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堡镇(Dàbǔ Zhèn)

大堡镇(Dàbǔ Zhèn)

大堡镇位于涿鹿县西南、小五台山脚下,镇政府距县城34千米。因镇人民政府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0′-115°16′,北纬40°11′-40°20′。东与辉耀镇交界,西与蔚县桃花镇毗邻,南与河东镇接壤,北与武家沟镇相连,是涿鹿县西南大门。总面积267.12平方千米,大部为丘陵区,地势东西低,南北高,海拔在1031米~1830米之间。最低点为下沙河,最高点为黄花梁疙瘩主峰,有涿鹿小坝上之称。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户籍7056户,18136人,汉族占97.9%。行政区划代码130731106,行政级别为乡级,区划单位为镇。

战国时期属上谷郡。秦汉时期大堡置雊瞀(gòu mào)县,属幽州上谷郡。秦汉之后沿之。西晋泰始十年(274)撤县。明万历年间筑堡,称大堡,隶属保安卫。清时、民国前期属涿鹿县。

1943年3月设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辖包括岔道7村在内的50村;上刁禅、下刁禅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孙家沟)。1944年12月上刁禅、下刁禅属蔚涿联合县七区(孙家沟)。1945年1月设蔚涿联合县九区(禅坊),辖黄花梁、上河、下关、辛庄等28村;设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辖黄土坡、三道沟、下沙河等22村。1945年9月设涿鹿县九区(大堡),辖包括岔道9村在内的28村,上刁禅、下刁禅、武家流水沟属涿鹿县十一区(孙家沟)。1946年10月设涿鹿县九区(大堡)、十区(倒拉嘴),区划未变。1947年1月,设蔚涿宣联合县九区、十区,区划未变。1948年3月设涿鹿县九区、十区,区划未变。1949年2月设大堡区(1950年5月更名七区),1953年5月七区设后沟、大堡、大荆寺、杨木林、荞麦川、古佛堡、上沙河、三道沟、倒拉嘴9乡,辖43村。1956年6月撤区调整设大堡、大荆寺、马家庙、三道沟、上沙河5个乡,辖5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7月合并设大堡、马家庙、倒拉嘴3个乡,辖54个村(社)。1958年9月设飞跃(1960年12月更名大堡)人民公社,马家庙乡划出,辖44个生产大队。1961年5月分设大堡人民公社,辖下刁蝉、黄花梁等25个生产大队;分设倒拉嘴人民公社,辖蟒禅寺、山涧口等21个生产大队。1961年9月-1966年5月,公社属大堡地区工委、办事处领导。1983年2月撤销公社复置大堡乡、倒拉嘴乡。1991年2月大堡乡改为镇建置。1996年2月倒拉嘴乡并入大堡镇,辖44个村民委员会。

现有耕地100086亩,其中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24000亩,蔬菜种植面积20250亩,杏扁栽培面积10005亩。有天然沙棘资源267公顷。主要农作物为玉米、莜麦、谷子、马铃薯、杏扁、蔬菜。主要矿产有铁、锰等。境内小五台山拥有高等植物106科486属1350种,占河北省总数的50%;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褐马鸡。古协阳关设在下关一带。大堡风电场项目坐落镇域。旅游景点有小五台山自然风光、山涧口避暑山庄、下虎盆生态工程区、三道沟空中草原、上虎盆小天池、上河百团大战遗址及望乡台等。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3所,中心卫生院1所。沙蔚铁路、太行山高速公路、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镇域。沙蔚铁路设大堡站,太行山高速小五台东站设于大堡西。

大堡镇标准地名图

表2-7 大堡镇村名一览表

续表

一、大荆寺村民委员会

(Dàjīngsì Cūnmínwěiyuánhuì)

