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石口镇(Mǎngshíkǒu Zhèn)

蟒石口镇(Mǎngshíkǒu Zhèn)

蟒石口镇位于涿鹿县南部山区,距县城100千米。因镇政府原驻地得名。2002年乡政府驻地迁至北峪。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115°33′,北纬39°78′-39°95′。东与涞水县交界,西、南与大河南镇接壤,北与河东镇毗邻。地势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海拔514~1650米。最低点香峰岩,最高点龙泉湖。主要山峰有大岭刺尖、二道尖、北岔尖。总面积295平方千米。户籍4220户,9469人,均为汉族。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行政区划代码130731111,行政级别为乡级,区划单位为镇。

战国时期属赵国,后属易州。1938年3月设涞水县三区(蟒石口、大河南一带)。1949年7月涞水县调整行政区划,设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0年1月蟒石口一带属涞水县六区(汤各庄),6月六区大部和八区大部合并新设六区(大河南)。1953年6月,六区在境内设皮罗、穆家庄、大峪口、蟒石口4个乡。1958年10月属易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61年冬,设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划归涿鹿,设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辖马兰涧、苗树等19个生产大队。1962年1月属赵家蓬(下河庄)区委、区公所领导。1983年2月撤销公社复置蟒石口乡建置。2008年8月撤乡建镇,设蟒石口镇,辖17个村民委员会。

现有耕地2318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谷子、葵花、蔬菜、杂粮等。林地43455亩,森林覆盖率60%。主要矿产有金、铁、海泡石等。蟒石口河自大峪口村北入境流经16千米,由北向南入拒马河,系大清河水系。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镇域。有小学1所,幼儿园12所,镇卫生院1所,集贸市场2个。

蟒石口镇标准地名图

表2-13 蟒石口镇村名一览表

续表

一、马水村民委员会

(Mǎshuǐ Cūnmínwěiyuánhuì)

马水村民委员会由马水、城里、东关、西关、砖窑沟、马虎巷、狼山等7个居民点组成,驻马水,位于蟒石口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7.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北纬39°75′。东距城里0.28千米,西距西关0.4千米,南距黄花口5.1千米,北距连家沟2千米。总面积18.21平方千米,63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马水,战国时期,此地系燕国与赵国的边塞。因系边关要塞,朝廷筑马水城镇守,该村正处城里,故名马水城(城里、东关、西关),又称马水口。亦传,燕国太子丹带兵来这里打仗,在此地宿营后,无水甚渴,有一马用蹄刨地后就出了一湾水,后人称马刨泉。建村后故名马水。因历史事件得名。存明长城,省保单位。城里,此地系明初边关要塞,曾派守备官员筑城镇守,该村正处马水城里,故名城里(1989年后称马水)。因地理位置得名。约170人。东关,据高振山、韦永禄提供:马水村在清朝时,属一座小城,村在东门,故名东关。因方位得名。约170人。西关,地名来历同东关,村在西门,故名西关。因方位得名。约140人。砖窑沟,据高振山、韦永禄提供:此地在很久前,有一座烧砖的窑,故名砖窑沟。因砖窑得名。约120人。马虎巷,相传,此地天气不好时,由于光线发暗,从远处看得模糊(当地人马虎/模糊同音),故名马虎巷。不足10人。狼山,相传,此地以前有狼出没,故名狼山。因狼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4年属涞水县蟒石口乡,1958年10月属易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1年冬属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蟒石口乡,2008年10月属蟒石口镇。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中。

二、穆家庄村民委员会

(Mùjiā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穆家庄村民委员会由穆家庄、西沟、安子沟等3个居民点组成,驻穆家庄,位于蟒石口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5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6′,北纬39°82′。东距西关1.8千米,西距马兰3.9千米,南距煤头安1.1千米,北距砖窑沟1.1千米。总面积3.95平方千米,38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据村人张庆明、张沛明等提供:约元代建村。穆姓首居,故名穆家庄。因姓得名。西沟,因位于村西边而得名。安子沟,因山形似马鞍子而得名。都已无人居住。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4年属涞水县蟒石口乡。1953年6月-1958年7月为涞水县六区穆家庄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10月属易县蟒石口人民公社(乡),1961年冬属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蟒石口乡,2008年10月属蟒石口镇。

