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大曲 窖池群(四川省泸州市)
泸州老窖池位于四川省泸州中心城区三星街国窖广场,是浓香型白酒的发祥地。泸州大曲窖池群是这个老窖池的重点文物遗址。
早在1956年,“四川泸州老窖大曲酒”等研究课题已列入国家科委制订的12年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8年,四川省人民政府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对泸州老窖大曲酒的传统工艺和老窖窖龄进行了专门考察,一致认为这些老窖建成时间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1996年11月,泸州大曲老窖池群作为发现的第一个白酒工业文化遗产,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填补了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缺乏酿酒文物门类的空白。2006年6月,国家文化部正式颁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作为浓香型白酒的唯一代表名列其中;泸州大曲老窖池群作为“活文物”,已连续不间断使用了四百三十余年。2013年,泸州老窖明清古窖池群、古酿酒作坊以及三大天然藏酒洞,一并入选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3处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
作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位于四川省泸州市,主要分布在泸州市江阳、龙马潭两区,涵盖了十六个酿酒作坊[72]:温永盛窖池群,鼎丰恒窖池群,春和荣窖池群,永兴诚窖池群,洪兴和窖池群,协泰祥、裕厚祥、永生祥窖池群,胜发祥窖池群,桂花窖池群,大兴和窖池群,鸿盛祥、富生荣窖池群,生发荣窖池群,醇丰远窖池群,定记窖池群,协成窖池群,泉记窖池群,顺昌祥窖池群等。因而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烧酒作坊遗址。泸州市是全国老窖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其中保存完整且连续使用年代达400多年的明代老窖就有4口,连续使用百年以上的老窖池有400多口,目前已经发现扩大到1615口百年以上窖池及酿酒作坊。拥有全国保存最好、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是明朝万历年间所建的老窖池群。
对于白酒起源来说,本遗址与从时间跨度与白酒起源的证明强度来说,既没有刘伶醉烧锅遗址、李渡烧酒作坊遗址近八百年那么长,也没有水井街酒坊遗址四到六百年的时间长度。赵永康认为:“‘腊酿蒸鬻,候夏而出’的宋代泸州‘大酒’,是使用窖地对已经蒸煮糊化的酒糟进行发酵并且通过贮存老熟的蒸馏酒,是今日中国浓香型白酒的代表——泸州老窖大曲的前身。”[73]但根据《宋史》第八十一卷中《食货志》,生产“大酒”的不仅有泸州,还有“(四川)夔(今奉节)、建(今宜宾)、开(今开县)、施(今湖北省恩施)、泸(今泸州)、黔(今黔江)、涪(今涪陵)、黎(今汉源)、威州(今汶川)、梁山、云安(今云阳)”。本书第一章,笔者就提出:单凭《宋史》的简单记载,就以今天蒸馏制酒工艺以推古人,难免有主题先行之嫌;宋代的“蒸酒”就是在煮酒工艺基础上又新增的一种高温加热手段,与蒸馏酒有着根本区别。现在的“夔、建、开、施、泸、黔、涪、黎、威州、梁山、云安”没有一处考古能够证明《宋史》中的“大酒”就是蒸馏酒,包括泸州。张宿义、卢中明认为,“泸州酒文化的宋代遗址,都在长期的蒙古定蜀战争中遭到破坏”[74],但不能肯定它一定能证明宋代泸州就生产白酒。虽然“泸州老窖今天工艺的雏形始于宋代”,但并不等于说“雏形”时代的泸州大酒工艺就等同于今天的泸州老窖的蒸馏工艺。论者不察,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从而犯了简单不过的逻辑错误。“泸州大曲窖池群”最早的遗址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国窖1573,由此而定名),这时候的中国白酒至少发展了三百余年,中国的白酒已经高度发达了,“泸州大曲窖池群”的最大意义就在能充分证明明清中国白酒工艺的发达与白酒业的繁荣,而不是中国白酒的起源、产生。
道光年间进士张宗本《阅微壶杂记》第四卷《乡土杂拾》记道:
揭至元帝泰定年间(1324—1327),泸州始有脱颖而出者,曰:郭怀玉是也。郭氏祖籍戎州,而怀玉则为泸产。十四岁学艺,四十八岁则创制酿酒新曲药,名曰甘醇,用以酿出之酒,浓香甘洌,味醇可口,优于回味,更辅以技艺上之改造,至此而大曲成焉……。
一般认为,郭怀玉其人不仅是泸州酒业发展史上的伟大革新者,亦是第一代浓香大曲酒最早问世的“开山鼻祖”,为后世泸州曲酒业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重要贡献。如果此说成立,则泸州在中国白酒起源上的地位功不可没。但这只限于文献记载,而考古证明我国大曲工艺产生的典型代表,首推水井街坊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