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Gǔjì)
(一)鼓楼(Gǔlóu)
鼓楼位于县城中心,原称文昌阁,习惯称之为鼓楼,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40°37′。由台基与楼(身)体两部分组成。台基边长14米,高8.5米,台下十字券洞,交通四方;台基由底而上逐渐收分,台面顶部四周围以女墙。四面券门各有匾额,南曰“文明”,东曰“捧日”,北曰“拱斗”,西曰“步蟾”,台基东面偏北角处内设券洞附阶以上下。
楼体为歇山式二层阁楼,重檐回廊,檐角微翘,铁马悬角。一层砖木结构,二层纯木结构,上下形制相近。下层南面勾连搭出廊,长3.6米,形似抱厦,俗称小天门。门楼斗拱下承匾额,上书“古涿鹿郡”,整体风貌古朴端庄,气势雄伟,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风格。
鼓楼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建成于十七年(1589)。崇祯十六年(1643)失火,是年秋重修,改建为文昌阁。清康熙十八年(1680)、六十年(1722)两次重修。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1982年、1998年三次修缮。1990年,审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观音禅寺(Guānyīn Chánsì)
观音禅寺位于县城北关,俗称北大寺,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有维修添建。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40°38′。因寺内有观音像,是当地人供奉观音、宣传佛教文化和举办佛教活动的场所,故名观音禅寺。原有屋宇136间,由于历史原因曾几遭毁坏,现存两个院落,48间房。东跨院有硬山顶式藏经楼1座,祖师殿3间及配房13间,藏经楼小巧玲珑,独特风格。西院为完整四合院。
1999年县政府在此设立文物所,重修了大殿、西殿、阁楼,重新安置了塑像,成为县城唯一的祭祀寺堂。同年审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清真寺(Qīngzhēn Sì)
清真寺位于县城东关礼拜寺街正中,坐西朝东,由照壁、山门、配房、大殿等构成。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2′,北纬40°37′。山门连接四周围墙,院内南北宽17米,东西长48米,呈规则矩形,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殿南北宽10.6米,东西长21.99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清真含有幽静高洁之意,崇尚清洁、信奉真主之义。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后数次维修。民国期间,寺内曾办回民学校。1983年县政府拨款4万元维修,2003年再次维修,保存较为完整。
寺门正对的高大影壁,与北京牛街清真寺同一风格。寺门高匾,上书正楷“清真寺”三字,雄浑刚劲,落款方印两枚、闲章一枚。步入寺门,南北两侧讲堂各3间、耳房各1间,北设沐浴室3间,另有南房3间。迎面为布阶大殿,匾题“万象真宗”“嘉庆己巳桂月”(书者无考)。该殿为“明三暗九”土木建筑,且融入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瓦头、滴水烧制有阿拉伯文。南北两侧外墙上的大型砖雕颇具艺术研究价值。后窑殿耸有八角楼阁,纯木结构,斗拱俨然。殿内三进,一进匾额“天休渥荷”“民国八年岁次己未荷月,闪象辰敬”;二进匾额“真实无妄”“同治九年岁次庚午孟冬榖旦” (书者无考);三进匾额“道统天人”“咸丰己未年瓜月榖旦”(书者无考)。殿内两侧顶角山头各有对应明代珍贵壁画18幅。取材多为梅兰竹菊、山水风景以及器皿图案,国内清真教堂罕见。
2007年,审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耶稣堂(Yēsūtáng)
耶稣堂位于鼓楼东街,亦称福音堂。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40°37′。始建于1924年,由挪威恩顾莲女士亲建,并布道十余年,后回国,由张永魁牧师主持。1950年曾作为察哈尔省立疗养医院,疗养抗美援朝伤病军人,带来了涿鹿县第一台X光机。“文化大革命”财产充公,成了城里居委会等单位的办公地,“文化大革命”后落实政策,1981年恢复宗教活动,2012年自筹资金130万元,建礼拜堂、办公楼。院内保留1924年建的西二楼、礼拜堂。
(五)清凉寺(Qīngliáng Sì)
清凉寺位于涿鹿镇北黄羊山(见第五节旅游景点)。
(六)河南寺(Hé'nán Sì)
河南寺位于武家沟镇西窑沟南桑干河南岸,始建于金代皇统(1141-1148),由民间捐赠筹款修建,取名“兴善寺”,后更名河南寺,亦称弥陀寺。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7′,北纬40°33′。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内设寺院、大殿、石碑等。
