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寺乡(Wòfósì Xiāng)
卧佛寺乡位于涿鹿县中南部、燕山山脉西灵山脚下,由卧佛寺乡、太平堡乡合并而成,乡政府距县城44千米。因乡政府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0′-115°45′,北纬40°14′-40°19′。东与矾山镇交界,西与辉耀镇毗邻,南与谢家堡乡接壤,北与黑山寺乡相连。总面积230平方千米。地势东南略高为山区,西北略低为浅山丘陵区。海拔900~2420米,最低点羊圈,最高点西灵山。户籍3788户,10454人,汉族占91.9%。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行政区划代码130731205,行政级别为乡级,区划单位为乡。
现卧佛寺乡域与矾山历史基本相同。战国时属涿鹿县,治所黄帝故城,属燕国上谷郡;北朝东魏末年,涿鹿县废。隋代属幽州怀戎县。唐代前期,属北燕州怀戎县;长庆二年(822)属矾山县,治所矾山寨,属新州。元至元二年(1265),矾山县并入永兴县,属奉圣州。明代矾山寨改为矾山堡,属保安州。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划归怀来县。
1943年5月,设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辖33村,其中境内21村。1944年5月,红土沟、王家窑等村属怀涿联合县四区(仓上)。1945年4月,设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辖28村,其中境内14村。1945年9月,设涿鹿县二区(太平堡),辖25村,其中境内11村;设涿鹿县七区(大斜阳),辖29村,其中境内15村。1949年2月设太平堡区(1950年5月更名五区)。1953年5月,五区设鲍家口、南榆岭、卧佛寺、大斜阳、吉庆堡、桦沟6个乡,辖鲍家口、上梨园等29村。1956年6月,撤区调整设卧佛寺乡,辖桦沟、冰沟等1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设太平堡乡,辖羊圈、兑九沟等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属灵泉(1960年12月更名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设卧佛寺人民公社,辖红土沟、冰沟等19个生产大队;分设太平堡人民公社,辖羊圈、兑九沟等9个生产大队。1961年8月-1966年5月属矾山地区工委、办事处领导。1968年8月更名红卫桥人民公社,区划未变,1981年1月恢复原名。1983年2月撤销公社复置卧佛寺乡、太平堡乡。1996年2月,太平堡乡并入卧佛寺乡,辖23个村民委员会。
现有耕地61875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谷子、葵花、马铃薯、杂粮等。林地20.3万亩,主要树种为杏扁、核桃、苹果树,杨树、松树、桦树等,森林覆盖率57%。已探明的矿藏有石灰石、铁、石英石等。国家大型企业金隅集团所属(水泥)公司坐落大斜阳。西灵山区域形成灌木丛、森林和亚高山草甸三大生态系统,被河北省林业厅评为三星级森林公园。沙蔚铁路、张涿高速(G95)、太行山高速、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乡域,黄帝城站、涿鹿南站设于卧佛寺、大斜阳。有小学两所,幼儿园6所,乡卫生院1所,敬老院1所。

卧佛寺乡标准地名图
表2-16 卧佛寺乡村名一览表

续表

一、卧佛寺村民委员会
(Wòfósì Cūnmínwěiyuánhuì)
卧佛寺村民委员会驻卧佛寺,位于卧佛寺乡北部,为乡政府驻地。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0′,北纬40°14′。东距太平堡6.5千米,西距姜家窑2.8千米,南距祁家沟2.5千米,北距口前4.5千米。总面积14.02平方千米,171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该村存战国时期大兴堡遗址。汉代建有军屯,叫锁儿屯。后来北魏将士带家眷在此居住,逐渐繁衍成村。北魏在此建卧佛寺,演变成村名。明代建有大兴堡、小堡。亦说,金开兴元年(1232),此地建有一座寺院,寺内塑涅槃卧佛名卧佛寺,又名睡佛寺、水佛寺。1248年建村,名卧佛寺。因寺院得名。
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二区(太平堡)。1948年4月,中共七区区委书记王芝、农会主任张进才从大斜阳、卧佛寺一带征运军粮,途遇国民党傅作义部队,战斗中牺牲。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卧佛寺乡,1956年6月属卧佛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53年5月-1958年9月为卧佛寺乡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驻地。1961年5月属卧佛寺(红卫桥)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卧佛寺乡。1961年5至今为卧佛寺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张涿高速黄帝城站设于村北。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中,也是省道东花园至卧佛寺线(S313)终点。
二、姜家窑村民委员会
(Jiāngjiāyáo Cūnmínwěiyuánhuì)
姜家窑村民委员会驻姜家窑,位于卧佛寺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8′,北纬40°15′。东距卧佛寺2.7千米,西距野场1.9千米,南距下老君屯3.7千米,北距吉庆堡2千米。总面积2.89平方千米,47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约辽初建村。一户姜姓人家在此定居,并砌石建窑为家,后繁衍成村,取名姜家窑。因姓得名。
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吉庆堡乡,1956年6月属口前乡,1958年7月属黑山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卧佛寺(红卫桥)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卧佛寺乡。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南。
三、吉庆堡村民委员会
