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岱镇(Bǎodài Zhèn)

保岱镇(Bǎodài Zhèn)

保岱镇位于涿鹿县中北部、桑干河南岸,镇政府驻周庄距县城约4千米,距张家口市60千米。因镇政府原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8′-115°19′,北纬40°33′-40°35′。东与五堡镇、栾庄乡交界,西与武家沟镇毗邻,南与辉耀镇接壤,北与涿鹿镇、武家沟镇隔河相望。总面积100平方千米,地势南高北低,西南丘陵,东北河川。海拔554米~1462米,最低点东堡,最高点毛天岭。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9.1℃,1月平均气温-7.7℃,极端最低气温-23.9℃(1984年2月3日)。户籍9457户,30257人,均为汉族。行政区划代码130731104,行政级别为乡级,区划单位为镇,镇政府驻周庄。

保岱历史悠久,在中国历史上,保岱作为今北京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时间长达两千多年。唐尧虞舜传承华夏,定都于保岱。战国时期上谷郡在此置潘县,秦时设潘县。汉代为潘县,隶属上谷郡。西晋隶属广宁郡。北魏燕州治所设在今保岱。北齐(572)于原潘县城(今保岱)置北燕洲。隋为怀戎县,隶属涿郡。北周(577)改北燕州为燕州。唐武德七年(624)后,在保岱复置北燕州,贞观八年(634),改为妫州。公元689年由于突厥入侵,妫洲及怀戎县迁至旧怀来城。明、清后保岱属涿鹿县。

1943年3月,保岱一带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辖境内19村。1945年9月设八区(保岱),辖上葫芦、辉耀等29村。1949年2月设保岱区(董家房),辖31村。1950年1月设保岱区,4月更名二区(董家房);1953年5月二区设辛庄、下洪寺、保岱、张顺屯、辉耀、西相广、岔道、穆家沟8乡,辖41村;1956年6月撤区调整设董家房乡,辖方家沟、石家嘴等1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设麦田(1959年1月更名董家房,1960年12月更名保岱)人民公社,辖董家房、辉耀、马家庙、孙家沟4乡所属村(社);1961年5月分设保岱人民公社,辖下葫芦、下水谷等22个生产大队;1961年8月-1966年5月属保岱地区工委、办事处领导;1983年2月撤销公社复置保岱乡;1995年2月撤乡设保岱镇,镇政府迁驻周庄,辖22个村民委员会。

涿鹿是粮食大县,保岱镇是粮食主产区。现有耕地6万亩、套袋苹果基地5000亩,主要农产品为玉米、杏扁、葡萄、苹果、香椿、蔬菜等,主要树种有油松、山杨等,森林覆盖率37%。2004年与县粮食局合作注册了“彩恋”牌玉米商标。主要矿产以赤铁矿为主,分布在上下水谷一带,地质储量50万立方米。家和葡萄酿酒有限责任公司坐落镇域,三祖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涿鹿县唯一一家以粗杂粮速食面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大秦铁路、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镇域。有小学3所,幼儿园两所,中心卫生院1所。

保岱镇标准地名图

表2-5 保岱镇村名一览表

一、董家房村民委员会

(Dǒngjiāfá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董家房村民委员会驻董家房,位于保岱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8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6′,北纬40°30′。东距上洪寺2.2千米,西距白草地2.5千米,南距茶房1千米,北距辛庄1.6千米。总面积4.84平方千米,有两个居民点,281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

董家房,战国时期,此地是燕国一名姓董的士大夫俸禄地,后人在此定居取名永安。明初村周筑墙,更名永安堡。明弘治四年(1491)山洪倾至,旧堡被毁,重建后更名董家房。因姓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下洪寺乡,1956年6月属董家房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49年2月-1956年6月为二区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1961年5月为董家房乡人民委员会(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杨世南系该村人。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东。

二、茶房村民委员会

(Cháfá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茶房村民委员会驻茶房,位于保岱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3.7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5′,北纬40°22′。东距黄土坡3千米,西距窑子头4.2千米,南距甘庄4.4千米,北距董家房1.1千米。总面积3.47平方千米,182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灌淤土质。以农业为主。

