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间传说

一、民间传说

朱棣虽然因为发动“靖难之役”,在历史上声名不佳,但也算得个勤政、爱民、有作为的好皇帝,政权稳固后便时常出访,考察民情重振经济。这日他和当朝首辅杨荣,来到了属于京师管辖地区的保安州(涿鹿)。

小小的一个京师保安州(治今涿鹿镇),居然有如此之多的古庙、古桥;其商贩云集、繁荣昌盛之态引起了朱棣的注意。

朱棣不禁感叹:“保安这个小镇,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古迹,集市也如此繁荣呢?”杨荣答曰:“保安古镇地形绝佳,北部靠山黄阳山呈龙蛇之形,福泽深厚,颇有帝王之气,日后只怕要出帝王之才。”

朱棣听后,大吃一惊,自己的江山刚刚稳固,保安若再出帝王,那还了得,必然要影响他的大明基业。他焦急如焚,忙让杨荣出谋划策。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阴阳占卜的杨荣,承君之命,率领一批能人,对保安的地形风水进行了一番细致考察以后,证实保安古城的版图确实像一个皇城,福光冲天,背后靠山黄阳山像一种龙蛇,蛇首向东,慢慢游动,预示人才辈出,人杰地灵,确有帝王之像。

杨荣将考察结果禀告皇帝,朱棣忙问:“怎样才能破坏这龙蛇形之地的风水,保我大明江山永固?”

杨荣曰:“将龙蛇的头钉住,置它于死地,使它动弹不了,风水便破了。”

于是皇帝便命人从江西运来巨石、石钉和石板,在黄阳山上分别将龙蛇的头、尾巴和四肢压住。

龙蛇首在黄阳山东脉,即现在的隆伏寺后面山上,匠人们在这里钉了一根高大的石柱,即钉住龙蛇头;蛇尾在黄阳山北面,故在此山后的外面,铺了一块巨石,压住龙蛇尾。龙蛇的四肢,则是在保安黄阳山的上面,于是分别在几处,铺了一排排石板,成为长长的石埂,以压住龙蛇脚,不能游动。

为了阻封住保安的帝王之气,杨荣还建议,在保安黄阳山上扩建庙宇,塑造一批灵界的帝王将相雕像。包括东岳大帝、李靖天王、关公大将,从王到将乃至地方小官都修建寺庙。

这些神像约几十尊之多,因此,在保安3平方千米内,有50多座庙宇。在历史上,保安也称为“庙的王国”。

因此涿鹿古镇,自古就有了“大量庙宇”。佛教文化不仅维护了王朝的统治,也带来了当地的长期安定。在涿鹿境内,这样美丽而又传奇的故事还有很多,就让大家一起去寻找、去品味吧。

(薛春孝)

罗庄龙王堂

涿鹿县有三个龙王堂,一个在温泉屯公社,一个在矾山,这两个都不来谈,现在要说的是西二堡的龙王堂。

涿鹿县城西有着连绵起伏的群山,这些山郁郁葱葱,花草繁茂,是个山明水秀的好地方。其中有一座山叫塔山,塔山脚下有一个村叫罗庄。从罗庄向北沿着深沟陡涧走出约五里路,有一个清幽的古寺,这就是咱们所说的龙王堂。龙王堂四面高山环抱,寺中有一石洞,一清泉滚珠溅玉般直向山外流来。庙内供着三尊塑像,两女一男。此庙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

不知多少年前,罗庄是一个美丽的山村。一股清清的泉水,穿村而过,人们就依山傍水,在这里安家立庄了。提起这股水,谁都说是股好水!她灌溉了两岸肥沃的土地,年年米谷丰收。这里的人真是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天旱和歉年,只因有这股清泉,罗庄真可谓是一片世外桃源。

沿着山溪再往北走,两岸布满了苍松怪石,长着很多不知名的奇花异草。树上鸟儿唱出了婉转的歌儿,地上驯顺的野兽和睦地在一起生活。说也奇怪,无论是魁梧的黑熊,斑斓的老虎,狡猾的狐狸还是残忍的豺狼,它们和驯服的野兔,温顺的麋鹿都和平友爱的相处。什么缘故呢?原来这一股泉水,是它们共同的母亲,每天它们都到泉边来饮水,共同分享着母亲的乳汁,所以亲如弟兄,好像是一个大家庭。