(Jíqìng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吉庆堡村民委员会驻吉庆堡,位于卧佛寺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3.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8′,北纬40°17′。东距狼洼4.9千米,西距红土沟3.4千米,南距姜家窑2千米,北距口前1.4千米。总面积8.87平方千米,84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该村有战国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唐初因村北有一条沟取村名涧南,明代移民迁入后,因涧南和艰难字音相近,觉得不吉利,改为吉庆堡,象征吉庆有余。因寓意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四区(仓上),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7年4月5日,解放军在口前全歼国民党280团先遣连,6日上午又在吉庆堡布好口袋,全歼敌230余人,俘虏600余人,缴获迫击炮6门、重机枪8挺、轻机枪28挺、步枪700余支、骡马100余匹。这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在涿鹿境内唯一一次成建置全歼国民党团级序列的战斗。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吉庆堡乡,1956年6月属口前乡,1958年7月属黑山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卧佛寺(红卫桥)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卧佛寺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五区吉庆堡乡人民政府驻地。
四、红土沟村民委员会
(Hóngtǔ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红土沟村民委员会驻红土沟,位于卧佛寺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4.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北纬40°17′。东距吉庆堡3.4千米,西距凤凰庄4.5千米,南距大斜阳3.4千米,北距谷家房4千米。总面积4.01平方千米,4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附近有一条沟,土呈红色,约唐初有人在此定居,故名红土沟。因沟内土色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四区(仓上),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吉庆堡乡,1956年6月属口前乡,1958年7月属黑山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卧佛寺(红卫桥)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卧佛寺乡。
五、野场村民委员会
(Yěchǎ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野场村民委员会驻野场,位于卧佛寺乡正西部,距乡政府驻地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7′,北纬40°15′。东距姜家窑1.9千米,西距南水沟2.1千米,南距田家房3.6千米,北距红土沟2.4千米。总面积6.19平方千米,44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明中期建村。该村野外有一自然牧场,故名野场。因野外的牧场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四区(仓上),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大斜阳乡,1956年6月属卧佛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卧佛寺(红卫桥)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卧佛寺乡。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北。
六、大斜阳村民委员会
(Dàxiéyá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大斜阳村民委员会由大斜阳、田家房、车厂、上大洼等4个居民点组成,驻大斜阳,位于卧佛寺乡正西部,距乡政府驻地1.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北纬40°13′。东距卧佛寺6千米,西距王家窑2千米,南距田家房1.5千米,北距南水沟0.4千米。总面积19.23平方千米,92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半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大斜阳,原系守古道的军屯,明代成化年间移民迁入改名业子屯(没有叫出)。亦说,战国时期此地为协阳关兵丁居所,汉代建村后得名协阳,后演变成大斜阳。因古代关口得名。又据村人杨青昌、寇志申提供:因地处道路斜岔处,故名大斜阳。田家房,据村人王录、王举提供:该地原系车厂村的种地房,约元末田姓首居于此,故名田家房。因姓得名。约30人。车厂,约辽初建村。此地原系采伐树木的停车场,建村后故名车场,后演变为车厂。因“车场”演变得名。亦称东车厂。无人居住。上大洼,村子建在下大洼上侧,故名上大洼。因地势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四区(仓上),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7年3月21日,共产党察南独立团和涿鹿县地方武装,向驻守大斜阳的国民党30师92团进击,击毙、俘虏130余人,缴获轻机枪2挺、炮1门、步枪70余支。1948年4月,中共七区区委书记王芝、农会主任张进才从大斜阳、卧佛寺一带征运军粮,途遇国民党傅作义部队,战斗中牺牲。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大斜阳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五区大斜阳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属卧佛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卧佛寺(红卫桥)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卧佛寺乡。太行山高速涿鹿南站设于村西。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南。