大荆寺村民委员会由大荆寺、得来寺两个居民点组成,驻大荆寺,位于大堡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4.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5′,北纬40°13′。东距小荆寺1.8千米,西距得来寺5.2千米,南距石人洼4千米,北距辛庄2.7千米。总面积1.98平方千米,有两个居民点,77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大荆寺,据村人李振东、刘正升等提供:此地原有一座杨家坟,坟旁盖有“荆寺院”,明代建村取名荆寺。后因村东出现小荆寺,随之改为大荆寺。因寺院得名。得来寺,汉初大堡一带置雊瞀县,县城西有四寺(蟒蝉寺、吊禅寺、大荆寺、德行寺),德行寺即今得来寺。后寺废,建村时故名得来寺。因寺得名。约10人。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2年12月,北山武工队夜袭大荆寺伪军据点,一枪未放俘虏十几名伪警察,缴获步枪8支和弹药一批,据点被拔除。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坊),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6年11月21日,国民党军队800余人从倒拉嘴、大堡、桃花同时出动,向共产党军队占领的大、小荆寺一带进攻。经过激烈战斗,国民党军队被击溃,敌伤亡30余人。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大荆寺乡,1956年6月属大荆寺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七区大荆寺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1958年7月为大荆寺乡人民委员会驻地。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

二、小荆寺村民委员会

(Xiǎojīngsì Cūnmínwěiyuánhuì)

小荆寺村民委员会驻小荆寺,位于大堡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4.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7′,北纬40°14′。东距水潮梁2.5千米,西距大荆寺1.8千米,南距司家洼3.4千米,北距辛庄2千米。总面积0.51平方千米,437人。为回族村。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据村人闪生贵、闪有贵、闪宝奇提供:明万历年间(1573-1620),闪姓一户人家从山西迁此定居,后繁衍成村。相对大荆寺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坊),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大荆寺乡,1956年6月属大荆寺乡,1958年7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

三、南辛庄村民委员会

(Nánxīn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南辛庄村民委员会驻南辛庄,位于大堡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6′,北纬40°16′。东距马家流水沟4.8千米,西距武家流水沟3.9千米,南距小荆寺2千米,北距塔沟3千米。总面积0.69平方千米,10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据村人杨成俊、张迁提供:此地是岭北塔沟村的种地房,约清初开始陆续迁此定居,得名新庄。后“新”被“辛”代用。因“新庄”演变得名。为区别于保岱公社的辛庄,1982年地名标准化处理为南辛庄。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七区(平方寺),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大荆寺乡,1956年6月属大荆寺乡,1958年7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

四、上刁蝉村民委员会

(Shàngdiāochá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上刁蝉村民委员会驻上刁蝉,位于大堡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0.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0′,北纬40°17′。东距武家流水沟3.5千米,西距下刁蝉2.4千米,南距得来寺5.4千米,北距常家梁3.7千米。总面积1.26平方千米,24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此地唐代建有寺院,寺内禅师与众不同,旁人“禅那”时坐禅,他却用绳子挽了一个套,套在脖子上,然后系到梁上,静思时稍有打盹即被绳勒,此法称之为“吊禅”,本寺院称吊禅寺。约明初在寺院两侧建村,上侧的故名上吊禅,后演变为上刁蝉。因“上吊禅”演变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七区(平方寺),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一区(孙家沟),1949年2月属涿鹿县孙家沟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大荆寺乡,1956年6月属大荆寺乡,1958年7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

五、下刁蝉村民委员会

(Xiàdiāochá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下刁蝉村民委员会驻下刁蝉,位于大堡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2.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98′,北纬40°18′。东距上刁蝉2.4千米,西距宣化区常咀4.8千米,南距蔚县田庄5.9千米,北距李家梁3.4千米。总面积1.04平方千米,12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中层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地名来历同上刁蝉。因“下吊禅”演变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七区(平方寺),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一区(孙家沟),1949年2月属涿鹿县孙家沟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大荆寺乡,1956年6月属大荆寺乡,1958年7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

六、武家流水沟村民委员会

(Wǔjiāliúshuǐ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武家流水沟村民委员会驻武家流水沟,位于大堡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8.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3′,北纬40°16′。东距南辛庄3.9千米,西距上刁蝉3.5千米,南距大荆寺4.3千米,北距柴家林3.7千米。总面积0.8平方千米,10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中层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据村人提供:约明末武姓一家来此水沟附近定居,后繁衍成庄,故名武家流水沟,简称武流沟。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七区(平方寺),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一区(孙家沟),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大荆寺乡,1956年6月属大荆寺乡,1958年7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

