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庄乡(Luánzhuāng Xiāng)

栾庄乡(Luánzhuāng Xiāng)

栾庄乡位于涿鹿县中部丘陵浅山区,由栾庄乡、小矾山乡合并而成,乡政府距县城9.8千米。因乡政府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115°40′,北纬40°29′-40°32′。东与矾山镇交界,西与保岱镇毗邻,南与黑山寺乡、辉耀镇接壤,北与五堡、温泉屯镇相连。总面积92.54平方千米。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式地形,海拔641~1434米,最低点胥家窑,最高点下井沟黑山。户籍8241户,19404人。行政区划代码130731201,行政级别为乡级,区划单位为乡。

战国时期属上谷郡。秦汉时期属潘县。王莽新朝属树武县。东汉时期属潘县。西晋泰始十年(274)属幽州上谷郡。唐贞观八年(634)属妫州怀戎县。长庆二年属新州永兴县。辽会同元年(938)属奉圣州永兴县。金大安元年(1209)属奉圣州德兴府德兴县。元至元二年(1265)属奉圣州永兴县。元明清属保安州、涿鹿县(清康熙三十二年个别村属怀来县)。

1943年3月,属怀涿县五区(五堡),辖境内15村。1945年9月设涿鹿县五区(小矾山),辖五堡一带32村,其中栾庄境14村。1949年2月属五堡区,辖境内16村。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三区在境内设栾庄、下井沟、唐家洼、小矾山4乡,辖泉子沟、赵庄等17村。1956年6月撤区调整设栾庄、小矾山乡,辖1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7月栾庄、小矾山乡合并设立栾庄乡,辖17个村(社)。1958年9月属果林(1960年12月更名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设栾庄人民公社,辖泉子沟、黄土坡等12个生产大队;分设小矾山人民公社,辖赵庄、椿树沟等5个生产大队。1961年8月-1966年5月,公社属五堡地区工委、办事处领导。1983年2月撤销公社复置栾庄乡、小矾山乡。1996年2月调整乡镇建置,小矾山乡并入栾庄乡,辖15个村民委员会。

现有耕地27435亩,主要农产品有玉米、谷子、马铃薯、葵花等。有林地面积98385亩,其中用材林43485亩,经济林54900亩,主要品种为葡萄、苹果、杏扁、海棠、槟果等,尤以红富士苹果最为著名,历史上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七一大渠灌溉土地25005亩,也是大渠的终点。已探明的矿藏有铁、锰、煤、石英石、页岩石等。大秦铁路、张涿高速(G95)途经乡域,在栾庄段设涿鹿服务区。有小学4所,幼儿园5所,乡卫生院1所。

栾庄乡标准地名图

表2-14 栾庄乡村名一览表

续表

一、黄土坡村民委员会

(Huángtǔpō Cūnmínwěiyuánhuì)

黄土坡村民委员会驻黄土坡,位于栾庄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3.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8′,北纬40°28′。东距杜家洼0.76千米,西距保岱5.3千米,南距西相广5.3千米,北距上洪寺3.7千米。总面积8.37平方千米,199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原始社会末期有人类居住,汉初建村,称西黄土坡。明代移民迁入建立军屯,叫永安堡,但百姓不认可,未能传开。亦传说,上谷郡太守景丹从郡城(今怀来县大古城)出巡途中在此病危,对部下说:“吾呜呼于哪儿,便将我葬于哪儿,哪儿黄土不埋人。”至此殒命。从人遵其遗嘱将其葬于此地,建村后为怀念景丹取村名为黄土坡。因黄土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6月属三区唐家洼乡,1956年6月属栾庄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栾庄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栾庄乡。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李春茂系该村人。

二、杜家洼村民委员会

(Dùjiāwā Cūnmínwěiyuánhuì)

杜家洼村民委员会驻杜家洼,位于栾庄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2.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8′,北纬40°28′。东距唐家洼0.8千米,西距黄土坡0.7千米,南距泉子沟3.4千米,北距上洪寺3.7千米。总面积2.33平方千米,87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约隋初建村,曾用名得兴堡。清代有个岭南戍边将士被安置在杜家洼村,建了个堡叫得兴堡(曾误记为得胜堡)。亦说,杜姓占多数又地势低洼,故名杜家洼。因姓和地势得名。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6月属三区唐家洼乡,1956年6月属栾庄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栾庄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栾庄乡。

三、唐家洼村民委员会

(Tángjiāwā Cūnmínwěiyuánhuì)

唐家洼村民委员会驻唐家洼,位于栾庄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1.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9′,北纬40°28′。东距李家窑2.1千米,西距茶房4.1千米,南距东泉子沟3.7千米,北距胥窑房3.4千米。总面积4.16平方千米,182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隋唐时期有人类居住。明代,唐姓从湖广迁此建村,地势低洼,故名唐家洼。因姓和地势得名。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6月属三区唐家洼乡。1953年6月-1956年6月为三区唐家洼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属栾庄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栾庄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栾庄乡。