可是,你要问起哪里是这股清泉的源头,却没有人能告诉你。因为入山不远,就是荆刺丛生,高峰入云,山路险陡,古木参天,所以从来也没有人去探索过这股泉水的源头。

有一年春天,在布谷鸟叫的时候,人们都忙碌地准备着春耕,可是突然水中有了一股腥臭的气味,村子里只有这唯一的水源,此外连井都没有,怎么办呢?还是吃它用它。这样没过十天,不少人都病倒了!瘟疫起了!从此村里消失了愉快的歌声,却添了苦愁的呻吟,流水不但恶臭越来越浓,而且还一天比一天浅下去了。

山坡上消失了青葱绿意,竹木变得干涩枯黄,野兽也变得性情凶暴,互相咆哮厮打。对于这个山村的突然变化,人们都肯定是因为水变了和缺水的缘故,但是到底水为什么变味,为什么变少?却始终找不到原因。 且说这个村里有一个姓张的老汉,夫妇俩生有一男两女,儿子叫张立,大女儿叫张珍,二女儿叫张秀,都是聪明伶俐,勇敢勤劳的孩子。一家五口,种着十几亩地,守着几株果树,生活过得无忧无虑。可是因为张老头儿夫妇年迈体弱,喝了这腥臭的溪水,染上瘟疫而死去了。临死时,老汉把三个孩子叫到跟前说:“我要死了,是喝了恶水而死的,全村人的性命都将难保,你们三人一定要找出溪水变臭的原因,解救全村人民的苦难。”说罢叹了一口气,死去了,三个孩子就这样失去了善良慈爱的父母,可是父亲的遗嘱却牢牢地印在他们的心上。

兄妹三人含着眼泪埋葬了二老,坐在一起商量,怎么样去实现父亲的遗言呢?大哥向妹妹说:“妹妹!你们身体弱,留在家里,我自己入山去寻找原因,回来再和你们商量。”两个妹妹不同意,说:“这是大家的事,应该一起去。”三人争论不休,最后才决定哥哥劈荆开路,大妹送饭接应,小妹看家做饭,如果有突然情况发生时,大家再一起出动。分工已毕,第二日就准备出发。

晨起,张立穿上草鞋,手提板斧,肩上横着扁担飞奔向北山走去。未走多远,就找不着道路了,只见草木枯黄,山石焦裂。张立沿着陡峭的石壁,有时侧身而行,有时攀悬而过,就这样左劈右砍,开出一条只能容人的羊肠小路。可是折腾了将近半天,也未走出一里路。这时大妹赶来了,她带来了干粮,趁着哥哥休息的时间,抄起哥哥的斧头,接替了哥哥的工作。这样一天、两天过去了,越往前,越难走,笔直的峭壁,深阔的陡涧,却没有吓倒这两个年轻人,他们一步一步困难地向前走着。

哥哥的草鞋早磨破了,笠带断了打个结再续上。大妹的手指早磨出了殷红的血,衣服被树枝扯得破碎不堪。三妹也为兄妹担忧而熬红了眼睛,但这三个人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第三天清晨,只是觉得山林之间腥气越来越重,野兽无力地在山下徘徊哀叫,这真是一件让人琢磨不透的事;而且三天以来,飞鸟和野兽越来越稀少了,是什么原因呢?张立要看个究竟。

他奋身攀上高峰,向下俯视。只见高峰下面有一个不大的山环,山环里地势较为平坦,四周的石壁却光滑陡峭。北峰石壁上有一个洞,洞下有一个水池,池中略有积水,野兽只在池水远处徘徊凝视,露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却不敢走近水池。张立正奇怪,忽见一只小鹿大概是渴极了,狂奔到水池边,正要低头饮水,只见嗖的一下小鹿凭空而起,像是长了翅膀,又紧接着一声惨叫,消失在洞口内了。

张立断定在洞内一定藏有妖怪,否则决不会这样稀奇。他便把草鞋重新系好,紧一紧搭包(扎腰的皮带),把衣襟掖得利落,板斧别在腰间,顺着陡壁扯着藤条,一悠而下。这时野兽早跑散了。可是张立却为了把洞内秘密查探清楚,一步一步,走近水池。这时只闻到洞内腥臭更重,使人头晕目眩,两脚轻悬,好似有些站不住的样子。水一滴一滴从洞内流出的,但是为什么腥臭呢?为什么稀少呢?还是搞不清。