三、下庄河村民委员会

(Xiàzhuānghé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下庄河村民委员会由下庄河、梅头安、香房、后沟、榆树河等5个居民点组成,驻下庄河,位于蟒石口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4.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北纬39°81′。东距煤头安1千米,西距喜武沟2.4千米,南距蟒石口2.9千米,北距后沟0.7千米。总面积3.24平方千米,有4个居民点,69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下庄河,本地能控制南、北、东、西、西北、东南六条通道,建村后故名下庄豁,后称下庄河(庄,六轨之道)。因“下庄豁”演变得名。煤头安,据村人郝敬国、张沛珠提供:该村地处下庄河东面一平台上,民房分布像一朵梅花,梅、眉谐音,故名梅头安。因形状得名。约90人。香房,古时此地有一座庙,香火很旺,故名香房。因庙的香火旺得名。约70人。后沟,地处下庄河村后的山沟里,故名后沟。因地理位置得名。不足10人。榆树河,因河边榆树而得名。已无人居住。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7年冬,共产党北山团一个连队护送团长等领导干部到下庄河参加地委召开的土地会议,路经黄石塘岭,由于大雪封山,天气过冷,冻死冻伤24人。1954年属涞水县蟒石口乡。1953年6月-1958年7月为涞水县六区下庄河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10月属易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1年冬属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7月为下庄河区公所驻地。1983年2月属蟒石口乡,2008年10月属蟒石口镇。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中。

四、鱼水村民委员会

(Yúshuǐ Cūnmínwěiyuánhuì)

鱼水村民委员会驻鱼水,位于蟒石口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4.2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4′,北纬39°82′。东距后沟1千米,西距喜武沟1.3千米,南距马兰涧1.9千米,北距定乐安1.8千米。总面积1.68平方千米,14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据村人刘永启、刘成文提供:该地有一天然水池,池中有鱼,唐代建村取名鱼水,标志该村有鱼有水,生活条件充裕。因鱼得名。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4年属涞水县蟒石口乡,1958年10月属易县蟒石口人民公社(乡),1961年冬属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蟒石口乡,2008年10月属蟒石口镇。

五、定乐安村民委员会

(Dìnglè'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定乐安村民委员会由定乐安、城沟、东沟等4个居民点组成,驻定乐安,位于蟒石口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3′,北纬39°83′。东距砖窑沟3.3千米,西距聚宝台2.66千米,南距鱼水1.8千米,北距城沟2.9千米。总面积9.51平方千米,34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定乐安,元代末,中原一部分难民为避战乱,逃此定居,向往生活永远安定快乐,故名定乐安。因寓意得名。城沟,约汉初建村。因四面环山,好似天然城池,故名城沟。因地理位置得名。约40人。东沟、西沟因位置得名。都已无人居住。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4年属涞水县蟒石口乡,1958年10月属易县蟒石口人民公社(乡),1961年冬属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蟒石口乡,2008年10月属蟒石口镇。

六、马兰村民委员会

(Mǎlán Cūnmínwěiyuánhuì)

马兰村民委员会由马兰、喜武沟、葡萄峪、聚宝台等4个居民点组成,驻马兰,位于蟒石口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4.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2′,北纬39°82′。东距鱼水1.8千米,西距北台沟3.6千米,南距华啦巷1.9千米,北距定乐安1.4千米。总面积8.83平方千米,49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马兰,约明初建村。地处马兰河上游,故名马兰。因马兰河得名。喜武沟,清朝时马水驻军习武之地,习喜谐音,故名喜武沟。因是习武之地得名。约90人。葡萄峪,据村人韦永安、赵喜秀提供:很久以前此处盛产山葡萄,故名葡萄峪。因葡萄得名。约60人。聚宝台,据村人韦永安、赵喜秀提供:建村时村民贫穷,人们渴望富裕,故名聚宝台。因寓意得名。约40人。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4年属涞水县蟒石口乡,1958年10月属易县蟒石口人民公社(乡),1961年冬属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蟒石口乡,2008年10月属蟒石口镇。

七、马兰涧村民委员会

(Mǎlánjiàn Cūnmínwěiyuánhuì)