四、养田庄村民委员会

(Yǎngtián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养田庄村民委员会驻养田庄,位于栾庄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1.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0′,北纬40°29′。东距栾庄2.4千米,西距唐家洼0.8千米,南距东泉子沟4.1千米,北距胥窑房2.9千米。总面积3平方千米,92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始称东黄土坡,清末改名养田庄。村人理想是养护(耕种)好田地,故名养田庄。因村民精神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6月属三区唐家洼乡,1956年6月属栾庄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栾庄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栾庄乡。

五、李家窑村民委员会

(Lǐjiāyáo Cūnmínwěiyuánhuì)

李家窑村民委员会驻李家窑,位于栾庄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0.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40°28′。东距陈家窑6.1千米,西距唐家洼2.1千米,南距胥家窑2.1千米,北距栾庄1.5千米。总面积1.38平方千米,77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秦末建村。原李、王二姓在此定居,李氏族为李家窑,王氏族为王家窑,元朝末年大地震损坏,两村重建时合为一村,取名李家窑。因姓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6月属三区栾庄乡,1956年6月属栾庄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栾庄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栾庄乡。

六、胥家窑村民委员会

(Xūjiāyáo Cūnmínwěiyuánhuì)

胥家窑村民委员会由胥家窑、胥窑房两个居民点组成,驻胥家窑,位于栾庄乡南部,距乡政府驻地2.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2′,北纬40°27′。东距陈家窑5.7千米,西距甘庄8.9千米,南距史家沟8.7千米,北距李家窑2.1千米。总面积13.46平方千米,190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胥家窑,金代建村。建村时胥姓为首,又依坡凿洞建窑为家,故名胥家窑。因姓得名。胥窑房,很早以前胥家窑村的一个财主在此买了一块地,盖了几间房,后来就叫胥窑房。因胥家窑村得名。约370人。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6月属三区栾庄乡,1956年6月属栾庄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栾庄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栾庄乡。

七、东泉子沟村民委员会

(Dōngquánzi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东泉子沟村民委员会由泉子沟、外泉沟两个居民点组成,驻泉子沟,位于栾庄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4.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9′,北纬40°25′。东距下井沟7.4千米,西距甘庄6.6千米,南距东相广2.8千米,北距唐家洼3.7千米。总面积4.81平方千米,45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泉子沟,元初建村。当时此沟有一眼山泉,泉水四季清澈见底,故名泉子沟,后称东泉子沟。因山泉和地理位置得名。外泉沟,清初建村。因位于泉子沟之外,故名外泉沟。因地理位置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6月属三区栾庄乡,1956年6月属栾庄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栾庄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栾庄乡。

八、上井沟村民委员会

(Shàngjǐng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上井沟村民委员会驻上井沟,位于栾庄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6.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6′,北纬40°24′。东距青山口4.4千米,西距东泉子沟7.3千米,南距红土沟8.5千米,北距下井沟1.2千米。总面积18.56平方千米,90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早期有人类居住,移民迁入后取了上井沟名字。亦说,明万历四年(1576)移民迁入,位于井沟的上侧,故名上井沟。因地理位置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6月属三区下井沟乡,1956年6月属栾庄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栾庄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栾庄乡。

九、下井沟村民委员会

(Xiàjǐng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下井沟村民委员会驻下井沟,位于栾庄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5.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6′,北纬40°25′。东距青山口4千米,西距胥家窑5.2千米,南距上井沟1.1千米,北距陈家窑3.1千米。总面积14.05平方千米,153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汉代为军屯,叫枫树屯,辽代又屯兵,建东西堡寨,明万历四年(1576)移民迁入改村名下井沟。相对上井沟得名。亦说,明初时此地是屯兵之处,在村南掘一眼水井以供军用。此沟南高北低,该村在沟北,故名下井沟。因水井和地形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6年10月12日,国民党军队大兵压境,中共党政机关撤离县城时,经下井沟、上井沟等地转移南山老区,坚持对敌斗争。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6月属三区下井沟乡,为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属栾庄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栾庄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栾庄乡。

十、陈家窑村民委员会

(Chénjiāyáo Cūnmínwěiyuánhuì)

陈家窑村民委员会由陈家窑、椿树沟两个居民点组成,驻陈家窑,位于栾庄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3.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7′,北纬40°28′。东距椿树沟1.7千米,西距李家窑6.1千米,南距下井沟3.1千米,北距戴家沟3.8千米。总面积7.2平方千米,72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陈家窑,唐初建村。传说隋代名为郎宽的朝官面见隋炀帝陈述百姓疾苦,暴君杨广不悦借口郎(狼)吃羊(杨)有谋君之意,遂将郎宽逐出并下诏诛其全家。郎得知凶信连夜携全家老小出逃,化名陈愿在此依坡凿洞为家,建村后故名陈家窑。因姓得名。椿树沟,村里有椿树又地处山沟,故名椿树沟。因椿树和地理位置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6月属三区下井沟乡,1956年6月属栾庄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栾庄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栾庄乡。

