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八景(Zhuōlù Bājǐng)

四、涿鹿八景(Zhuōlù Bājǐng)

涿鹿八景见于康熙年《保安州志》。2009年《涿鹿县志》收录。

(一)黄阳雨笠(Huángyáng Yǔlì)

黄阳即黄阳山,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约4千米,传说黄伯阳曾修炼于此,故称“黄阳山”,又称黄羊山。黄阳山群峰连绵,高入云端,像一道天然屏障,为涿鹿河川挡住了自西北而来的风沙,使这里与仅隔一山的宣化区境气候有了明显的差别。

雨笠为黄阳山一自然景观。夏秋之季,每当白云卧顶,黄阳山头上像戴一顶笠帽的时候,涿鹿境内必定降雨。所以,涿鹿有“黄阳山戴帽,长工睡觉”的谚语。《保安州志》载:“黄阳山……苍峦耸秀,云发则雨。”“每云覆其上,民谣谓之‘戴帽′,则必雨。”这奇特的景致,即称之为“黄阳雨笠”。

传说,黄帝战蚩尤时利用此景预测天气,“天伐蚩尤”。后人便取“祥瑞”之意,把这一自然现象称为“景云之瑞”。

(二)鸡鸣晴岚(Jīmíng Qínglán)

鸡鸣是指鸡鸣山。鸡鸣山位于涿鹿县城东北15千米处,今属下花园区。鸡鸣山高耸于塞外咽喉要道,山峰险峻,秀丽壮观。《保安州志》载:“此山雄峙尊严,如华表参天,翠屏映日。”北魏和平元年(460)五月,文成帝葬昭太后常氏于此山。为此,该山被称为“奶奶山”。北魏太和五年(481),孝文帝在此建碧霞元君殿。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驻跸此山,夜闻山上有鸡鸣声,该山又被称为鸡鸣山。据史书记载,北魏文成帝、唐太宗、辽圣宗、萧太后、元顺帝、明英宗、清圣祖都曾登临鸡鸣山。

(三)桑干秋涨

(Sānggān Qiūzhǎng)

桑干河位于县城南。桑干秋涨是桑干河暴发山洪时的情景。每当夏秋之季,暴雨骤至,山洪猛发,洪峰陡起,涛声如雷,惊心动魄,传至数十里之遥。《保安州志》载:桑干秋涨时,“峻湍奔放,声如鲸吼。自明万历初年,郡侯刘公创开惠民渠,逐渐增添沟洫。绳绳遍野,水升翠微。”新中国成立后,上游多处开渠闸库,河水流量减少。1980年代末,桑干河成为季节河,即使汛期,水量亦不满河道一半。“桑干秋涨”已不复见。

(四)鹿野耕耘(Lùyě Gēngyún)

桑干河两岸田野鹿野即涿鹿之田野。明永乐十四年(1416)后,大批移民迁入保安州。官府通过划地授田、提供农具及安家置业的方法安置移民,老百姓耕者有其田。咱们的田,咱们的地,咱们的锄头,咱们的犁。岁岁春暖花开、冰雪消融之时,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挥锹整田,开犁播种。犁牛遍地走,夫妻耕田忙。一家人播种希望,收获成功。特别是明万历三年(1575)开渠之后,桑干河两岸引水灌溉,旱可浇、涝可排,鹿野稻田万顷,麦浪千畴,瓜园浮绿,蛙鼓鸣畦。《保安州志》载:“自刘公导民开渠,高粮万顷,麦浪千畴,瓜园时享,稻畦鸣蛙。”

八景之中,唯“鹿野耕耘”最富田园景色,最有平民精神,最展辽阔画卷,最具青春活力。“鹿野耕耘”仅存200年左右,到清顺治元年(1644)颁布圈地令后,桑干河两岸大片农田被满人圈占,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鹿野耕耘”景观不复存在。《保安州志》不敢直书满人圈地的危害,只得在写“鹿野耕耘”之时,用了“未行圈拨之前”之句。