七、水潮梁村民委员会

(Shuǐcháoliá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水潮梁村民委员会驻水潮梁,位于大堡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3.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9′,北纬40°14′。东距任家湾4.4千米,西距小荆寺2.5千米,南距孙家寨2.6千米,北距马家流水沟2.3千米。总面积0.46平方千米,3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据村人韩稳、韩美润、黄印仓提供:明永乐十三年(1415)建村。此地原有一股涧水盘绕山梁而下,可供人畜饮用,取名水潮梁。因一股涧水盘绕山梁而下的现象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坊),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后沟乡,1956年6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

八、车厂村民委员会

(Chēchǎ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车厂村民委员会由车厂、马家流水沟两个居民点组成,驻车厂,位于大堡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3′,北纬40°15′。东距尤家园2.4千米,西距马家流水沟2.7千米,南距任家湾1.5千米,北距寇家沟3.8千米。总面积1.01平方千米,有两个居民点,3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车厂,据村人王棠、曹美富等提供:约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村。此地山沟长有林木,伐木人在此设有停车场,取名车场,后演变为车厂。因“车场”演变得名。马家流水沟,据村人傅福等提供:约明末建村。马姓为首户,村子又坐落在水沟附近,故名马家流水沟。因姓和水沟得名。约10人。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房),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后沟乡,1956年6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

九、任家湾村民委员会

(Rénjiāw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任家湾村民委员会驻任家湾,位于大堡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4.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3′,北纬40°14′。东距佐卫7.2千米,西距水潮梁4.3千米,南距下关2.1千米,北距车厂1.5千米。总面积0.65平方千米,10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此地原系夕阳关前关,明初湖广几户移民奉诏迁此居住,任姓为首户,繁衍成庄后取名任家湾。因姓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房),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后沟乡,1956年6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南。

十、下关村民委员会

(Xiàgu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下关村民委员会驻下关,位于大堡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3.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2′,北纬40°13′。东距石门7.3千米,西距水潮梁3.2千米,南距禅坊1.6千米,北距任家湾2.1千米。总面积0.44平方千米,13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据《山海经》《水经注》等记载:此地是历代兵家把守的夕阳关口,存有战国时期遗址。约汉初在关口下侧建村,故名下关。因地理位置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房),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后沟乡,1956年6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南。

十一、后沟村民委员会

(Hòu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后沟村民委员会驻后沟,位于大堡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0′,北纬40°12′。东距禅坊1.2千米,西距孙家寨1千米,南距大堡1.6千米,北距下关1.7千米。总面积0.45平方千米,689人。聚落呈散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此地原系夕阳关后侧,名后关,约元中期建村,取名后关庄。明隆庆三年(1569),被山洪冲毁成沟,后当地人们在附近重建家园,故名后沟。因地貌特点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房),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后沟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七区后沟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南。

十二、孙家寨村民委员会

(Sūnjiāzhài Cūnmínwěiyuánhuì)

孙家寨村民委员会驻孙家寨,位于大堡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0.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9′,北纬40°12′。东距后沟1千米,西距司家洼1.7千米,南距大堡1.4千米,北距水潮梁2.6千米。总面积0.26平方千米,40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战国时期雊瞀县城有两个子城,今孙家寨是西子城,禅坊西的古遗址是东子城,二城拱卫县城,当时是上谷郡的唯一重城。后城毁置栅木扎寨作军营,明初孙氏在此立村,故名孙家寨。因姓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3年8月,蔚涿宣联合县大堡区财粮助理陈占奎率区小队七八人,于孙家寨河伏击伪军运粮队,击毙日伪涿鹿县公署警务科长毕存序,俘伪警察两人。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房),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后沟乡,1956年6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