七、南水沟村民委员会
(Nánshuǐ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南水沟村民委员会驻南水沟,位于卧佛寺乡正西部,距乡政府驻地5.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北纬40°14′。东距野场3.1千米,西距小斜阳3.8千米,南距王家窑1.7千米,北距红土沟2.6千米。总面积2.65平方千米,134人。聚落呈散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唐末建村。此地有条水沟故名,为区别保镇水沟,故名南水沟。因水沟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四区(仓上),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大斜阳乡,1956年6月属卧佛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卧佛寺(红卫桥)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卧佛寺乡。
八、下大洼村民委员会
(Xiàdàwā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下大洼村民委员会驻下大洼,位于卧佛寺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7.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3′,北纬40°11′。东距田家房3.2千米,西距杨木林4.5千米,南距马家庙2.9千米,北距王家窑2.2千米。总面积4平方千米,7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下大洼,据村人张万福、王成元提供:约明末建村。村子地处低洼地带,故名下大洼。因地势得名。
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大斜阳乡,1956年6月属卧佛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卧佛寺(红卫桥)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卧佛寺乡。
九、王家窑村民委员会
(Wángjiāyáo Cūnmínwěiyuánhuì)
王家窑村民委员会驻王家窑,位于卧佛寺乡正西部,距乡政府驻地6.1千米。因驻地得名。
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3′,北纬40°13′。东距大斜阳2千米,西距小斜阳3.2千米,南距下大洼2.2千米,北距水沟1.7千米。总面积3.33平方千米,23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据村人许庆福、朱非提供:该地有座土窑,明初一户姓王人家的在此定居,后繁衍成村,故名王家窑。因姓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四区(仓上),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大斜阳乡,1956年6月属卧佛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卧佛寺(红卫桥)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卧佛寺乡。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北。
十、上老君屯村民委员会
(Shànglǎojūntú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上老君屯村民委员会驻上老君屯,位于卧佛寺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3.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8′,北纬40°11′。东距梨园寺4.3千米,西距下大洼5.8千米,南距上梨园6.2千米,北距下老君屯1.6千米。总面积9.07平方千米,16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汉代建村。属锁儿屯附近的屯,后演变为上老君屯。相对下老君屯取名上老君屯。因方位得名。亦传说,此地原有几户人家,后因山中有强盗经常出没进行抢掠,人们相继迁走,只剩一对年轻夫妇,男名肖迂贵,女名朱逢莲,男耕女织,不忍离开故土流落异乡。一日,两强盗下山串到肖迂贵家里正要拖走两只绵羊,迎面来了一个童颜鹤发的老者,手执拂尘对强盗言道:“青天白日,朗朗乾坤,竟然如此猖獗!”两强盗闻声哈哈大笑,其中一人拔刀横在老者面前:“你活得不耐烦了吧?”正要举刀,老者轻轻摆动拂尘,只见强盗手里的钢刀折为两截,两强盗又要发作,老者又摆动拂尘,两强盗仰面跌倒,一命呜呼。老者转身不见。肖迂贵夫妇目睹“强者”已亡,“弱者”却飘然而去,把老者视为太上老君。从此被逼走的乡民又返故土,并在当地建座老君庙。因村处于老君庙之上侧,故名上老君庄。明初因大兴屯堡卫营,后改为上老君屯。
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卧佛寺乡,1956年6月属卧佛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卧佛寺(红卫桥)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卧佛寺乡。
十一、下老君屯村民委员会
(Xiàlǎojūntú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下老君屯村民委员会驻下老君屯,位于卧佛寺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2.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9′,北纬40°12′。东距祁家沟0.7千米,西距田家房3.8千米,南距上老君屯1.6千米,北距姜家窑3.7千米。总面积3.14平方千米,32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半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地名来历含义同上老君屯,汉代建村。在上老君屯下,故名下老君屯。因传说和地理位置得名。
