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羊山景区(Huángyángshān Jǐngqū)

二、黄羊山景区(Huángyángshān Jǐngqū)

黄羊山(黄阳山),位于县城西北5千米燕山余脉,海拔1709米。该山群峰连绵,高入云端,像一道天然屏障,为涿鹿平川挡住由西北来的风沙,气候与一山之隔的宣化区境有着明显的差异。黄羊山在夏秋之季有一个鲜明的雨前先兆,每当白云卧顶,就像头上戴一顶笠帽的时候,快则当天,慢则一两日内,涿鹿境内必定降雨。故有“黄阳山戴帽,长工睡觉”的谚语。这一景致,称之为“黄阳雨笠”,为涿鹿的古八景之一。黄羊山景区是以黄羊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旅游区。1992年10月,涿鹿县省级黄羊山森林公园始建,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布赫题写园名。2004年,黄羊山森林公园升为国家级景区,是河北省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面积3.16万亩,其中有林面积1.78万亩,森林覆盖率55%。公园内有乔、灌、草等植物1700余种。春季野玫瑰等山花盛开,五颜六色,遍野花香;秋季霜叶争艳,漫山披彩。山峰群峦叠嶂,山石形态各异;野生动物有狍子、獾、野猪等,还有鸟类185种。公园内有清凉寺、香峰寺、龙王堂和塔山4个景点。1990年代初,涿鹿县对龙王堂、清凉寺和香峰寺景区进行开发。龙王堂景区修建了山门,拓宽了道路,清凉寺景区修建了山门和法塔,维修了小西天塔院和关公庙及塑像,修复了迎客厅、舍利塔、二僧院,重修了通往清凉寺的道路,并通了电;重修了香峰寺,开通了旅游公路。

(一)清凉寺(Qīngliáng Sì)

驰名中外的千年古刹清凉寺位于涿鹿县黄羊山森林公园中部,距县城7.5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4′,北纬40°41′。清凉寺建于唐代,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有殿堂庙宇50间。佛事兴盛的辽代曾重修过,到明成化年间,寺院衰落,清康乾时又有修葺。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连环院落9个,房屋100多间,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附属文物点有小西天、塔院(陵塔)、比丘尼陵塔、大悲洞、观音洞、向佛洞、福天洞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寺庙被砸,现存古代建筑只有明代砖木结构的硬山前出廓大殿,面阔三间。寺内古木(卧龙松)、碑刻尚存。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以来多处建筑仿古重建,2004年整修道路,同时被审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门匾“清凉寺”为全国佛教协会原主席赵朴初所题。

清凉寺在黄羊山群峰环抱之中。从山脚下的黄羊山森林公园入口沿路向上500米,有一块约10米高的“大界石”。由此往西称小盘,筑水泥台阶路。往北称大盘,沙石路。二路皆通清凉寺。寺院外层林茂密,青松参天,风景优美。

殿宇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诸殿皆为琉璃瓦顶,金碧辉煌,雕梁画柱。大雄宝殿内塑有佛祖释迦牟尼、药师、弥陀、迦叶、阿难等金身像,壁绘二十诸天等。大雄宝殿后是藏经阁,殿内藏经数万卷,佛经《华严经》全国仅存两部,这是其中一部。藏经殿院内有一株古松,繁荫葳秀、树干低矮,交叉攀附,苍劲有力。横向延伸的粗枝,枝叶茂密,蓬结如织,树冠如伞,任摇一枝,全树晃动,微风拂过,瑟瑟作响,如丝竹之音。相传清康熙皇帝曾驾临寺院,在此树下小憩,后人遂称此树为“卧龙松”。东院是关帝庙,青砖灰瓦,碧檐砂柱、画栋雕窗,店内墙上绘有关羽“桃园三结义”“三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等图。壁画线条流畅,色彩对比鲜明,形象栩栩如生,保持了唐宋以来宗教壁画的传统。寺内其他建筑有迎松上山坊、能大法师塔,此塔为重建清凉寺之主持和尚塔。曾在中国佛教协会和北京广洛寺任职的登全法师就剃度于该寺。