开山祖师为远禅,别号右鉴和尚。因历史变迁和战乱,几经损毁几经重修。第一次重修始于明成化年间,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秋完成;第二次重修于清雍正八年(1730)菊月;第三次重修于大清宣统元年(1909)。民国年间,方丈天中、徒弟源喜、徒孙广修、广慧曾修缮寺院。“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损毁。2007年8月开放,2016年修建大雄宝殿。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溪源魁星楼(Xīyuán Kuíxīnglóu)
溪源魁星楼位于武家沟镇溪源南山岭顶部的平地上,为六角攒尖顶楼阁式砖木结构,清代建筑。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8′,北纬40°31′。台基六角,边长2米,楼体二层高6米,上下均有狭窄回廓和角部明柱。底层正南开券门,其他五面开洞窗,中有木制楼梯通二层;二层六面设矩形窗。阁顶原有宝顶,已毁。楼内原有魁星泥塑像,已毁。
魁星楼造型小巧,风格别致,颇有文人气息。因民俗有魁星点状元的传说,建有此楼一度受世人、学子的崇拜,在民间很有影响。在全县乃至全市范围内,少见单独建魁星楼者。1990年、2009年重修。199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溪源龙王庙
(Xīyuán Lóngwángmiào)
溪源龙王庙位于武家沟镇溪源村口高冈上,由神殿、配殿、山门、戏台组成。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8′,北纬40°31′。寺院东西37米、南北20米,占地500平方米,布局完整,为典型的乡村庙宇。主体建筑三大殿分别建于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均为硬山顶式,殿内壁画较完好,院南面有卷棚戏台一座。2004年审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镇水塔(Zhènshuǐ Tǎ)
镇水塔位于县城西南25千米武家沟镇塔沟,建于金正隆五年(1160)。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4′,北纬40°19′。该塔为镇压桑干河狂澜而建,故名“镇水塔”。塔形呈八角七阶,塔高14米,边长2.45米,用青砖砌成。为南塔。另一座北塔在桑干河北的北山上。双塔隔河相望。1993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极乐寺(Jílè Sì)
位于五堡镇九堡,为供奉西方极乐世界创建者阿弥陀佛所建,故名极乐寺。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0′,北纬40°35′。内有“龙王殿”和“王龙圣母殿”,建于1492年,“关公堂”建于1637年。
(十一)广恩屯观音殿
(Guǎng'ēntún Guānyīndiàn)
广恩屯观音殿位于县城东南15千米的五堡镇广恩屯。建成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为卷棚式建筑。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2′,北纬40°34′。两面山墙内侧完好地保存着古老的壁画,54幅画面被分隔成一个个场景,并编号题名,按顺序排列。壁画的全称是《华严海会善知识曼荼罗图》,取材于《华严经》,表现的是善财童子为进入“法界”,自身圆满的过程。上面除了佛祖、菩萨之外,还有大量穿着明代服饰的仕女人物,以及园林建筑和室内陈设。构图类似明代木版刻印的绣像画。这些壁画笔法严谨细致,明显不同于北京法海寺壁画的皇家特点,更多地体现着与敦煌莫高窟一脉相承的民间画师的灵动之气。类似作品存世极少,格外珍贵。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保存着一幅与之相同的作品,为日本“文化财”(国宝)。根据观音殿明代天启年间的石香炉判断,壁画绘制于明末。
(十二)燕烽山炬禅师灵塔
(Yànfēngshān Jùchánshī Língtǎ)
燕烽山炬禅师灵塔位于矾山镇塔寺北,矗于山岭末端。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9′,北纬40°08′。塔为密檐式五层六角实心砖塔,通高12米,边长1.95米,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可分为须弥座、平座、仰莲三部分。须弥座高束腰,饰兽纹脚柱、斗拱、栏杆;塔身每面正中设砖雕假门窗,正面券门顶饰浮雕二龙戏珠匾额,上铭“燕峰山炬禅师灵塔”,塔背铭“金圣洲造塔匠人何子祯,正隆三年七月十五日”;上接五层塔檐,各级叠涩斗拱收檐,叠涩与菱牙砖相间出跳承砖檐;刹为宝顶式。砖塔整体保存较好,宝顶刹已残破,基部雕刻有破损。塔南、东有古杉树三株,大的一株,主干粗壮,树围可达3米;塔东南平坦处有一古寺遗址,有柱础、残砖碎瓦等遗物遗迹。1999年,该塔被审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马水长城