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卧佛寺乡,1956年6月属卧佛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卧佛寺(红卫桥)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卧佛寺乡。
十二、祁家沟村民委员会
(Qíjiā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祁家沟村民委员会驻祁家沟,位于卧佛寺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1.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9′,北纬40°12′。东距太平堡7.8千米,西距下老君屯0.6千米,南距桦沟3.4千米,北距卧佛寺2.6千米。总面积3.32平方千米,27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半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辽初建村。此地初为种地房,定居者为壮大村子,使生活富裕,取名起家沟。由于紧靠祁山,后演变为祁家沟。因祁山得名。
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卧佛寺乡,1956年6月属卧佛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卧佛寺(红卫桥)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卧佛寺乡。
十三、梨园寺村民委员会
(Líyuánsì Cūnmínwěiyuánhuì)
梨园寺村民委员会驻梨园寺,位于卧佛寺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2′,北纬40°10′。东距水关口4.4千米,西距上老君屯4.3千米,南距桦沟2.1千米,北距卧佛寺4.3千米。总面积12.18平方千米,85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半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约明初建村。其时附近山坡上有座梨园寺,故名梨园寺。因寺得名。
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二区(太平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桦沟乡,1956年6月属卧佛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卧佛寺(红卫桥)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卧佛寺乡。
十四、桦沟村民委员会
(Huà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桦沟村民委员会驻桦沟,位于卧佛寺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0′,北纬40°09′。东距水关口6千米,西距上老君屯3.3千米,南距冰沟2.4千米,北距祁家沟3.4千米。总面积9.51平方千米,18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半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约明初建村。村边山上有桦树,故名桦树沟,简称桦沟。因桦树得名。
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桦沟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五区桦沟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属卧佛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卧佛寺(红卫桥)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卧佛寺乡。
十五、冰沟村民委员会
(Bīng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冰沟村民委员会驻冰沟,位于卧佛寺乡正南部,距乡政府驻地7.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0′,北纬40°07′。东距鲍家口6.1千米,西距上梨园3.5千米,南距大北沟4.6千米,北距桦沟2.3千米。总面积5.93平方千米,3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半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据村人樊文林、孙玉提供:约元末建村。气候所致,此地沟内冰雪几乎常年不化,当时有一些达官贵人每年到此避暑,建村故名冰沟。因沟内冰雪不化得名。
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桦沟乡,1956年6月属卧佛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卧佛寺(红卫桥)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卧佛寺乡。
十六、上梨园村民委员会
(Shànglíyuá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上梨园村民委员会驻上梨园,位于卧佛寺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9.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8′,北纬40°05′。东距冰沟3.5千米,西距大流水沟2.7千米,南距大北沟2.4千米,北距上老君屯6.1千米。总面积9.49平方千米,10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半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据村人邹世涛、刑志存提供:此地是原梨园寺的官地,约清康熙年间(1662-1722)种地人在此定居,故称上梨园寺,后简称上梨园。因梨园寺得名。