(五)笔架彩霞(Bǐjià Cǎixiá)

笔架山在县城西南17千米处,笔架彩霞说的是笔架山的自然景观。主峰海拔1273.8米,左右两峰稍低于主峰,与主峰距离相等。三峰并秀,酷似笔架,得名笔架山。《保安州志》说,笔架山“三峰突起,望若笔架”。据称,仓颉造字的“山”字即是见了笔架山之后,萌生出来的灵感。

清晨,旭日初升,朝霞涂于三峰之上,山涧紫气缭绕,充满诗情画意。傍晚,夕阳西照,山顶上空飘荡起一片绮丽的彩霞,给笔架镶上一道鲜亮耀眼的金色轮廓,故称之为“笔架彩霞”。

(六)龙门叠翠(Lóngmén Diécuì)

龙门山位于县城西南13千米的溪源,是笔架山向东延伸的支脉。龙门叠翠是涿鹿龙门山的奇景。相传,炎帝、舜帝均在此山耕耘。斯山西北有一山峡,两壁峭岩陡立,嵯峨对峙,状似天阙,对峙成门,故谓之龙门山。龙门之内是一个方圆数百米的石湖,迎面大山屏立,山腰中有3个天然岩孔,溪水从山的顶峰顺孔飞流,直泻而下,形成三道并连层迭的瀑布,银帘垂挂,清澈透明,喷珠溅玉,故称龙门三叠翠。春季,龙门峡三道飞瀑四周,桃花红、梨花白、杏花粉、杨柳绿,山上魁星阁高耸,山下飞檐、斗拱、雕梁画柱的龙门寺在树木丛中半隐半露,其景格外幽雅。冬天,冰景更为奇绝,三道飞瀑形成玉雕般的冰川,造型万千,游人流连忘返。《保安州志》记:龙门叠翠两峡对峙,如石裂天开;峭直齐平,疑神工鬼斧。瀑布飞空,藤萝互映;见者惊吕梁之硡,游人有匡庐之兴,允为宣左奇观。“龙门晚翠”改为“龙门叠翠”,又在龙门之后加“三”,称之龙门三迭(叠)翠。龙门瀑布在飞空之后,又“藤萝互映”,数股飞天之水相互分合,如此三迭(叠),1958年修建龙门水库,使此景顿失神韵。

(七)矾山霁雪(Fánshān Jíxuě)

矾山在县城东南42千米处,矾山霁雪说的是矾山川冬季的雪景。矾山川方圆百里,周围有东、西灵山、大黑山等群山环抱。雪霁之时,登高远眺,银妆素裹,辉天眩地;四周群山,恰似巨蟒披鳞,光照碧宇,好一派壮丽的北国风光!史载,燕王扫北,住燕王沟一带,正逢大雪方霁,乘骑观望雪景,遂作诗一首:白絮舞蹁跹,天地生浩烟。人称江南景,不及北国川。

(八)温泉晨澜

(Wēnquán Chénlán)

温泉位于县城东南15千米的温泉屯东0.5千米处,温泉晨澜展现的是温泉的晨景。《保安州志》载,“温泉即汤泉,煮米成炊,浴之可以疗病,且除疮,州民视为药泉。”清晨,在朝霞映照下,泉上祥雾缭绕,似大海波澜,故称“温泉晨澜”。

该温泉距桥山黄帝陵寝只有3千米,为适应祭祀黄帝的需要,大约在虞舜时,便在温泉旁建“行舍”,作为登桥山祭黄帝之前沐浴的地方。公元4世纪末,北魏重建温泉行宫,称之为南宫。《魏书》记,南宫朱栏桥跨,重楼复阁,泉吐雾气,颇似仙境。北魏先后有五个皇帝六次“幸涿鹿临驻温泉行宫”。元末温泉枯竭,温泉宫殿化为飞灰,“温泉晨澜”一景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