十一、栾庄村民委员会

(Luán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栾庄村民委员会驻栾庄,位于栾庄乡北部,为乡政府驻地。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2′,北纬40°30′。东距陈家窑5.5千米,西距养田庄12.21千米,南距李家窑1.5千米,北距南二堡5千米。总面积0.64平方千米,370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和轻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唐高宗年间(671-674)建村。当时栾、张二姓为先迁户,故名栾张庄,后简称为栾庄。因姓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3年6月17日,平西独立三营从里丈沟出发,急行军经上井沟南山突袭栾庄伪据点,毙伤伪军10余名,俘虏两名,缴获步枪4支等。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6月属三区栾庄乡,1956年6月属栾庄乡。1953年5月-1958年9月为栾庄乡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驻地。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栾庄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栾庄乡。1961年5月至今为栾庄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

十二、好地洼村民委员会

(Hǎodìwā Cūnmínwěiyuánhuì)

好地洼村民委员会驻好地洼,位于栾庄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1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6′,北纬40°28′。东距杏园7.2千米,西距赵庄3.1千米,南距上榆林4.6千米,北距里虎沟3.5千米。总面积16.5平方千米,96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约元代中期建村。相传村东寨山有棵大蒿,山下是洼地,故名蒿地洼,后演变为好地洼。因“蒿地洼”演变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四区(仓上),1945年9月属涿鹿县四区(仓上),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6月属三区小矾山乡,1956年6月属小矾山乡,1958年7月属栾庄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小矾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小矾山乡,1996年2月属栾庄乡。2004年,搬迁到旧村北5千米、里虎沟村东2千米处。

十三、赵庄村民委员会

(Zhào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赵庄村民委员会驻赵庄,位于栾庄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10.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4′,北纬40°27′。东距好地洼3.2千米,西距小矾山2.8千米,南距杨树沟4.4千米,北距里虎沟4.4千米。总面积7.37平方千米,78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元末建村。赵姓在此定居,故名赵庄。因姓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四区(仓上),1945年9月属涿鹿县四区(仓上),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6月属三区小矾山乡,1956年6月属小矾山乡,1958年7月属栾庄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小矾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小矾山乡,1996年2月属栾庄乡。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赵连银系该村人。

十四、小矾山村民委员会

(Xiǎofánsh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小矾山村民委员会驻小矾山,位于栾庄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7.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1′,北纬40°28′。东距赵庄2.8千米,西距陈家窑5.2千米,南距杨树沟5.3千米,北距九堡7.1千米。总面积15.26平方千米,139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原始社会末期有人类活动,属黄帝陵寝地——桥山一部分,建有黄帝庙,现村东有古城遗址。始叫小矾(釜)山,辽代叫万善屯。亦说,约辽初建村。因此地是辽国屯兵之处,村民为了万事大吉,取名万善屯。元灭金后,改为小矾山(相对大矾山而言)。因寓意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4年1月16日,平西独立三营指导员董铁城,区队参谋长陈建中指挥三营及十二区队的一个连,在小矾山痛歼西山土匪队(亦称皮袄队)。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5年9月-1946年10月为五区小矾山区公所驻地。1948年1月31日,五区区委书记韩志才和7名区干部在小矾山开展工作时,被涿鹿县伪保警团包围。突围中,韩志才壮烈牺牲,区长马义亮脱险,其他同志被捕后皆遭杀害。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6月属三区小矾山乡,1956年6月属小矾山乡,1958年7月属栾庄乡。1953年5月-1958年7月为小矾山乡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驻地。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小矾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小矾山乡。1961年5月-1996年2月为小矾山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1996年2月属栾庄乡。

十五、青山口村民委员会

(Qīngshānkǒu Cūnmínwěiyuánhuì)

青山口村民委员会由青山口、山南两个居民点组成,驻青山口,位于栾庄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7.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0′,北纬40°26′。东距赵庄4.9千米,西距下井沟3.9千米,南距山南2.6千米,北距小矾山2.6千米。总面积10.78平方千米,有两个居民点,63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青山口,辽初建村。地处青山谷口,故名青山口。因地理位置得名。山南,清康熙年间(1662-1722)建村。地处青山口之南,故名山南。因青山和方位得名。约30人。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6月属三区小矾山乡,1956年6月属小矾山乡,1958年7月属栾庄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小矾山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小矾山乡,1996年2月属栾庄乡。