约在明代中期,蔚县蔡家庄李天官经常从京城回乡,在此地设茶站,明末建村,取名茶房。因茶站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6年11月中旬,共产党地方干部王纯、赵美林带领八区区干部、区小队,在茶房活捉国民党94军43医官及通讯员4人。同时,七区护地队抓获国民党兵1人。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下洪寺乡,1956年6月属董家房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中。

三、上洪寺村民委员会

(Shànghóngsì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上洪寺村民委员会驻上洪寺村,位于保岱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2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7′,北纬40°31′。东距胥窑房2.3千米,西距辛庄2.9千米,南距黄土坡3.7千米,北距下洪寺0.5千米。总面积2.12平方千米,185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汉初潘县县令上任路过此地,发现路边禾生双穗,认为是块福地,就任后便下令在此建座寺庙,并亲自命名为“鸿蒙寺”,该村名为鸿寺,后演变为洪寺。明弘治四年(1491)山洪倾至,村被沟一分为二,沟南为上洪寺,沟北为下洪寺。因寺庙和地理位置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下洪寺乡,1956年6月属董家房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中。

四、下洪寺村民委员会

(Xiàhóngsì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下洪寺村民委员会驻下洪寺,位于保岱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7′,北纬40°32′。东距胥窑房2.5千米,西距辛庄2.8千米,南距上洪寺0.55千米,北距傅庄2.7千米。总面积3.63平方千米,227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地名来历寓意同上洪寺。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6年11月21日,八区、五区30多名干部、队员联合袭击夜宿下洪寺的国民党还乡团一个小队,击毙国民党县政府民政科长,活捉小队长韩亮。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49年7月4日,下洪寺村初小教师宋生全,为救落水女学生任英献出20岁宝贵生命,宋全生为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下洪寺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二区下洪寺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属董家房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中。

五、辛庄村民委员会

(Xīn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辛庄村民委员会由辛庄、西房两个居民点组成,驻辛庄村,位于保岱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9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6′,北纬40°16′。东距下洪寺2.8千米,西距方家沟2.6千米,南距董家房1.6千米,北距张庄2.5千米。总面积5.9平方千米,306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原始社会末期有人类居住。秦代建村后,因此地有祭祀尧舜神台得名“清神台”,后神台被毁,改村名为辛庄,意为不靠祈神吃饭而靠辛勤劳动维持生活。有诗为证:“神台无神采,勿如依手开,朝夕勤耕耘,洞宾自然来。”因“辛”取辛勤之意,以村民劳动精神得名。西房,清康熙元年(1662)孙家沟村姓孙的一户迁到此地居住种地,原取名孙家房。该村隶属辛庄大队,又位于辛庄西侧,后更名西房。因地理位置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二区辛庄乡人民政府驻地。1953年5月属二区辛庄乡。1956年6月属董家房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

六、白草地村民委员会

(Báicǎodì Cūnmínwěiyuánhuì)

白草地村民委员会驻白草地,位于保岱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6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3′,北纬40°30′。东距董家房2.5千米,西距溪源5.9千米,南距保岱2.1千米,北距方家沟2.7千米。总面积0.5平方千米,21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清初,窑子头一户唐姓人家迁到此地,杂草丛生,十分荒凉,建村后取名百草地,后演变成白草地。因“百草地”演变得名。亦传说神农氏尝百草于此,故名百草地。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辛庄乡,1956年6月属董家房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

七、方家沟村民委员会

(Fāngjiā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方家沟村民委员会驻方家沟,位于保岱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3′,北纬40°33′。东距周庄6.2千米,西距上葫芦6千米,南距白草地2.7千米,北距石子坡3.4千米。总面积5.25平方千米,176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明代中期,下葫芦一户方姓人家迁至此沟建村,故名方家沟。因姓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辛庄乡,1956年6月属董家房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董铁城系该村人。

八、下葫芦村民委员会

(Xiàhúlú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下葫芦村民委员会驻下葫芦,位于保岱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7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1′,北纬40°34′。东距易庄4千米,西距长疃2.8千米,南距窑子头5.6千米,北距水泉庄2.9千米。总面积5.9平方千米,158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明成化十四年(1478)山西移民建村,官府取名复字屯,后村民引用原山西村名中“葫芦”二字,相对上葫芦改为下葫芦。因原村名得名。亦说,约明初建村,初名复字屯,后因地处山湾,形似葫芦状又相对上葫芦,故名下葫芦。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孙家沟区,1950年5月属八区(孙家沟),1953年5月属八区上葫芦乡,1955年12月属二区(保岱)上葫芦乡,1956年6月属上葫芦乡,1958年7月属孙家沟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