马兰涧村民委员会由马兰涧、桦啦巷两个居民点组成,驻马兰涧,位于蟒石口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4′,北纬39°80′。东距道沟5.7千米,西距华啦巷口0.9千米,南距蟒石口1.2千米,北距香房0.6千米。总面积3.33平方千米,30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约明初建村。该村地处山涧,故名马兰涧。因地理位置得名。桦啦巷,据村人周喜生、许海提供:该村古时生长很多桦树,故名桦啦巷。因桦树得名。不足10人。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4年属涞水县蟒石口乡,1958年10月属易县蟒石口人民公社(乡),1961年冬属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蟒石口乡,2008年10月属蟒石口镇。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中。

八、蟒石口村民委员会

(Mǎngshíkǒu Cūnmínwěiyuánhuì)

蟒石口村民委员会由蟒石口、棋尚地、桦啦巷口、磨大石、磨大石口、砖洼、黄土台、下巷、大石沟、大小夹背等10个居民点组成,驻蟒石口,位于蟒石口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8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3′,北纬39°79′。东距黄花口4.3千米,西距砖洼0.7千米,南距磨大石口1.1千米,北距马兰涧1.2千米。总面积18.11平方千米,135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蟒石口,约唐代建村。村南有一巨石形状如蟒,下侧又有一条季节河,石蟒似伸头张口喝干河水状,细看蟒头上有箭眼。传说,古代一位武将黄昏至此,发现一条巨蟒,便张弓一箭,后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块巨石,箭眼便存,故名蟒石口。因巨石形状得名。棋尚地,此处从远处观看似一棋盘,故名棋尚地。因地形形状得名。约370人。桦啦巷口,据村人贺固、李文祥提供:该村地处桦啦巷村口,故名桦啦巷口。因地理位置得名。约110人。磨大石,据村人贺固、李文祥提供:此地大石很多,而且光滑,故名磨大石。因大石得名。约70人。磨大石口,地名含义同磨大石,此村又在一沟口处,故名磨大石口。因大石和沟得名。约70人。砖洼,据村人贺固、李文祥提供:古时此处有一砖石,规模很大,故名砖洼。因砖石得名。约30人。黄土台,此处地质以黄土居多,故名黄土台。因黄土得名。约20人。下巷,据村人贺固、李文祥提供:该村地势较低,在蟒石口下方,故名下巷。因地理位置得名。现已无人居住。大石沟,此处有一巨石在沟里十分的显眼,故名大石沟。因巨石得名。现已无人居住。大小夹背,据村人贺固、李文祥提供:该村地处西山梁间,地势狭窄,人们形容为夹背。居住地分散,人多为大夹背,人少为小夹背,故名大小夹背。因地势狭窄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938年3月初,晋察冀边区派地方干部王巍、郭永明、韩光等带领工作队随同邓华司令员兼政委的八路军独立师三团从阜平开赴平西,途经蟒石口村,在该村歼灭了与共产党为敌的保卫团。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4年属涞水县蟒石口乡。1953年6月-1958年7月为涞水县六区蟒石口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10月属易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1年冬属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蟒石口乡,2008年10月属蟒石口镇。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边。

九、黄花口村民委员会

(Huánghuākǒu Cūnmínwěiyuánhuì)

黄花口村民委员会驻黄花口,位于蟒石口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4.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7′,北纬39°79′。东距香峰岩2千米,西距蟒石口4.3千米,南距皮罗1.5千米,北距马水5.1千米。总面积6.57平方千米,40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约唐代建村。村处山谷首端,春秋两季野菊花和野菜花相替开放,故名黄花口。因野菊花和野菜花得名。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0年12月3日,应维鲁(女,浙江省宁波人)受涞水县委派遣与同事到三区棋盘地、香峰岩一带工作,6日晚在黄花口村被汉奸、反动地主残杀。解放后当地政府将烈士遗骨迁至大河南乡邓家峪烈士坟,把应维鲁牺牲的地方改为烈士沟。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4年属涞水县蟒石口乡,1958年10月属易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1年冬属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蟒石口乡,2008年10月属蟒石口镇。

十、香峰岩村民委员会

(Xiāngfēngyán Cūnmínwěiyuánhuì)