正当他站在水池旁边疑惑的当儿,忽然觉得空中好像有人扯他的头发,双足渐渐离地,他一想不好,正巧池旁有一株小树,他一把抓住,抬头一看,哎呀!只见洞内有一个笆斗大的蟒头,在向下吸气。这一惊非同小可,但他马上强自镇静,向下一用力,又落到地上,他飞快地退到山环中的平坦之处。只见蟒头慢慢探出,两眼犹如明灯,毒蟒在空中乱舞,阳光射在蟒鳞上,只见赤炎炎一片,好不吓人。

张立想到:这一定就是阻塞水源的妖怪,它使泉中水变坏,使泉水变少,使全村人危在旦夕,使父母丧身于瘟疫,使群兽失和,使日月无光,今天非杀死你不可。仇者见面,分外眼红。张立忘了眼前的危险,忘了力量的微弱,他拾起巨石向恶蟒投去,正好打中了巨蟒的头部。这一下子激怒了巨蟒暴性,只听洞内声如雷鸣。一股腥风,迎面扑来,巨蟒头向上昂,犹如一道长虹从洞中卷风而出,直窜到张立面前。只见这只魔怪足有三丈长短,体如水桶粗细,把那蟒头抬得山高,身体盘成一饼,口吐毒舌与张立怒目相持。

张立毫不犹豫,手持板斧照准蟒头直砍下去。谁想这蟒蛇虽然身体庞大,却动作灵敏,它把头一偏,让过斧锋,立即用两条毒舌直戳张立眼睛。张立把头一低,侧身一闪,用斧横扫蟒头。谁想大蟒身体一直,平放在地上,这一斧又一次落空。大蟒又回身一绞,打算缠住张立。好个张立,腾空一跃,翻过蟒背,回手一斧,直剁下去,只见大蟒一个翻身,就地一滚,张立收斧不及,斧落处只见山石崩裂,火光四迸,大蟒吃了一惊。三个回合未分胜负,大蟒赶紧掉头反扑,暴怒如雷,巨尾扫得山石横飞。但张立身轻体健,不慌不忙,持斧应战。这样一来一往,直打到日中时分。张立本来早晨未吃饭,又在气急交加之下,渐渐体力不支。只觉得眼慢手迟,虽然一斧砍中了蟒颈,可是颈皮滑腻,斧刃入肉不深,结果引起了巨蟒凶焰更盛。只见它不断闪展腾跃,翻滚窜闪,舞动长舌,直向张立扑来。张立正待举斧,偏巧地上一块石头把脚一绊,身躯一斜,虽然躲过蟒头,谁想巨蟒顺势一尾,正击中张立肋骨。张立踉跄跌出一丈开外,只觉得半身酸麻,疼痛难忍。知道自己伤势不轻,但为了除去这个恶魔,张立把牙一咬,就地一滚,想爬起再战,可是却起不来了。又见大蟒跟踪窜上,正要张开血盆巨口生吞张立。刹时只听头上一声吆喝,一团黑雾向巨蟒头上打来,正击中其眼部,吓得巨蟒把头一窜,放开张立。这时只见哧哧哧由高峰上滑下一人,浑身火红,犹如一片彩云从天而降。张立定睛一看,原来是妹妹张珍来了。

原来张珍等张秀做好了饭,收拾停当,顺路进山送饭。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张立,却只见群兽乱窜,腥风扑鼻。她用力爬上高峰,正看见张立和巨蟒杀作一团,哥哥渐渐不支。巨蟒把哥哥扫倒,回头张开大口,正欲噬去,她便高喝一声,把饭碗和筐篮照准巨蟒打去,正值巨蟒抬头,打在眼上,她便趁机而下,直奔哥哥身旁。哥哥面色焦黄,指着地上的板斧说:“一定要把这孽畜杀死,为父母、乡亲报仇。你快搀起我靠石壁坐好,给你助威。”张珍匆忙扶着哥哥坐在石壁旁的一条长石上,拾起板斧,定眼一看,见巨蟒正对自己昂首逼视。张珍哪管这些,猛地向前一跃,把巨蟒引到一边。原来是她怕伤着哥哥,反身一斧,劈向蟒头,可是大蟒早防此招,把头轻轻一让,尾巴横地一扫,准备缠住张珍。但张珍腾地一跃,跨过蟒背,反身又斗,这样来来往往,战了两个时辰左右,张珍便觉体力不支。这因为张珍喘息未定,再者是女子体弱,又要分身顾及哥哥伤势,可是怪蟒虽然力战两人,但野性难服,力大无穷,和一个女子格斗,尚毫无倦意。所以正当张珍持斧砍蟒未中之时,却被巨蟒缠住。好个张珍,身虽被缠,手还能动,巨蟒张口噬来,她却举手一斧,劈中蟒额。这一下非同小可,这蟒长尾一甩,便把张珍甩出数丈以外。张珍这时躺在地上精疲力尽,奄奄一息了。巨蟒虽然负伤两处,可是并未能致命,尤其已激了它疯狂的兽性,它便蜿蜒向张珍爬来,打算结束张珍性命,但突觉尾部遭到一下猛击,掉头一看,原来又来了一个女子。