九、保岱村民委员会

(Bǎodài Cūnmínwěiyuánhuì)

保岱村民委员会驻保岱,位于保岱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3′,北纬40°28′。东距黄土坡5.2千米,西距窑子头1.5千米,南距甘庄2.7千米,北距白草地2千米。总面积6.67平方千米,332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少砾质轻壤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此地釜山拱卫、竹林茂密、鸟语花香、溪水淙淙,可谓一个“幽溪鹿过苔还静,林深风吹鸟不知”的自然幽美地带。传说中神农氏在此驾驭梅花鹿始种谷物。尧、舜帝建过都城,名曰宝带,后演变为保岱。因传说得名。秦代潘县治,北魏废,北齐置北燕州、怀戎县,唐初置妫州。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6年10月13日,国民党十六军占领涿鹿县城,在保岱、矾山等河川要道设立据点,培植反动武装。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45年9月-1950年5月为八区区公所驻地;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二区保岱乡人民政府驻地;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保岱乡,1956年6月属董家房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6年2月属保岱镇。1961年5月-1995年2月为保岱镇(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

十、石家嘴村民委员会

(Shíjiāzuǐ Cūnmínwěiyuánhuì)

石家嘴村民委员会驻石家嘴,位于保岱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8.6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2′,北纬40°26′。东距甘庄2.1千米,西距孙家沟5.9千米,南距下水谷2.5千米,北距水沟2千米。总面积2.76平方千米,27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明嘉靖年间(1522-1566),辉耀石姓人家在此开荒种地并居住建村,取名石家堡,又因村口有一石台形似鹰嘴,故名石家嘴。因姓和地貌特点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保岱乡,1956年6月属董家房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

十一、水沟村民委员会

(Shuǐ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水沟村民委员会由南水沟、北水沟两个居民点组成,驻南水沟,位于保岱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7.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1′,北纬40°28′。东距保岱2千米,西距孙家沟5.3千米,南距石家嘴1.9千米,北距窑子头1.3千米。总面积4.31平方千米,33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种植十片杏而闻名全县。

南水沟,据村观音殿匾文记载:唐太和四年(830)建村,位于水沟之南,故名南水沟。因地理位置得名。约320人。北水沟,地名来历同南水沟,位于水沟之北,故名北水沟。因地理位置得名。约10人。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保岱乡,1956年6月属董家房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

十二、窑子头村民委员会

(Yáozǐtóu Cūnmínwěiyuánhuì)

窑子头村民委员会驻窑子头,位于保岱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6.4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2′,北纬40°29′。东距保岱1.5千米,西距护路湾3.9千米,南距水沟1.34千米,北距方家沟4.1千米。总面积9.58平方千米,234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原始社会末期有人类居住。相传舜帝就出生在此地(姚墟),并在窑子头后边历山耕耘,原名姚子屯,后演变为窑子头。因历史名称得名。又据《保安州志》记载:隋初怀戎县武官唐千在此告老,依山凿洞,砌石为家,取名窑子头。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保岱乡,1956年6月属董家房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

(Xī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西堡村民委员会驻西堡,位于保岱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6′,北纬40°34′。东距王庄0.16千米,西距张庄1.2千米,南距下洪寺2.6千米,北距西头堡2.1千米。面积1.84平方千米,122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中壤质灌淤土质。以农业为主。

汉初建村。西堡和现在的东堡、王庄、傅庄原为一个村,东堡、西堡为移民村,统称张顺屯。1961年分为4个行政村,地处西侧,故名西堡。因地理位置得名。

1943年3月时称张顺屯,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张顺屯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二区张顺屯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属高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设西堡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

十三、西堡村民委员会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

十四、东堡村民委员会

(Dōng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东堡村民委员会驻东堡,位于保岱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7′,北纬40°34′。东距康庄2.8千米,西距易庄2.9千米,南距周庄2.2千米,北距西二堡1.7千米。总面积2.3平方千米,83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地名来历同西堡,地处东侧,故名东堡。因地理位置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张顺屯乡,1956年6月属高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设东堡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