十三、大堡村民委员会

(Dà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大堡村民委员会驻大堡,位于大堡镇南部,为镇政府驻地。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0′,北纬40°10′。东距贾儿岭5.1千米,西距祁家洼2千米,南距青杨树1.4千米,北距孙家寨1.4千米。总面积0.46平方千米,174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此地在原始社会末期草木遍布,百鸟甚跃,尤以雉多。后经历代兵燹、捕捉,雉性比例失调,雄多雌少。雄雉昼夜雊瞀(雄雉求雌雉黄昏鸣叫声),其音哀痛。汉时在此置县,以雊瞀命名。明代移民迁入后取名大堡,相对于同年建堡的小堡称大堡。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房),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45年春,中共预备党员、蔚涿联合县十区副区长杨培儒(泥海子村人),在大堡召集会议因事晚上未转移,第二天凌晨被驻桃花日伪军包围,突围时壮烈牺牲。1947年2月1日,共产党察南地方兵团一部,向驻守大堡、倒拉嘴两据点的国民党16军独立团发动攻击,俘第二营营长及以下官兵120余人,缴获马10匹,辎重百余件。1945年9月-1950年5月为涿鹿县九区、大堡区区公所驻地;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大堡乡,1956年6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1950年5月至今为七区、大堡区、大堡乡、大堡人民公社、大堡镇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南。

十四、禅坊村民委员会

(Chánfá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禅坊村民委员会驻禅坊,位于大堡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1′,北纬40°11′。东距贾儿岭3.5千米,西距司家洼3.2千米,南距上河4.9千米,北距下关1.6千米。总面积0.49平方千米,54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雊瞀县(今大堡)驿馆设在此地,系家眷驻地,取名禅房。又说此地系雊瞀县城东右翼较大一座寺庙,寺内专建禅房,每月逢九日大荆、德行、吊禅、蟒禅诸寺众僧来此禅房聚会禅心。约明初建村得名禅房,又名禅坊。因寺内禅房得名。另据村人王清玺、葛有余、宋之库提供:此地有明代武举徐德坟并附设看坟禅房而得村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房)。1945年1月-9月为蔚涿联合县九区区公所驻地。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大堡乡,1956年6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孙俊系该村人。

十五、贾儿岭村民委员会

(Jiǎ'érlǐ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贾儿岭村民委员会驻贾儿岭,位于大堡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3.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4′,北纬40°10′。东距杨木林5千米,西距禅坊3.5千米,南距黄花梁3.2千米,北距任家湾4.6千米。总面积0.71平方千米,18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据《涿鹿县志》载:明代移民建村,原名得胜堡。清光绪年间(1875-1908)堡废,又以姓氏及地势更名贾儿岭。因姓和地势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坊),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大堡乡,1956年6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

十六、司家洼村民委员会

(Sījiāwā Cūnmínwěiyuánhuì)

司家洼村民委员会驻司家洼,位于大堡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1.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8′,北纬40°11′。东距大堡1.7千米,西距蟒蝉寺5.4千米,南距祁家洼0.5千米,北距小荆寺3.5千米。总面积0.22平方千米,36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据村人王宝成、崔文玉提供:约明代中期建村。司姓首居此洼,故名司家洼。因姓得名。1953年与祁家洼合称司祁洼。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坊),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大堡乡,1956年6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

十七、祁家洼村民委员会

(Qíjiāwā Cūnmínwěiyuánhuì)

祁家洼村民委员会驻祁家洼,位于大堡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1.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8′,北纬40°11′。东距大堡2千米,西距蟒蝉寺5千米,南距台子洼2千米,北距司家洼0.4千米。总面积0.24平方千米,23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据村人祁正怀、祁正林等提供:此地有辽金城堡遗址,明初祁氏三兄弟从湖广从军至此,后娶妻为民,繁衍成村,取名祁家洼。以姓氏和地势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坊),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大堡乡,1956年6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

十八、石人洼村民委员会

(Shírénwā Cūnmínwěiyuánhuì)

石人洼村民委员会驻石人洼,位于大堡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1.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7′,北纬40°10′。东距大堡2.9千米,西距蟒蝉寺4.2千米,南距台子洼1.3千米,北距祁家洼1.1千米。总面积0.3平方千米,36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据村人傅登云、傅岱提供:约明初建村。该地地处沟洼,附近有王家坟,坟地有石人石马,故名石人洼。因石人石马和地貌特点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大堡乡,1956年6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

十九、台子洼村民委员会

(Táiziwā Cūnmínwěiyuánhuì)

