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Zhōnghuámínguó)
(一)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Guónèigémìngzhànzhēng Shíqī)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4年改保安县为涿鹿县,属直隶省口北道。至1935年,涿鹿县沿用清制,设城东、城北城西、河南、西山、东三屯、美峪所、南山7个乡。之后,涿鹿县设4个区:第一区辖桑干河北39个村,第二区辖现怀来县沙城镇附近15个村,第三区辖桑干河南49个村,第四区辖南部山区94个村。
(二)抗日战争时期
(Kàngrìzhànzhēng Shíqī)
抗日战争时期,涿鹿县出现日伪控制区与抗日民主政府区划并存的局面。二者此消彼长,实际控制区域变化较大。1944年之后,日伪只控制了县城和交通要道两侧,广大农村几乎成为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日伪涿鹿县公署建立后,先后在全县设23个乡,并在乡下设甲,甲下设牌。
1.宣涿怀联合县
(Xuānzhuōhuái Liánhé Xiàn)
1938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晋察冀边区地方干部开赴平西,开辟抗日根据地,宣布建立宣(化)涿(鹿)怀(来)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相继开辟了谢家堡、桑园(现属怀来)、矾山、保岱4个区。5月,桑园、矾山、保岱3个区先后被日军占领。1939年春,宣涿怀联合县又先后开辟了6个区(涿鹿县境5个),辖区内村庄109个(涿鹿县境内70个)。一区(赵家蓬一带)辖21个村,二区(板铺一带)辖8个村,三区(梨园一带)辖10个村,四区(虸蚄口一带)辖9个村,五区(怀来李官营、歪头山一带)辖39个村,六区(大庙一带)辖22个村。
表1-2 1939年宣涿怀联合县行政区划一览表

2.怀涿联合县
(Huáizhuō Liánhé Xiàn)
1940年10月,日军大举进攻,宣涿怀地区大部沦陷。1941年1月,宣涿怀联合县撤销。1943年3月,平西(十一)地委在涿鹿东部建立怀(来)涿(鹿)地区办事处(后怀涿联合县),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开辟了6个区(涿鹿境内5个),辖区内村庄207个(涿鹿境内148个)。二区(太平堡、卧佛寺一带)辖33 个村,三区(杏园一带)辖30个村(含怀来境内21个村),四区(仓上一带)辖35个村,五区(五堡一带)辖39个村。1944年7月,在日伪统治的核心区域县城东部开辟了六区,辖28个村。1945年4月,在怀涿联合县和蔚涿宣联合县的接合部(吉庆堡、大斜阳、相广一带)开辟七区,辖28个村。
表1-3 1943年怀涿联合县行政区划一览表

3.蔚涿宣联合县
(Yǔzhuōxuān Liánhé Xiàn)
怀涿联合县建立的同时,平西地委在涿鹿西部建立了蔚(县)涿(鹿)宣(化)地区办事处(后蔚涿宣联合县)。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全县设7个区,涿鹿境内2个,即:四区(大堡、倒拉嘴一带)辖50个村,七区(傅家堡一带)辖60个村。
表1-4 1943年蔚涿宣联合县涿鹿境行政区划一览表

4.蔚涿联合县
(Yǔzhuō Liánhé Xiàn)
1944年12月,蔚涿宣联合县分为蔚涿联合县和宣化县。蔚涿联合县辖10个区(涿鹿县境内4个),即:七区(平方寺一带)辖33个村,八区(孙家沟一带)辖27个村,九区(禅坊一带)辖28个村,十区(倒拉嘴一带)辖22个村。宣化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涿鹿县境内设有两个区,即:一区(马军庄一带)辖24个村,二区(武家沟一带)辖14个村。
(三)解放战争时期
(Jiěfàngzhànzhēng Shíqī)
1945年9月至1946年10月,涿鹿县民主政府在全县辖1市13区(区号为二至十四)。
涿鹿市驻涿鹿城,辖涿鹿城关。二区治所太平堡,辖25个村;三区治所矾山堡,辖27个村;四区治所仓上,辖26个村;五区治所小矾山,辖32个村;六区治所尹文屯,辖30个村;七区治所大斜阳,辖29个村;八区治所保岱,辖29个村;九区治所大堡,辖28个村;十区治所倒拉嘴,辖24个村;十一区治所孙家沟,辖34个村;十二区治所马军庄,辖24个村;十三区治所上疃,辖31个村;十四区治所大庙,辖30个村。
表1-5 1944年宣化县涿鹿境行政区划一览表

表1-6 1945年宣化县涿鹿境行政区划一览表

表1-7 1946年涿鹿县行政区划一览表

续表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晋察冀解放区。10月12日,中共涿鹿县县委、县民主政府撤离县城,经下井沟等地转移南山老区,坚持对敌斗争。撤城前县委分为东山组、西山组、北山组,坚持“县不离县,区不离区,干部不离群众”,在县域游击。涿鹿市随之撤销。涿鹿县划归中共察南地委、专署领导。同月,国民党涿鹿县政府入驻涿鹿城,在全县实行乡、保、甲制。共设两镇、21个乡、260保。两镇为:县城第一镇,县城第二镇。21乡为:尹文屯乡、下太府乡、张家堡乡、北小庄乡、西二堡乡、武家沟乡、高堡乡、栾庄乡、上葫芦乡、广恩屯乡、辛庄乡、保岱乡、岔道乡、大堡乡、倒拉嘴乡、石门乡、谢家堡乡、大庙乡、马牙水乡、孙家沟乡、双树乡。
1947年1月,中共察哈尔省委在蔚县、涿鹿、宣化、怀安相邻的部分山区建立蔚涿宣联合县、宣涿怀(安)联合县。察南地委决定,涿鹿县八、九、十、十一区划归蔚涿宣联合县,十二区划归宣涿怀(安)联合县。3月,中共涿鹿县委决定建立矾山镇,3个月后撤销。此时,涿鹿县辖8个区,其中十三、十四区为巩固区,二、三、四、七区为共产党占优势的游击区,五、六区平川地带为国民党占优势的游击区。11月,晋察冀中央局决定,撤销察哈尔省,涿鹿县仍属六地委(察南)及专署管辖。
1948年1月,中共察南地委决定撤销宣涿怀(安)联合县,宣涿怀县十二区划归蔚涿宣联合县,仍为十二区。3月,蔚涿宣八、九、十区划归涿鹿县,此时,涿鹿县民主政府辖11个区。
下半年,除涿鹿城和几个孤立据点外,涿鹿大部被县民主政府控制。12月6日,涿鹿全境再次解放。7日,县民主政府由三道沟搬迁至县城办公。8日,涿鹿市(即县城)建立6个街公所。下旬,撤销蔚涿宣联合县,恢复涿鹿市,蔚涿宣所属十一、十二区重新划归涿鹿县。
1949年2月,县民主政府将原来1市13区缩划为10个区。辖区内有406个村。即:城区治所城关,辖25个街(村);上太府区治所上太府,辖44个村;保岱区治所董家房,辖31个村;五堡区治所五堡,辖39个村;矾山区治所矾山堡,辖42个村;太平堡区治所太平堡,辖39个村;上瞳区治所上疃,辖46个村;大庙区治所大庙,辖51个村;大堡区治所大堡,辖51个村;孙家沟区治所孙家沟,辖38个村。
表1-8 1949年涿鹿县辖行政区划一览表

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