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49年12月属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桦沟乡,1956年6月属卧佛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卧佛寺(红卫桥)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卧佛寺乡。
十七、太平堡村民委员会
(Tàipíng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太平堡村民委员会由太平堡、里丈沟两个居民点组成,驻太平堡,位于卧佛寺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4.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6′,北纬40°13′。东距南榆岭3.2千米,西距卧佛寺6.5千米,南距水关口3.7千米,北距狼窝4.5千米。总面积31.19平方千米,161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半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原始社会末期太平堡就有人类活动,今存仰韶文化时期遗址。汉代之后,商业比较发达,村名叫千家店。晋代毁于洪水,村落由东迁到现址。唐末太子太保亲临监管迁居之事,建村后取名太子村。明初因连年丰收又筑堡,更名太平堡。辽代太子太保(官名)驻守,改名太子村。明万历十四年(1591)移民迁入筑堡,改名太平堡。因太子和村庄盛况得名。亦说,原系白垩纪的内陆湖,经禹王治水,在上游修了一道坝(今水关口),在下游疏通水道使湖水注入东海,后变为盆地。里丈沟,该地与太平堡实距八里十三丈,又地处山沟,明初建村时取名里丈沟。因距离单位得名。约10人。
1941年冬,八路军9团侦查连、炮兵连200多人,与袁德文领导的三纵队等地方武装,深入涿怀地区太平堡等村,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筹集粮食,开展游击战争。1942年2月初,平西挺进军9团侦察连攻打太平堡伪军据点,毙伤伪军20余。1943年12月12日,因日伪坐探陈德才告密,八路军独立三营在太平堡住宿时遭敌围袭,指导员刘子亮和3名战士牺牲。1947年10月,涿鹿县委召集六区干部在太平堡开会,突然获悉国民党35军的一个团扑来。共产党员、五区公安助理栗长忠被捕。敌人把他带回矾山,后又转到张家口,1947年11月遭到枪杀。栗长忠为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二区(太平堡),1949年2月属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南榆岭乡,1956年6月属太平堡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太平堡人民公社,1983年1月属太平堡乡,1996年2月属卧佛寺乡。1946年10月-1947年2月为县民主政府驻地;1943年5月-1950年5月为太平堡区公所驻地; 1950年5月-1953年5月为七区人民政府驻地;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五区人民政府、太平堡乡人民政府驻地; 1956年6月-1958年9月为太平堡乡人民委员会驻地;1961年5月-1996年2月为太平堡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边。
十八、狼窝村民委员会
(Lángwō Cūnmínwěiyuánhuì)
狼窝村民委员会驻狼窝,位于卧佛寺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5′,北纬40°17′。东距石盆沟3.2千米,西距狼洼2.8千米,南距太平堡4.5千米,北距丰润堡3.3千米。总面积12.28平方千米,68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约秦初康姓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康庄,后朱姓在庄附近建坟称朱家坟,庄人认为猪(朱)要吃糠(康)不吉利,遂将康庄改为狼窝。因“康庄”演变得名。
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二区(太平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黑山寺乡,1956年6月属口前乡,1958年7月属黑山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太平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太平堡乡,1996年2月属卧佛寺乡。
十九、南榆岭村民委员会
(Nányúlǐ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南榆岭村民委员会驻南榆岭,位于卧佛寺乡正东部,距乡政府驻地8.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9′,北纬40°14′。东距羊圈3.2千米,南距兑九沟8.1千米,西距太平堡3.2千米,北距石盆沟3.6千米。总面积13.26平方千米,有两个居民点,48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半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此地原系原始淤岭,汉初定居者在岭南侧建村,故名南淤岭。后人误为曾有榆树,将淤字误写为榆,故名南榆岭。因“南淤岭”演变得名。
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二区(太平堡)。1947年2月14日,涿鹿县民主政府教育科长侯丕丞带领师训班20余人,在接近国民党统治区巡回演出,宣传保卫土改成果及山东大捷。当晚在南榆岭村被国民党16军的一个营包围,6名宣传队员脱险,侯丕丞等14人被捕。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南榆岭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五区南榆岭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属太平堡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太平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太平堡乡,1996年2月属卧佛寺乡。