这是谁呢?她就是三妹张秀。且说张秀看着姐姐把饭送出后,便忙着做午饭,午饭熟了,还不见姐姐回家,眼看太阳已过晌午,她便决定自己担着饭篮去送饭。山路难行,直到太阳平西,才爬上高峰,只见姐姐在山环中正和巨蟒恶斗,哥哥已靠在石壁上不能动了。她本打算悄悄而下,帮助姐姐,可是看到姐姐失利,被巨蟒甩出昏倒的时候,她便从山上一跃而下。因为下来的太急,脸上被树枝划破了个大血口子。但她哪顾得这些,抡起扁担,向蟒尾直打。这时恶蟒才发现背后又有人来。妹妹年岁小,当然力量也最弱,巨蟒虽然连斗两人,可是尚有一些余力,又翻身和三妹大战起来。

太阳要落山了,三妹的力量也渐渐不济,虽然巨蟒凶焰已不高,可是一个弱女子又怎能一下把它杀死呢?正当厮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忽然林丛中跑出很多野兽。张秀心中猛的一怔。她想:可了不得,一条蟒蛇我都对付不了,这群野兽我更没办法了,想不到我兄妹三人都丧身于此。死是小事,但父母之仇未报,全村之难未解……正当张秀着急的时候,只见那兽群却无伤害张秀之意,相反却一拥而上,和巨蟒厮打起来。尽管野兔个小力弱,也咬着巨蟒不放。豺狼虎豹也奋勇参加了这场战斗。张秀见此情景,顿时勇气倍增,使出全身力气和巨蟒斗着。然而张秀不慎被藤蔓绊倒,巨蟒从她身上爬越而过,张秀腹部受了压伤。可是未等巨蟒回头,斑虎早咬着蟒颈,牢牢不放,黑熊伸出巨掌,猛击蟒头,恶蟒连翻三次身,可是终也摆脱不开这群野兽的围击,终于直挺挺死去了。张秀挣扎着起来,扶着姐姐坐在哥哥左边,自己坐在哥哥右边。倚着石壁,他们凝视着巨蟒,望着北峰峭壁。这时山洞中一股飞珠滚玉的清泉直泻而下,转入溪流,又向罗庄流去。三人就这样微笑着死去了。

第四天清晨,罗庄村民在睡梦中又听见百鸟欢乐的喧鸣,听见了山泉的清唱,都争先恐后地跑到泉边,看见那清澈的流水抚润着石子,发出鸣琴似的悦耳声音。这是件大喜事啊!他们扶老携幼把头伏在泉上,痛饮一饱。这时整个罗庄村又响起了愉快的歌声,太阳也显得格外娇艳。刹时间,这个山村又恢复了以前的欢乐和喜悦。邻居们发觉,在这幸福的人群中,却未看见张立兄妹三人。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好心的邻居循着张立屋后的小路直寻入山,走出五里的样子,爬上高峰,越过山林,只见北峰壁上洞口直泻下一股清泉,旁边端坐着三个人,张立、张珍、张秀,他们的脸呈现着幸福的微笑,身旁放着板斧和扁担,头上百鸟飞翔,为他们遮荫;脚旁伏着野兽,为他们巡守,那个丑恶的怪蟒却直挺挺地横在他们面前……

人们明白了,正是这三个人为了大家的幸福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看到了山石上斧痕犹新,他们看到了地上的鲜血还未凝结,他们看见了三妹脸上的血口还殷殷滴血,全村的人都掉下了热泪。