(Mǎshuǐ Chángchéng)
马水长城位于南部山区,亦称燕长城,因由燕国修建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115°29′,北纬39°51′-39°55′。距涿鹿县城58千米,为内长城,绵延于谢家堡、河东、蟒石口3个乡镇的高山峻岭之间。西起河东镇三家台村西,经赵家蓬、康家沟、城沟、马水城、香峰崖、岔河、九针台到白家口,东入北京市,南进涞水县。涿鹿境内长17.2千米,宽2米,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始建于战国时期的燕国,重修于明永乐八年(1410)。共有敌台41个,炮台3个,烽火台27个,城池1座。即马水城,古称马水口。此城建在南北两山之峡谷中,有东关、城里、西关3个居民点。两关城门毁坏坍塌,仅存西关券门及城里水门。全城东西长2000米左右,南北宽不足500米。1982年,马水长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四)狼窝明清建筑组群
(Lángwō Míngqīng Jiànzhùzūqún)
狼窝明清建筑组群位于卧佛寺乡狼窝,位置相对偏远孤立,村内现存残破不全的村庙两所,明清时期的民居两处,其中以阎库老宅保存较好。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5′,北纬40°17′。宅坐西朝东,东北角设艮字门,现存两进。由硬山大门进入,可见依墙照壁,为第一进,无主房(西房),正西乃二门(垂花门楼),南北配房各两间相对,东配房三间紧贴大门;自垂花门楼入二进,主房(西房)五间只有基址,北边配房三间尚存。
(十五)孔涧石塔(Kǒngjiàn Shítǎ)
孔涧石塔位于南山区谢家堡乡孔涧西北麻地沟,距沟口十多千米。塔石上刻字“圆寂祥公瑞峰觉灵”。石塔高6米余,石埠结构,呈六面六角形状。由塔座、塔室、塔身、塔顶四部分组成,共18层。塔座5层高1.4米。塔室4层高1米,朝东南处有高95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的石门1道,门上雕刻着凸出的五排三行计15个石钉。门有门转,可开可合。塔身9层高2.8米,塔呈圆锥形,下大上小,逐渐内收,直至塔刹。塔顶则由3个葫芦状石块雕刻而成,高约80厘米。塔由青石块组成,每层石块薄厚一样,但层与层却不相同。块石相连用棺木连接法,在每块条石相接处各凿一梯型石窝,然后用榆木银钉砸进石窝,将两块条石连接。据碑文记载,此塔修建于“大明成化十七年(1418)正月十八”。
(十六)小荆寺清真寺
(Xiǎojīngsì Qīngzhēnsì)
小荆寺清真寺位于大堡镇小荆寺,坐西朝东,分前后(南北)两院,占地面积1347平方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7′,北纬40°14′。北院较为完整,正东硬山大门,正对西大殿;大殿三间,前出廓,大殿西南缺角;南北配殿各六间相对,院内古树一株,高21米,直径1.3米,为千年古松。从北院到南院由大殿右侧小门入,南院另辟大门,坐落于东南巽方,现围墙门楼尚存。寺内建有大殿南北讲堂、沐浴室、阿訇住房、埋提房。
清朝末期建成,清道光年间大修一次。2007年被批准为开放宗教场所。
(十七)温泉寺(Wēnquán Sì)
温泉寺位于温泉屯,是当地人礼拜的寺庙。故名温泉寺。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6′,北纬40°34′。
(十八)石窑寺(Shíyáo Sì)
石窑寺位于河东镇瓦窑沟北,寺庙建在山中石窟内,故名石窑寺。因石窟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40°98′。
(十九)大乘寺(Dàchéng Sì)
大乘寺位于河东镇九亩地南,是大乘佛教寺庙,故名大乘寺。因佛教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7′,北纬40°56′。
(二十)黄土港天主教堂(Huángtǔgǎng Tiānzhǔjiàotáng)
黄土港天主教堂位于张家堡镇黄土港,是天主教徒进行礼拜的场所,故名黄土港天主教堂。因村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2′,北纬40°44′。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清朝年间建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一)胡家沟天主教堂
(Hújiāgōu Tiānzhǔjiàotáng)
胡家沟天主教堂位于谢家堡乡胡家沟,是天主教徒进行礼拜的场所,故名胡家沟天主教堂。因村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8′,北纬4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