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名沿革

第四节 地名沿革

涿鹿来自山名,因山有竹有鹿,此山形又似一只梅花鹿而得名为“竹鹿”。按“竹鹿”之音,分别记之以涿鹿、独鹿、浊鹿、浊漉、独漉等名称。汉高祖元年称涿鹿。

涿鹿县境,战国时期属上谷郡,称浊鹿。秦置涿鹿县(治黄帝故城),属上谷郡。汉在今涿鹿境设5县:茹县(治今张家堡东)、下落县(治今涿鹿县城西)、潘县(治今保岱)、涿鹿县(治今矾山)、雊瞀县(治今大堡),均属上谷郡。三国时期(220-265)设上谷郡(治今涿鹿城),为魏国幽州属地,设下落(洛)、涿鹿、潘县、雊瞀4县。魏末,㶟水(今桑干河)泛滥,下洛城毁,于今县城处筑新城。西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幽州上谷郡之属地置广宁郡(治下洛县城),仍属幽州,领统下洛、涿鹿、潘县。废雊瞀县。后赵(314-338)、前燕(338-350)、前秦(350-385)、后燕(385-396)相互窃据,先后统治涿鹿县境,广宁郡数易旗帜。直到北魏皇始三年(396),北魏统一此地,战乱稍息。南北朝时期,涿鹿县境先后为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的属地,政区设置为州、郡、县三级治。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幽州、冀州析为八州,涿鹿县境置燕州,治潘县城(今保岱),辖广宁郡(治今涿鹿城),同时将下洛县改为广宁县。广宁郡领涿鹿、广宁、潘县3县。北齐武平三年(572),于原潘县城(今保岱)置北燕州,废涿鹿、广宁二县,辖永丰、长宁二郡,永丰郡只设怀戎一县。隋开皇元年(581)废燕州,怀戎县改属幽州,大业三年(607)幽州改为涿郡。此时的怀戎县所辖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张家口市坝下地区(不含蔚县、阳原县)和北京市延庆区。唐武德七年(624),在怀戎县城(今保岱)置北燕州,唐贞观八年(634)改为妫州,领怀戎县。长庆二年(822),原妫州分为3州,涿鹿县境置新州(治今涿鹿城),辖4县,其中县境为永兴(今县城)矾山(今矾山)2县。辽会同元年(938)改新州为奉圣州(治今涿鹿城),属京西道,建置之初所辖范围广大,现境含永兴县(治今涿鹿城)、矾山县(今矾山)。金大安元年(1209)废奉圣州置德兴府,将永兴县为德兴县,德兴府领包括德兴、矾山在内的6县。元至元二年(1265)德兴府复为奉圣州,同时将德兴县复为永兴县,矾山县并入永兴县。元顺帝(后)至元四年(1338)奉圣州因地震改为“保安州”,领永兴县(治今涿鹿城)。明洪武三年(1370)保安州及永兴县被撤销,此地隶属北平都司管辖。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在原保安州城置保安卫。明永乐十三年(1415),复置保安州,为京师直隶州,无领县;明景泰二年(1451)保安卫治徙雷家站,雷家站改名新保安。清初保安州属直隶省宣化府。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保安州降为三级散州,县境许多地方分属怀来县、宣化县管辖,辖区缩小。1913年保安州改为保安县,隶属直隶省口北道,1914年改为涿鹿县。1929年隶属察哈尔省。

1938年3月成立共产党领导的宣涿怀(来)联合县,县政府驻地矾山,属平西专区。1941年1月宣涿怀联合县撤销,1943年3月成立怀涿联合县和蔚涿宣联合县,属北岳区第六专区。1944年12月从蔚涿宣联合县分出蔚涿联合县,1945年8月蔚涿联合县撤销,成立涿鹿县,民主政府由怀来麻黄峪迁至矾山,属察哈尔省察南专署(宣化)。1945年11 月,涿鹿县属察哈尔省察东第六专署。

1946年10月13日,国民党占领涿鹿城,成立国民党县政府。1946年10月-1947年2月共产党领导的县民主政府驻地迁至太平堡。1947年1月共产党北岳区第六专区重建蔚涿宣和宣涿怀(安)两个联合县,1948年1月宣涿怀联合县撤销,9月涿鹿解放。1948年12月撤销蔚涿宣联合县,涿鹿县仍归原属。1949年1月涿鹿县改属察哈尔省察南专区,8月撤销察南专区,由察哈尔省直接领导。1952年12月,撤销察哈尔省,涿鹿县划归河北省,涿鹿县属张家口专署。1958年11月怀来、涿鹿合并称怀来县。1959年5月,张家口专署与张家口市合并,怀来县属张家口市。1961年5月1日怀涿分县,复置涿鹿县,属张家口地区。1993年张家口地区与张家口市合并,涿鹿县属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