怎么纪念他们呢?大家决定在这个地方建起一座龙王堂,以志这三人的功绩,并且在塑像时,在三妹的脸上特意留下一道血痕。在龙王堂的两旁画上了鲜艳的壁画“上覆鸟群,下伏野兽”的图影,表示出鸟兽对他们的怀恋和悼念。

多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记勇敢的张立兄妹,世世代代在口头上把这动人的故事叨念着,一直流传给他们的儿孙。

(一普地名资料)

南二堡弯腰柳的故事

明景泰三年(1452)春季,第三批移民又奉诏在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大柳树下参加编队。当时宋、苑、赵、周、李五姓氏族因抽签为己丑,序数为二位,迁到保安州桑干河南岸筑堡建村,故名南二堡。传说,五姓移民为怀念故土,从古柳树下折了一枝,捧了一把土带到现今南二堡村口南侧。这支柳条入土后,当年扎下了根。此后,南二堡男女老少对此树十分爱护。1900年9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向西侵入山西,北占张家口。当时南二堡是义和团活动据点。侵略军统帅瓦德西一股“亲兵”从官厅窜到此地,企图追杀义和团,后全被埋伏在南二堡南滩的义和团团民消灭。不久瓦德西又派大批侵略军用洋枪火炮轰击团民,持续了一天,团民临时堆筑的工事被炮火摧平了,大部分义士壮烈殉难,少部分义士隐蔽到这棵从山西移植来的大柳树后面,侵略军以为团民全被消灭,瓦德西手下一名校官正在得意忘形之际,藏在树后的团民忽然跳跃而出,一阵刀砍斧劈把十几名侵略军和那校官杀死。可惜这棵树生长了448年(1452-1900),三人合抱粗的古柳也因战争受到“创伤”而枯萎了,南二堡的乡民联想到殉难的义和团,面对枯萎的古柳心里十分难过。

这时从外地来了一位驼背老者,年过八旬,长得童颜鹤发,对乡亲说他是义和团的拳师,来此祭奠为国殉难的弟子,看到此情也泪水夺眶,便对众人说:古人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罢,就和大家一起给枯萎柳树浇水培土,果然,第二年春天,枯柳又死而复活,逐渐长成今天的爬爬柳树。形成一座树门,车来车往穿门而过。

(一普地名资料)

温泉屯的槐抱榆

在温泉屯的十字街头,有两棵奇特的合欢树——人们惯常都叫它“槐抱榆”。那是一棵古老的槐树,伸出两个手臂一样的枝干,紧紧地搂抱着一棵大榆树。而那棵榆树,则像怀着无限的深情,斜依着身儿,偎在槐树的怀抱中生长。

说起这“槐抱榆”来,还有着一个神奇般的故事哩!

明嘉靖年间,在温泉屯有两个穷秀才,一个叫顾金,一个叫赵宝。顾金和赵宝自幼同床共读,都有文经武纬之才,济世安民之志。可是,只因朝中严嵩专权,卖官纳贿,凡有钱财的,虽目不识丁,只要出得重金,也能做得高官显爵;而那些没有钱财的,纵有司马迁之才,诸葛亮之能,也休想沾官府的边儿,干点事儿。顾金与赵宝,虽饱读诗书,却屡试不第,因而,空怀壮志,忧闷在家。他两个在这温泉屯忙则公务桑麻,闲则饮酒对奕,常常感愤时世,咒骂严嵩父子。天长日久,就越发觉得话语投机,情谊愈密,虽不同姓,却亲如一家。

顾金生有一女,小名榆榆,长得秀丽无比,聪明非常,女工中针织裁剪无一不精。且又有父亲指点,从小读些诗书,颇通文墨。闲来无事,常和父亲一起吟诗作赋,故而父母爱如掌上明珠,常常对客夸女。所以十里八村都晓得顾家有个天仙般的女儿。赵宝生有一男,取名槐槐。这槐槐也生得仪表俊秀,聪明过人,又因从小受了父亲的熏陶,不仅博学多才,而且为人忠厚。亲戚朋友,左右乡邻,谁都夸他,说他日后定能怀才得遇,名扬天下。只有一个路过的道士在街上见了他叹道:“哎!生不逢时,可惜!可惜!”