二十、羊圈村民委员会
(Yángjuàn Cūnmínwěiyuánhuì)
羊圈村民委员会驻羊圈,位于卧佛寺乡正东部,距乡政府驻地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2′,北纬40°15′。东距焦家梁4.7千米,西距南榆岭3.2千米,南距观音殿8.3千米,北距矾孟家窑4.5千米。总面积17.89平方千米,23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中壤质灌淤土、轻壤质碳酸盐褐土、轻壤中层淋溶褐土等多种土质。以农业为主。
南榆岭赵姓人家在此建过羊圈,元末有人定居立村取名羊圈。因羊圈得名。
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二区(太平堡)。1947年2月,涿鹿县护地大队在羊圈村被国民党军队包围,队员大部被俘。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南榆岭乡,1956年6月属太平堡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太平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太平堡乡,1996年2月属卧佛寺乡。
二十一、水关口村民委员会
(Shuǐguānkǒu Cūnmínwěiyuánhuì)
水关口村民委员会驻水关口,位于卧佛寺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6′,北纬40°10′。东距柳树庄10千米,西距桦沟6千米,南距鲍家口1.8千米,北距太平堡3.7千米。总面积4.93平方千米,12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涿鹿县志》载:黄帝与蚩尤进行涿鹿之战时,黄帝命应龙在此筑坝,天降暴雨时掘坝放水冲毁蚩尤城,建村后得名水关口。亦说,约汉初建村。地处关口要道,有内陆湖,后被人工根治流入东海,故名水关口。因地理位置得名。
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二区(太平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属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鲍家口乡,1956年6月属太平堡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太平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太平堡乡,1996年2月属卧佛寺乡。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东。
二十二、鲍家口村民委员会
(Bàojiākǒu Cūnmínwěiyuánhuì)
鲍家口村民委员会由鲍家口、大木场两个居民点组成,驻鲍家口,位于卧佛寺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7.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6′,北纬40°08′。东距兑九沟3.4千米,西距冰沟6千米,南距大木场2.9千米,北距水关口1.8千米。总面积30.49平方千米,有两个居民点,37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少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鲍家口,相传,该村原系内陆湖口,湖中生一种有贝壳的软体水生动物即鲍鱼又名鳆鱼(见《宣化府志》),秦初建村故名鲍鱼口,后演变为鲍家口。汉初,湖水干涸,成为一重要关口要道。因鲍鱼得名。大木场,明初建村。有伐木场,故名大木场。因伐木场得名。约50人。
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二区(太平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鲍家口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五区鲍家口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属太平堡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太平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太平堡乡,1996年2月属卧佛寺乡。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东。
二十三、兑九沟村民委员会
(Duìjiǔ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兑九沟村民委员会驻兑九沟,位于卧佛寺乡正西部,距乡政府驻地10.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9′,北纬40°07′。东距观音殿4.9千米,西距鲍家口3.4千米,南距孔涧6.6千米,北距南榆岭7.9千米。总面积15.01平方千米,18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汉代中期建村。由于地处纵横的九条沟内,故名对九沟,后演变为兑九沟。因“对九沟”演变得名。
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944年5月,中共怀涿联合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兑九沟村成立,当天秘密转移到村东深山峻岭黄家庄办公。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二区(太平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鲍家口乡,1956年6月属太平堡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太平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太平堡乡,1996年2月属卧佛寺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