提高酒的纯度;另一个就是让春酒在高温下迅速发酵变酒,提高酒精的浓度。”[30]两种原理与蒸馏工艺相差甚远,因此二人也系推测。况且,“春醪”指的是春酒,而“醪”的本义就是“浊酒”,如醪药(酒药)、醪糒(酒和粮)、醪酒(醪糟酒,米酒)、醪醩(酒酿,江米酒)、醪醩(醪酒,甜酒)等,与蒸馏酒相差益远。

(三)关于“汾清”考。李百药《北齐书》卷十一记载武成帝礼遇河南康舒王孝瑜甚厚,手敕之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司徒鼎《从山西汾酒看蒸馏酒史》据此认为,这种汾酒的重要工艺特点为“清蒸二次清”,完全依蒸馏所得,所以“查历史可知,高湛以‘武成’称帝,是公元561年至564年的事,他的推荐‘汾清’,当不会晚于这四个年头。那么,蒸馏酒的出现,就应当比公元六世纪更早。”清修《山西通志》有“酒之美者……汾清亦称佳酿”,说的就是汾酒。按:《北齐书》中的清酒指的是过滤的酒,决非蒸馏酒;“汾清在元以前就有,但只是发酵酒”,[31]是有道理的。发酵酒也叫酿造酒,指的就是酿造后不经过蒸馏而可以直接饮用的酒。况且,《北齐书》也没有蒸馏工艺的记载,不知司徒鼎认定此“汾清”是蒸馏酒,来自何据;倘若因为后来的白酒名与古代的发酵酒名相同,而确认古代同名的酒也是蒸馏酒,是缺乏说服力的。再者,通过“清蒸二次清”(原料清蒸一次,发酵二次)的工艺生产清香型大曲老白干酒,也是后来的事情,不见于魏晋南北朝的典籍记载。

(四)关于“杯弓蛇影”考。关于“杯弓蛇影”的故事,主要见于:

1.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三《乐广传》:“常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座,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弓,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2.应劭《风俗通·怪神》:“予之祖父(应)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诣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

这两则“杯弓蛇影”的故事,居然被作为蒸馏酒的证据。刘慎训认为:若非酒度较高清彻透明之烧酒就不可能“出现‘杯弓蛇影’的现象”。[32]按:清酒也可以照见蛇影,非必蒸馏酒也,因此这两条资料不足以说明东汉、晋代产生了蒸馏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