这赵槐槐和顾榆榆是同年所生,只是比榆榆大了两个月,因两家交好,幼时常在一起玩耍。到十来岁时,这两个小兄妹就如同大人一般,忧国忧民,感愤朝事,且又能吟诗作赋,对答如流。一日闲下无事,顾金邀赵宝在书房下棋,槐槐和榆榆在一边做游戏。两人玩了一阵子猜谜折字,榆榆感到腻歪了,就对槐槐说:“咱们吟诗吧。”槐槐点头说:“好!”便随口吟道:

诗书堆里休用功,

金银买官可扬名,

请看当今严宰相,

开科必用有钱人。

吟罢,随手提笔将诗录与纸上,对榆榆说:“我最后一句落脚为‘有钱人′,你可按‘有钱人′吟来。”榆榆听罢,冷冷一笑,随口答道:

有钱人家心狠毒,

得势乱国总须除!

请君书斋问古今,

那朝奸贼不受诛?

吟罢,也随手录于纸上。

两个大人正忙于“马踩车”,对此未作理会。谁知两个小孩一会儿吟诗,一会会话,说到悲愤之际,尽失声哭了起来。一时惊动了顾金、赵宝,忙停棋来问。及至问明了情由,又看了这两个孩子所作的诗歌,就越加爱怜,都觉得他们真是天生的一对,地配的一双,就各自与自家的妻子相商后,替两个孩子订了终身大事。从此,顾金、赵宝见面都以亲家相称,别人亦戏称槐槐和榆榆为“小夫妻”。

时光如箭,转眼槐槐和榆榆都长大成人。这年,两家合计,商定八月中秋给这一对小夫妻备办花烛,拜礼成婚。谁知国有奸佞,好事难成。严嵩老贼不仅害得顾金、赵宝这样的有志之士不得为国尽力,埋没于乡间;就连槐槐和榆榆这对小夫妻也给生生拆散,造成一场悲剧!

那时,严嵩为着寻机杀害一位贬放到保安州注籍的忠臣,派了他的干儿子杨顺到宣化府做总督。这杨顺为取悦于严家父子,干尽了缺德损阴之事。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凭借父权,终日花天酒地,广搜民间艳女丽妓,沉溺于其中。杨顺一到宣府,就令属下官吏广搜美女,并贴出告示:有荐得绝色女子者,赏金一千贯。温泉屯有个富豪,名叫刘智远,此人爱财如命,心地狠毒,得知这个讯息,喜得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彻夜不眠。其妻怪而问之。刘智远道:“杨总督为宰相之子选美,有荐得绝色女子者,赏钱一千贯。我若到宣府举荐那顾家榆榆岂不就一得钱财,二悦权贵,只这舌头在嘴里这么一转,便能落得两全其美么?”其妻道:“这件事好倒是好,只是这么一来,就拆散了那对小夫妻了。”刘智远听了呵呵冷笑道:“真乃妇人之见!岂不闻古人云:‘无毒不丈夫′?我恨不能积天下尽有金银于己,岂有闲心顾及他人死活!”果然,这刘智远到宣府求见杨顺之后,讲了榆榆如何美似嫦娥、西施,才如蔡琰、易安的话,喜得杨顺即付了赏钱,就要差张千、李万,跟随刘智远到温泉屯来娶榆榆。刘智远一听,心下暗想:“我若带领官差回村办事,顾、赵两家如知我从中牵线,岂不坐罪于我?”于是急忙摇着手说:“不可匆忙。”杨顺便问其故,刘智远道:“顾金、赵宝两个,原是饱学之士,因屡试不第,正深恨官府。且两家情谊至密才订下儿女终身。如这样前去,那顾家定不应允,倘若顾金将爱女藏匿,岂不又要费许多周折?那顾、赵两家,原定八月中秋备礼成亲,依小人之见,不如到了那时,派几位公爷乔装前往,小人在暗中相助,趁他们小夫妻拜堂之际,出其不意乱中拿人,倒是利索一些。”杨顺听了,依计而行。