台子洼村民委员会驻台子洼,位于大堡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2.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7′,北纬40°09′。东距马圈1.8千米,西距炼山平3千米,南距倒拉嘴2.1千米,北距石人洼1.3千米。总面积0.35平方千米,19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此地原有汉代戎兵用烽燧报警而筑的高土台,其台系上谷郡三十六台之一。清初,石人洼村人陆续在此定居,后繁衍成村得名台洼,后称台子洼。因历史来源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倒拉嘴乡,1956年6月属上沙河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

二十、马圈村民委员会

(Mǎjuàn Cūnmínwěiyuánhuì)

马圈村民委员会驻马圈,位于大堡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9′,北纬40°08′。东距黄花梁4.8千米,西距台子洼1.8千米,南距下河1.7千米,北距青杨树1.3千米。总面积0.25平方千米,57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此地有旧石器人类活动遗存,系雊瞀县圈养军马之地,唐初建村取名马圈。因是圈养军马之地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坊),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大堡乡,1956年6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南。

二十一、青杨树村民委员会

(Qīngyángshù Cūnmínwěiyuánhuì)

青杨树村民委员会驻青杨树,位于大堡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0.9千米处。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0′,北纬40°09′。东距贾儿岭5千米,西距台子洼2.5千米,南距下河2.6千米,北距大堡1.4千米。总面积0.31平方千米,40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此地存有辽金古城堡遗址。据村人陈吉、张继元提供:约明代建村。该地土壤潮湿,杨柳茂密,故名青杨树。因杨树得名。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南,太行山高速小五台东站设于此。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坊),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大堡乡,1956年6月属大堡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1年2月属大堡镇。

二十二、上河村民委员会

(Shànghé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上河村民委员会驻上河,位于大堡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1′,北纬40°07′。东距黄花梁1.9千米,西距下河2.1千米,南距上洗马3.4千米,北距禅坊5.9千米。总面积0.87平方千米,46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据村人张所、张之功、张之明提供:原始社会末期有人类居住,村原名家寨,明代移民迁入改为永安堡。清乾隆年间(1730-1751)山洪暴发,村堡被毁,即成一条南北走向的季节河,重建村后居河上游取名上河。因地势特点得名。

1940年9月23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九团、宣涿怀县武装大队在上河、下河之间参加“百团大战”,消灭伪军70人、击毙日军80人。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坊),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三道沟乡,1956年6月属三道沟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

二十三、黄花梁村民委员会

(Huánghuāliá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黄花梁村民委员会驻黄花梁,位于大堡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3′,北纬40°07′。东距小流水沟7.2千米,西距上河1.9千米,南距上洗马4.8千米,北距贾儿岭3.2千米。总面积0.72平方千米,6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汉初建村。传说上谷郡太守景丹仲夏一天出巡雊瞀县驭马至此山梁,看到油菜花金黄一片,故而留有“雊瞀黄花一片香,花蕊馨溢扑沮阳”的诗句,建村后故称黄花梁。因油菜花金黄一片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坊),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三道沟乡,1956年6月属三道沟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堡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

二十四、倒拉嘴村民委员会

(Dǎolāzuǐ Cūnmínwěiyuánhuì)

倒拉嘴村民委员会驻倒拉嘴,位于大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3.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6′,北纬40°07′。东距下河3.7千米,西距郭家堡1.8千米,南距黄土坡2.1千米,北距台子洼2.2千米。总面积0.51平方千米,68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存有两周时期人类居住遗址两处。此村南依“倒拉山”,又地处小五台山嘴,明初建村取名倒拉嘴。因地势和“倒拉山”演变得名。传说:此地为黄帝战蚩尤之后少昊与刑天械斗的地方。刑天乃蚩尤外甥,为给被黄帝擒杀的蚩尤报仇,找黄帝决战。少昊和邢天一直从涿鹿的轩辕城打到倒拉嘴一带。械斗过程中,少昊的嘴被刑天飞舞的斧刃划了一道大口子,嘴角耷拉了下来。后人为纪念这场械斗,取村名“倒拉嘴”。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7年2月1日,共产党察南地方兵团一部,向驻守大堡、倒拉嘴两据点的国民党16军独立团发动攻击,俘第二营营长及以下官兵120余人,缴获马10匹,辎重百余件。1943年3月-1949年2月为蔚涿宣联合县、蔚涿联合县、涿鹿县四区区公所驻地。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倒拉嘴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七区倒拉嘴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属上沙河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7月-9月为倒拉嘴乡人民委员会驻地。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61年5月-1996年2月为倒拉嘴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南。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