香峰岩村民委员会由香峰岩、道沟、杏树沟、南台、雪巷、六亩地等6个居民点组成,驻香峰岩,位于蟒石口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6.5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9′,北纬39°78′。东距雪台1.4千米,西距黄花口2.03千米,南距下皮罗1.6千米,北距道沟1千米。总面积9.88平方千米,61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厚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香峰岩。辽初建村。周围被山环绕,山岩高耸林立,宛如柱香插峰,村名由此而来。因山岩高耸如柱香插峰得名。道沟,村前有座孤立的岩峰,三面都是陡峭的崖峰,只有后面有条山路能上顶峰,顶峰有座庙,故名道沟。因地势得名。约10人。杏树沟,因杏树多处山沟而得名。南台,因村南有块大平台而得名。都已无人居住。六亩地,当初是大块耕地,面积约有六亩左右,故得名。约有10人。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4年属涞水县蟒石口乡,1958年10月属易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1年冬属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蟒石口乡,2008年10月属蟒石口镇。

十一、皮罗村民委员会

(Píluó Cūnmínwěiyuánhuì)

皮罗村民委员会由中皮罗、上皮罗、草坡台、下皮罗等4个居民点组成,驻中皮罗,位于蟒石口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5.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7′,北纬39°77′。东距涞水县西塌3.2千米,西距黄土台4.8千米,南距上皮罗0.4千米,北距下皮罗0.1千米。总面积7.71平方千米,52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中皮罗,约明初建村。初住皮、罗两姓,取名皮罗,后发展成上、下和中皮罗3个村,此村处中,称中皮罗。因方位和姓得名。上皮罗,约120人。下皮罗,约90人。草坡台,据村人李全、杨秀山提供:此地姓杨居多,村名代表人畜兴旺,故名草坡台。因寓意得名。约120人。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4年属涞水县蟒石口乡。1953年6月-1958年7月为涞水县六区皮罗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10月属易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1年冬属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蟒石口乡,2008年10月属蟒石口镇。

十二、苗树村民委员会

(Miáoshù Cūnmínwěiyuánhuì)

苗树村民委员会由苗树、沟坡口、官房等3个居民点组成,驻苗树,位于蟒石口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5.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北纬39°75′。东距涞水县西港5.8千米,西距梨花巷3.9千米,南距涞水县上安北3.2千米,北距官房0.6千米。总面积5.62平方千米,36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苗树,相传:金末,杨姓一家见此地幼树很茂密,认为杨本树也,树茂则家盛,定居后取村名为苗树。因树得名。沟坡口,据村人杨春宝、杨文涛提供:此地地处山涧、山梁头处,故名沟坡口。因地理位置得名。约80人。官房,据村人杨春宝、杨文涛提供:抗战时期,此地有洋人居住,故名官房。因历史来源得名。不足10人。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4年属涞水县蟒石口乡,1958年10月属易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1年冬属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蟒石口乡,2008年10月属蟒石口镇。

十三、湖峪村民委员会

(Húyù Cūnmínwěiyuánhuì)

湖峪村民委员会由湖峪、八达、塔峪、横岭子、梨花巷等5个居民点组成,驻湖峪,位于蟒石口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7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39°77′。东距草坡台6千米,西距小韦子口1.2千米,南距横岭子1千米,北距北峪店1.4千米。总面积5.16平方千米,30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湖峪,据考证:此地在白垩纪是内陆湖,湖中有峪,峪中有湖,后沧桑巨变,湖水干涸。约明末,定居者以湖峪取村名。因湖中有峪,峪中有湖得名。八达,过去是通往涞水县的必经之路,故名八达。因路得名。现已无人居住。塔峪,据村人许彦会、高起提供:有一座山像塔一样,步步登高,故名塔峪。因山的形状得名。现已无人居住。横岭子,据村人许彦会、高起提供:居住山形像一道横梁,故名横岭子。因山的形状得名。现已无人居住。梨花巷,据村人许彦会、高起提供:此地有山梨树,故名梨花巷。因梨树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4年属涞水县蟒石口乡,1958年10月属易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1年冬属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蟒石口乡,2008年10月属蟒石口镇。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郑吉山系该村人。