且说八月中秋节这天,顾、赵两家张灯结彩,鼓乐喧天迎亲送女,喜气洋洋。远近亲朋同来祝贺,村中的老百姓也都扶老携幼看热闹。正在一对新人拜堂之时,人群中挤出几个人来,脱去身上的外罩,露出一副公差打扮,假称:“圣上早有旨意,选定榆榆入宫,顾、赵两家竟敢违抗圣命,密谋匆忙成亲,此实为逆民。为此,奉总督大人之命即刻将贵人接走。”说罢,为首的两个公差命几个跟随挡住众人,一人架了榆榆一只胳膊便往外走。槐槐一见公差要抢走自己的妻子,怒从心头起,抡起拳头照定抢榆榆的公差便打,谁知这两个为首的公差,就是杨顺府干事的张千、李万。他两个对此早有防备,不等槐槐的拳头下来,张千早飞起一脚将他踢倒在地。说时迟,那时快,张千将槐槐踢倒之后,从身上“唰”的一下,抽出了一把明晃晃的利刀,照定槐槐便砍。榆榆一急,用尽平生之力,抱住张千持刀的手臂哭道:“公爷慢来!若饶得丈夫性命,奴家情愿跟随众位公爷前去入宫;如若不然,奴碎尸万段难从命!”张千见榆榆应允,便收了凶器,拽榆榆立刻就走。榆榆又哀哀哭诉说:“人非木石,岂能无情?奴与丈夫自幼定亲,今虽未能成婚,但已拜了花堂也算作一日夫妻。奴今随公爷前去入宫,此行虽非死别,却亦实属生离。若得丈夫随行送出村口,奴感各位公爷大德,于心已足。万望开恩,方便一二。”此时的张千、李万,巴不得一走了事,又料仅槐槐一人随行送至村口,并不防大事,也就随口应允。这张千、李万命跟随挡住众人,一人挽住榆榆一只胳膊,往前走了几步,才让槐槐随后送行。榆榆出得家门,朝后边的槐槐倒身而拜,声泪俱下:“妾红颜薄命,不能与君白头,今此一别,永难相逢!望君多多保重,休要以妾为念。万望另娶贤妻,孝顺父母,照应妾不幸爹娘,妾方能得到宽慰,不然,妾虽死不能瞑目!”言犹未尽,已泣不成声。槐槐听到此处,如万箭穿心,近前欲搀扶榆榆,早被李万挡在后边。

你道榆榆当真就肯随张千、李万走罢?原来,这温泉屯当街有一温泉,其水极热,其泉极深。这村的名也是由此而得。榆榆当时在花堂上,见张千、李万等人脱掉伪装,露出公差打扮的本相来抢她,情知此事蓄谋已久。又见混乱之中,刘智远在人群中暗里指点,愈加明白了此事必定是他与官府勾结,暗中计谋,布下了罗网,自料难以脱身,就下了以死殉情的决心。

及至见张千踢倒丈夫,要下毒手之时,就急中生智,假意应允,以保护丈夫不受谋害,这也是榆榆的聪明与苦心。那槐槐初见公差光天化日之下抢夺妻子,已气怒得说不出话来,只知扑过去便打,拼个死活。及至被张千踢倒,听榆榆说出情愿入宫的话来,也明白了榆榆的心意,就暗自拿定主意,瞅一个机会拼死相救榆榆。到后来经榆榆央告,两个公差答应他可以相随送出村口,更觉暗合了自己的心意,因而,也就不言不语,随后相行。就这样在走到温泉旁边时,槐槐觉得机会已到,便猛扑过去,抱住李万就往温泉里推。谁知道他没有李万力大,只在泉边扭打起来。张千见槐槐往温泉里推李,怕他吃亏,便抛开榆榆前来相助。这时,榆榆得空,纵身便往温泉里跳去!张千、李万一见榆榆要跳入温泉,慌得忙又抛开槐槐,急来拉榆榆,可是只差了一步没赶到。榆榆早已投入水中。槐槐见榆榆跳下温泉,也趁此机会纵身一跳,跟了下去……

这一对小夫妻双双跳入温泉,他们的父母和乡亲都围着温泉痛哭不止,一时哭声震天,传于十里之外。大概,大地也受了感动,温泉的水很快变冷了,停止了哗哗的歌声;温泉也不忍看这悲惨的情景,闭住了他那火热的眼睛……从此以后,在这块地上便长出了一棵槐树,一棵榆树。那槐树伸出两只胳膊紧紧地搂抱着榆树,像是深情的恋爱,又像是怕她被什么人移走、抢去;而那棵榆树则斜依在槐树的怀抱之中,既像怕什么人再把他们拆散,又像是偎在那里,悄声地诉说着爱的衷情。人们都知道,这合欢树就是槐槐和榆榆所化。正是: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尽时,