清凉寺天井中有三株桧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株三围粗的老桧柏。铁杆虬枝,苍劲挺拔,葱郁古朴,在山里松柏中独占鳌头。有石碑两尊,一为清碑,一为明碑,明碑上浮二龙,镌刻着“黄阳山清凉寺”,碑体围身刻字,笔力清秀隽永,刀法洗练苍劲。此外,茂林旷野之中,还有“小西天”等赏览之地。

“清凉宝寺”之景,亦称“清凉卧松”或“万松掠影”。2000年后,多部电视剧在此拍摄外景。清凉寺供有珍贵的能大禅师肉体坐像和出土袈裟,2001年入选中国名刹宝典。

(二)香峰寺(Xiāngfēng Sì)

香峰寺位于黄羊山中,入山后沿大盘路北行,距清凉寺约3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4′,北纬40°43′。建寺时间与清凉寺相仿。曾是古代北方著名千年古道场之一,内设大殿、念佛堂和寮房。

香峰像是黄羊山巨人的左肩,香峰寺就在这左肩的腋窝里。寺平面呈葫芦瓢状,北、东、西被山包着,南瓢把处有一汪清泉,旱年不竭,涝年不溢。往南是望不见尽头的青松林海,连绵起伏的松涛,飘散淡雅的松香。两边的山坡上布满山杏树与山枣树。北靠山崖的十几间房舍,是寺中僧俗起居的地方。2004年,重建大殿和配房十余间,占地约半亩,碧瓦红墙,殿内塑像祥和、庄严。近午时分,松枝化作炊烟的香味掺杂着饭菜清香使人垂涎欲滴。山花烂漫季节,这里是一派“香雪海”的情景,聚敛浓郁的花香,恒久绵长,大概这便是香峰名字之由来。

(三)龙王堂(Lóngwáng Táng)

龙王堂位于黄羊山西南,涿鹿镇罗庄北5千米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1′,北纬40°39′。道教圣地,盘山路可行越野车,直抵龙王堂所在的山脚下。传说黄伯阳曾修炼于此,故称“黄阳山”。龙王堂建在黄羊山南峰10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中,坐西朝东,殿后峭壁高数十丈,笔直似切,崖顶有淡淡雾岚缥缈,香火不断。

据史书记载,龙王堂道观建于辽金时期,明弘治七年、清康熙六年、清乾隆五十二年重修。龙王堂道观建有三处院落,第一院建有山神庙、灵官殿、行宫殿、观音殿,这里建有观音殿的事实,留下佛道融合的遗迹。第二院建有龙王堂正殿和三官殿,正殿建在正西悬崖的洞中,供奉大山爷。相传,大山爷是当地张家三兄妹,为救百姓斗恶蟒献身。为了纪念张家三兄妹,当地人在洞中塑身供奉。峭壁内的水晶宫有一细流常年不断,被称为“神水”。“神水”水质甘醇,绵软、清爽可口,传说能治百病。旧时,每遇瘟疫时前往此处取水者甚多。水晶宫、玉皇阁、观音殿等依山傍崖,巧夺天工,有悬空寺之妙。第三院建有老君殿、奶奶庙、玉皇阁。龙王堂道观“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坏。1990年代,当地人兰生出资重修,施工中从正殿软梯地下发现金元宝16个。

龙王堂道观有北方少见的溶洞三处。

(四)塔山(Tǎshān)

塔山为黄羊山的一部分,海拔1563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9′,北纬40°38′。因塔山南部开阔的平地上建有辽金时代的砖塔而得名。塔高6米,是为镇桑干狂澜而建,塔两侧各有一观察天象的瞭望台。塔山原有灵境寺,灵境寺遗址前面的平地上有七眼石井,三明四暗,相互通连,呈北斗形状。塔山西南有三阳洞,处于陡直的峭壁之上,对外只有一天桥相通。右侧石洞壁上写有“玉皇大帝”“老祖古洞”字样,其内有唐朝彩画式画幅,人物形态各异,形象逼真,线条优美,极富美感。左侧山洞对外有一瞭望口,可尽情欣赏大自然风景。洞内钟乳石活灵活现,步移景异,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