二十五、南黄土坡村民委员会

(Nánhuángtǔpō Cūnmínwěiyuánhuì)

南黄土坡村民委员会驻黄土坡,位于大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5.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8′,北纬40°28′。东距三道沟2.7千米,西距辛店3.6千米,南距下虎盆2.7千米,北距倒拉嘴2.1千米。总面积0.08平方千米,8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约战国与西汉之间(前475-前206)建村。坐落在黄色土坡之下,故名黄土坡。因地理位置得名。1982年地名标准化,区别栾庄乡同名,为南黄土坡。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倒拉嘴乡,1956年6月属上沙河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

二十六、郭家堡村民委员会

(Guōjiā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郭家堡村民委员会驻郭家堡,位于大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5.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4′,北纬40°07′。东距倒拉嘴1.8千米,西距上沙河2.2千米,南距古佛堡3.9千米,北距炼山平1.3千米。总面积0.25平方千米,55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汉初在此建过屯兵城堡,汉末郭姓在此定居,后繁衍成堡,故名郭家堡。因姓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倒拉嘴乡,1956年6月属上沙河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

二十七、炼山平村民委员会

(Liànshānpí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炼山平村民委员会驻炼山平,位于大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5′,北纬40°08′。东距台子洼3.1千米,西距上沙河2.7千米,南距郭家堡1.3千米,北距蟒蝉寺2.8千米。总面积0.28平方千米,30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据村人李贵、李妙提供:该地有三块较大的平地,称为东平、西平、古山平,明初炼姓在此定居,取名炼家三平,后演变成炼山平。因姓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倒拉嘴乡,1956年6月属上沙河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至今。

二十八、蟒蝉寺村民委员会

(Mǎngchánsì Cūnmínwěiyuánhuì)

蟒蝉寺村民委员会驻蟒蝉寺,位于大堡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5.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3′,北纬40°10′。东距石人洼4.2千米,西距流水沟3.1千米,南距上沙河3.6千米,北距大荆寺3.9千米。总面积0.58平方千米,15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据村人朱守春、刘文亮、刘书提供:原钟文载,明崇祯三年(1630),此地建蟒蝉寺。清初在寺院附近建村,故名蟒蝉寺。因寺得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更名四清沟。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上沙河乡,1956年6月属上沙河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

二十九、流水沟村民委员会

(Liúshuǐ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流水沟村民委员会驻流水沟,位于大堡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6.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0′,北纬40°08′。东距炼山平4.6千米,西距殷家庄0.3千米,南距下沙河2.4千米,北距蟒蝉寺3.9千米。总面积0.3平方千米,30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据村人刘琪、刘佑、刘升提供:约唐初建村。刘氏为首户,又地处一条流水沟,故名刘家流水沟,后简称为流水沟。因地势得名。亦称南流水沟。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上沙河乡,1956年6月属上沙河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

三十、殷家庄村民委员会

(Yīnjiā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殷家庄村民委员会驻殷家庄,位于大堡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7.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0′,北纬40°08′。东距上沙河2.4千米,西距蔚县七百户3.5千米,南距谷坨2.2千米,北距流水沟0.2千米。总面积0.52平方千米,21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晋代中期建村。殷姓首居,故名殷家庄。因姓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上沙河乡,1956年6月属上沙河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

三十一、上沙河村民委员会

(Shàngshāhé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上沙河村民委员会驻上沙河,位于大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6.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2′,北纬40°07′。东距郭家堡2.2千米,西距谷坨0.5千米,南距辛店1.8千米,北距流水沟2.2千米。总面积0.36平方千米,52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据村人任灰、任培珍提供:约元初建村。地处一条沙河的左上方,故名上沙河。因方位和沙河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上沙河乡,1956年6月属上沙河乡。1953年5月-1958年7月为上沙河乡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驻地。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