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普地名资料)

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这一民间故事,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几乎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至于故事情节则传说不一。在山海关一带传说的是秦朝时代陕西同官县有个孟员外家有一个女儿叫孟姜女,长的才貌出众。当时苏州有个万喜良外出逃生,与孟姜女萍水相逢一见钟情,在洞房花烛夜中万喜良被官府抓走,孟姜女赶到山海关寻夫不着跳海而死。西汉末刘向写的《烈女传》中,又是这样描述:“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三亲,既无所归,乃贞其夫之尸于城下哭,内城动人,十日而城为之崩……赴淄而薨”。下面我们向大家介绍的是唐代末期一首叙事诗《捣练子(孟姜女)》写道:“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没人送,不免自家送寒衣”。传说战国时代燕国上谷郡独鹿一带有一马家,老俩口只有一女名唤孟姜,又叫孟姜女,此女才貌出众,与本地一位英俊青年范杞梁经过作伐,结为秦晋。不料正在洞房花烛,被官府抓走带到燕山都修筑长城,一对鸳鸯立被拆散。杞梁一去数日未归,马孟姜思夫心切,决意寻夫。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在天门关(今涿鹿县马水一带)见到了丈夫,孟姜女把从家里带来的苇叶包的糯米粽子,给杞梁剥开,杞梁刚接到粽子,还未来得及倾吐儿女离别之情,就被官兵赶走了,夫妻又洒泪而别。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人这一天吃粽子过端午节,有的说是纪念屈原,有的说是孟姜女留下来的。

“落叶萧萧天地秋,金风阵阵送离愁。目对天涯白云时,西风古道何时休。”当年秋天,马孟姜又离别家乡,从古夕阳关道披星戴月,跋山涉水又来到了天门关。孟姜女一看面前横着一道约高四仞,宽二仞,用夯土筑成的长城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上,护城官兵像蚂蜂一样一窝一窝地聚集在城台之内。城墙下白骨成堆。

孟姜女夏季见到过那些成千上万的民工如今不知哪儿去了,她心里顿时凉如冰霜。白骨堆蹲着一位骨瘦如柴的老头儿正在嚎哭,见到孟姜女痴呆失情的样子,问“小妇人,来此寻夫吗?”女曰:“老伯,您知道范杞梁……”还没等孟姜女说完,老头儿便打断孟女话,长叹一声,便向她述说,范杞梁为人很好。在筑长城中,见到成群的民工,陆续因饥饿劳累而死,他多次带头向监管筑城官兵辩理,在长城快要筑成的一天,民工们因连续五个昼夜没休息都再也坚持不下去了。这个老头儿的儿子晕倒在地上,官兵便用藤条抽打,其景不忍目睹。范杞梁等一伙血气方刚的青年气愤已极,一拥而上用夯砸死这个官兵,这一下惹恼了筑城总监,活生生把这一队百名民工埋进长城。老头儿当时晕死过去,才逃过一劫。事后他每天吃树根啃野菜,守在此地。孟姜女听后悲痛欲绝。坐在一块平台上哭了三天三夜,开始眼里是泪水,后来是血水。孟姜女痛不欲生,头向城墙撞去,只听得轰隆一声,山摇地动,长城坍塌了一个口子。孟姜女不见了。事后,当地的乡民们为纪念孟姜女的忠贞,反对残暴,在此地山坡上筑孟姜女庙一座,把庙前那一块四尺见方孟姜女曾坐此哭夫的石台称为“仙人石台”。

城墙坍塌处叫马水口(其意是马孟姜泪水冲开的口子),现今此口是中原地区通往塞外的重要交通隘口)。从那以后,当地人把孟姜女死去那天(农历十月初一)做为“寒衣节”。孟女庙经历了唐、晋、宋、明、清几个朝代,每个朝代都有四品以上的

武官率兵守护。此庙毁于1977年。“仙人石”至今尚存。石块上斑斑泪痕,传说是孟姜女哭夫时所流血水。每逢端阳人们吃粽子,门上插艾叶(其意思爱故人),岁岁“寒衣节”人们悼念已故亲人,此种风俗大约延续了2500多年。端阳节吃粽子、凉糕,插艾叶至今仍在流传。

(一普地名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