十四、北峪店村民委员会

(Běiyùdià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北峪店村民委员会由北峪店、北坡、南石棚、小韦子口、湖峪旮旯、小韦子、大韦子等7个居民点组成,驻北峪店,位于蟒石口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0.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39°78′。东距南石棚1.2千米,西距北坡1.1千米,南距湖峪1.4千米,北距北峪0.7千米。总面积7.5平方千米,87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北峪店,据村人王永、刘连有、王富贵提供:此地原有北峪村王姓开的客店,明初繁衍成庄,故名北峪店。因北峪村和客店得名。北坡,据村人王付合、张术平提供:此地地处路北面,居住在半坡上,故名北坡。因方位得名。约250人。南石棚,据村人王付合、张术平提供:此地山石裸露,大石特别多,在路的南边,故名南石棚。因方位和大石得名。约160人。小韦子口,据村人王付合、张术平提供:地处小韦子沟口,故名小韦子口。因地理位置得名。约140人。湖峪旮旯,地处湖峪村下一个山弯旮旯处,故名湖峪旮旯。因地理位置得名。已无人居住。小韦子,据村人王付合、张术平提供:此地过去长着苇子,故名小韦子。因苇子得名。不足10人。大韦子,在此处原来生长有芦苇,而且沟里很宽敞,故名大韦子。因芦苇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4年属涞水县蟒石口乡,1958年10月属易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1年冬属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蟒石口乡,2008年10月属蟒石口镇。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中。

十五、北峪村民委员会

(Běiyù Cūnmínwěiyuánhuì)

北峪村民委员会由北峪、北台沟、大台、汽车排、北桑园、山车棚、涧坡等7个居民点组成,驻北峪,位于蟒石口镇西北部,为镇政府驻地。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39°79′。东距蟒石口2.4千米,西距汽车排0.8千米,南距北峪店0.7千米,北距华啦巷2.3千米。总面积12.21平方千米,998人。另外镇集体户口27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北峪,约唐代建村。地处河槽以北并与峪谷山相连,故名北峪。北台沟,据村人韩成瑞、孙有山提供:大峪口村前有一道河流,村后为北,地势较高,故名北台沟。因方位和地势得名。约180人。大台,据村人高永旺、李万森提供:此地是100亩大平台,故名大台。因大平台得名。约80人。汽车排,据村人高永旺、李万森提供:此地原驻有一个排的汽车兵,故名汽车排。因汽车军队得名。约60人。北桑园,据村人高永旺、李万森提供:原来在村北有一桑林,故名北桑园。因方位和桑林得名。约20人。山车棚,据村人高永旺、李万森提供:原来是一小平台,平台像风车轮一样,当地称风车轮为山车,故名山车棚。因风车轮得名。不足10人。涧坡,据村人高永旺、李万森提供:此处原来是两坡一沟,故名涧坡。因地势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4年属涞水县蟒石口乡,1958年10月属易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1年冬属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蟒石口乡,2008年10月属蟒石口镇。2002年镇人民政府驻地。迁至该村,因方位和峪谷山得名。

十六、棋盘地村民委员会

(Qípándì Cūnmínwěiyuánhuì)

棋盘地村民委员会由棋盘地、大槽两个居民点组成,驻棋盘地,位于蟒石口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2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0′,北纬39°80′。东距大石沟2.9千米,西距龙泉湖5.4千米,南距北桑园0.7千米,北距葡萄峪1.4千米。总面积4.88平方千米,39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据村人姜成忠、姜泽中提供:约元初建村。村南有块坡地,形似棋盘,故名棋盘地。因地形形状得名。大槽,据村人姜信忠、赵秀英提供:村边有一深沟,故名大槽。因地理位置得名。约100人。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4年属涞水县蟒石口乡,1958年10月属易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1年冬属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蟒石口乡,2008年10月属蟒石口镇。

十七、大峪口村民委员会

(Dàyùkǒu Cūnmínwěiyuánhuì)

大峪口村民委员会由大峪口、北台沟、南台沟、龙泉湖等4个居民点组成,驻大峪口,位于蟒石口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4.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8′,北纬39°81′。东距葡萄峪2千米,西距南台沟0.8千米,南距棋盘地1.6千米,北距北台沟1.4千米。总面积10.3平方千米,46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大峪口,约清初建村。地处山谷路口,故名大峪口。因地理位置得名。南台沟,据村人韩成瑞、孙有山提供:大峪口村前有一道河流,村后为南,地势较高,故名南台沟。因方位和地势得名,分为南台沟和北台沟。约90人。龙泉湖,传说古代此地有一小湖,有人从湖内捞到龙泉剑一把,取湖名龙泉湖,建村后以湖名得村名,故名龙泉湖。因湖得名。约40人。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3年6月-1958年7月为涞水县六区大峪口乡人民政府驻地。1954年属涞水县蟒石口乡,1958年10月属易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1年冬属涞水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蟒石口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蟒石口乡,2008年10月属蟒石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