三十二、谷坨村民委员会

(Gǔtuó Cūnmínwěiyuánhuì)

谷坨村民委员会驻谷坨,位于大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7.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2′,北纬40°07′。东距郭家堡2.7千米,西距蔚县桃花镇九村3.2千米,南距下沙河0.7千米,北距上沙河0.7千米。总面积0.23平方千米,69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此地为白垩纪时内陆湖,湖底有许多淤积的泥坨子,后湖水枯干,泥坨成丘,呈黄色,似谷垛。约东汉初立村后称谷坨。因地貌特点和形状得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更名果林。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上沙河乡,1956年6月属上沙河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罗平系该村人。

三十三、下沙河村民委员会

(Xiàshāhé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下沙河村民委员会驻下沙河,位于大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7.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2′,北纬40°06′。东距辛店2.1千米,西距蔚县桃花镇八村3.1千米,南距古佛堡4.1千米,北距谷坨0.7千米。总面积0.34平方千米,116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该村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分布。据村人马林、赵元、张秀提供:约元初建村。地处一条沙河的下游故名下沙河。因地理位置和沙河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上沙河乡,1956年6月属上沙河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南。

三十四、辛店村民委员会

(Xīndiàn Cūnmínwěiyuánhuì)

辛店村民委员会驻辛店,位于大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6.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3′,北纬40°06′。东距黄土坡3.5千米,西距下沙河2.3千米,南距古佛堡2.5千米,北距郭家堡1.8千米。总面积0.54平方千米,112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该村有战国时期人类居住遗址。隋开皇元年(581)正是辛丑年,在此设有客店,取名辛店,建村后得名辛店。因年份和客店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倒拉嘴乡,1956年6月属上沙河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

三十五、古佛堡村民委员会

(Gǔfóbǎo Cūnmínwěiyuánhuì)

古佛堡村民委员会驻古佛堡,位于大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8.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4′,北纬40°04′。东距下虎盆3.4千米,西距蔚县鸦涧8.7千米,南距吴家庄1.7千米,北距辛店2.5千米。总面积0.55平方千米,97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此地系春秋时期燕国的一古城堡,存有战国时期城堡遗址,城堡内后来建有佛寺,村即取名古佛堡。因寺院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古佛堡乡,1956年6月属三道沟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七区古佛堡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更名新胜堡。

三十六、吴家庄村民委员会

(Wújiā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吴家庄村民委员会驻吴家庄,位于大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0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4′,北纬40°02′。东距上虎盆2.8千米,西距蔚县常西庄13千米,南距柳湾0.4千米,北距古佛堡1.7千米。总面积0.19平方千米,21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中壤质低砾石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据村人吴进义、李秀山等提供:约明初建村。吴姓首居于此取名吴家庄。因姓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古佛堡乡,1956年6月属三道沟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

三十七、柳湾村民委员会

(Liǔw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柳湾村民委员会驻柳湾,位于大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0.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5′,北纬40°02′。东距上虎盆2.7千米,西距蔚县常宁乡小庄12千米,南距山涧口1.2千米,北距吴家庄0.3千米。总面积0.28平方千米,23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中壤质低砾石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明初湖广部分移民奉诏迁到这一带,当时这里树木茂密,柳树尤为茁壮,又南邻山湾,建村后故名柳湾。因柳树和地理位置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古佛堡乡,1956年6月属三道沟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

三十八、山涧口村民委员会

(Shānjiànkǒu Cūnmínwěiyuánhuì)

山涧口村民委员会驻山涧口,位于大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1.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4′,北纬40°01′。东距上虎盆3.7千米,西距蔚县常宁乡小庄11千米,南距九厂9.9千米,北距柳湾1.1千米。总面积0.28平方千米,29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中壤质低砾石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约东汉初年建村。地处山涧口,故取村名山涧口。因地理位置得名。传说:温氏一家从中原迁此,见有水与温姓相合,故而定居繁衍成村。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古佛堡乡,1956年6月属三道沟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北魏名将陆俟(朝鲜族)、北魏著名诗人陆凯(朝鲜族)为该村人,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