十五、王庄村民委员会

(Wáng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王庄村民委员会驻王庄,位于保岱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9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7′,北纬40°34′。东距傅庄0.37千米,西距西堡0.2千米,南距下洪寺2.7千米,北距西头堡2.1千米。总面积0.76平方千米,58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地名来历同西堡,王姓为主,故名王庄。因姓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张顺屯乡,1956年6月属高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设王庄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

十六、傅庄村民委员会

(Fù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傅庄村民委员会驻傅庄,位于保岱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2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7′,北纬40°34′。东距康庄3千米,西距王庄0.33千米,南距下洪寺2.7千米,北距东堡0.45千米。总面积1.09平方千米,67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地名来历同西堡,傅姓为主,故名傅庄。因姓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张顺屯乡,1956年6月属高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设傅庄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

十七、张庄村民委员会

(Zhāng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张庄村民委员会驻张庄,位于保岱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9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5′,北纬40°34′。东距西堡1.2千米,西距易庄1.02千米,南距辛庄2.5千米,北距西头堡2.6千米。总面积1.1平方千米,48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中壤质灌淤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蔬菜。

该村有龙山文化遗址分布。明宣德年间(1426-1435),张顺屯的几户张姓迁此另建新庄,故名张庄。因姓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张顺屯乡,1956年6月属高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

十八、易庄村民委员会

(Yì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易庄村民委员会驻易庄,位于保岱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8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4′,北纬40°34′。东距张庄1千米,西距下葫芦4千米,南距辛庄2.7千米,北距朝阳寺1.3千米。总面积3.4平方千米,109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原址在村西孤山,因环境恶劣逐步移至此地定居,取名移庄,后演变为易庄。因迁移得名。亦说,明景泰三年(1452),朝廷实行移民屯垦,山东济南府陈、王、易几户奉诏迁此定居取名移庄,后演变为易庄。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张顺屯乡,1956年6月属高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

十九、甘庄村民委员会

(Gān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甘庄村民委员会驻甘庄,位于保岱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8.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4′,北纬40°26′。东距泉子沟6.6千米,西距石家嘴2.1千米,南距辉耀2.7千米,北距保岱2.7千米。总面积6.78平方千米,184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明代中期(1460-1550),下水谷有14户刘姓迁此定居,因水源奇缺,取名十四小干庄,后村人向往幸福,憧憬美好,故称甘庄。因来源和寓意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辉耀乡,1956年6月属辉耀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东。

二十、周庄村民委员会

(Zhōu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周庄村民委员会驻周庄,位于保岱镇东北部,为镇政府驻地。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8′,北纬40°33′。东距新胡庄0.6千米,西距张庄3.3千米,南距上洪寺1.8千米,北距杨家屯4.2千米。总面积1.82千米,115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明末清初(1628-1662)建村。由新胜屯、囫囵两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村,取名囫囵。清初,村人认为囫囵之名含有不祥之意,又因周姓为首户,更名周家庄,简称周庄。因姓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张顺屯乡,1956年6月属高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1995年2月为保岱镇人民政府驻地。

二十一、上水谷村民委员会

(Shàngshuǐg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上水谷村民委员会驻上水谷,位于保岱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1.9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9′,北纬40°24′。东距下水谷2.7千米,西距小流水沟2.6千米,南距水潮梁10千米,北距护路湾6.1千米。总面积22.91平方千米,22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明末,湖广几户移民奉诏迁此定居,地处山谷,谷中渗水,又在水谷上侧建村,故称上水谷。因地理位置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辉耀乡,1956年6月属辉耀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

二十二、下水谷村民委员会

(Xiàshuǐg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下水谷村民委员会由下水谷、骆驼梁两个居民点组成,驻下水谷,位于保岱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1.0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1′,北纬40°24′。东距辉耀3.6千米,西距上水谷2.7千米,南距蔡家沟4.4千米,北距石家嘴2.5千米。总面积69.5平方千米,有两个居民点,40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下水谷,原始社会末期有人类居住,有夏文化遗址分布。地名来历同上水谷,在水谷下侧建村,故称下水谷。因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得名。骆驼梁,清末,一户张姓人家从孙家沟迁此定居,该地形似驼峰,故名骆驼梁。因地貌特点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辉耀乡,1956年6月属辉耀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保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保岱乡,1995年2月属保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