三十九、上虎盆村民委员会

(Shànghǔpé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上虎盆村民委员会驻上虎盆,位于大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8.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7′,北纬40°03′。东距上洗马3.9千米,西距吴家庄2.7千米,南距李子园10千米,北距下虎盆0.8千米。总面积2平方千米,28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中壤质低砾石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村北的沼泽地形似盆,其地有一土丘状如一虎伸头饮水。传说:一天黄昏雊瞀县令从代郡(今蔚县)返回至此,突然喊叫:虎,虎……武士们持刀近前一看,原来是一黄土丘。县令认为这是一块宝地,便令移民在此定居。因村落位于上侧,故名上虎盆,位于下侧名下虎盆。因方位和传说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古佛堡乡,1956年6月属三道沟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

四十、下虎盆村民委员会

(Xiàhǔpé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下虎盆村民委员会驻下虎盆,位于大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7.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7′,北纬40°03′。东距下洗马3.3千米,西距古佛堡3.4千米,南距上虎盆0.8千米,北距黄土坡2.7千米。总面积0.89平方千米,65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中壤质底砾石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地名来历及含义同上虎盆。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古佛堡乡,1956年6月属三道沟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

四十一、上洗马村民委员会

(Shàngxǐmǎ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上洗马村民委员会驻上洗马,位于大堡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7.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0′,北纬40°04′。东距蕨菜洼8.5千米,西距下洗马2.2千米,南距李子园8.3千米,北距上河3.4千米。总面积1.23平方千米,16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汉初建村。洗(xiǎn)马为古代官职,洗马村名来历即此。村落居于上侧,取名上洗马,居于下侧的取名下洗马。因官职得名。亦说,上谷郡太守景丹率兵过此见一水池,便用池水洗濯战马,因村落居于洗马处两侧,汉初建村取名上洗马、下洗马。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三道沟乡,1956年6月属三道沟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

四十二、下洗马村民委员会

(Xiàxǐmǎ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下洗马村民委员会驻下洗马,位于大堡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6.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9′,北纬40°05′。东距上洗马2.2千米,西距黄土坡2.3千米,南距下虎盆1.9千米,北距三道沟1.4千米。总面积0.75平方千米,39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地名来历及含义同上洗马。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三道沟乡,1956年6月属三道沟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

四十三、三道沟村民委员会

(Sāndào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三道沟村民委员会驻三道沟,位于大堡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9′,北纬40°06′。东距上河2.6千米,西距黄土坡2.6千米,南距下洗马1.5千米,北距下河1.2千米。总面积0.57平方千米,74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原与上河为一村。清代山洪冲毁,部分人迁此立村,附近有成太沟、林燕沟、赵家沟,故名三道沟。因地理位置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十区(倒拉嘴),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区(倒拉嘴)。1948年3月-12月为中共涿鹿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地。1948年6月1日,中共涿鹿县委在三道沟召开区委书记、区长联席会议,着重研究决定如何配合部队开展大反攻的各项动员工作。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三道沟乡,1956年6月属三道沟乡。1953年5月-1958年7月为三道沟乡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驻地。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

四十四、下河村民委员会

(Xiàhé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下河村民委员会驻下河,位于大堡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3.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9′,北纬40°07′。东距上河2.1千米,西距倒拉嘴3.7千米,南距三道沟1.1千米,北距马圈1.7千米。总面积0.17平方千米,28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山区,属轻壤质淡栗钙土土质。以养殖和农业为主。

据村人田福元、张秀提供:原与上河为一村,名永安堡。清乾隆年间(1736-1751),山洪冲毁永安堡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季节河,重新建村时地处河之下游故名下河。因地理位置得名。

1940年9月23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九团、宣涿怀县武装大队在上河下河之间参加“百团大战”,消灭伪军70人、击毙日军80人。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坊),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三道沟乡,1956年6月属三道沟乡,1958年7月属倒拉嘴乡,1958年9月属飞跃(大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倒拉嘴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倒拉嘴乡,1996年2月属大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